夏五六月,溪源庵爲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溪源峽谷核心區溪源庵,稱蕭公祖殿,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為鄉人所尊崇的閩江流域“五聖君”蕭公,在世的絕大多數時間在此活動,最終在此修得正果,並彰顯神蹟。南宋嘉熙二年(1238),宋理宗賜額該殿為“德雲殿”。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蕭公聖君信仰所傳承的民俗信仰活動主要有五方面,即接馬、分送蕭公像、保苗、祈夢、廟會。其中保苗成為溪源各村僅次於祈雨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擊鼓揭旗”,求取“神水”,以求護“苗”無虞。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史上早有記載

古代福建水利設施落後,在海洋季風的影響下,旱澇頻仍,其中乾旱和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尤大。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溪源庵作為典型的農耕文化祭祀區,可追溯到宋代。

明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志》記載:“溪源鳳山,在劍津裡,上一井泉。相傳有龍居焉。歲旱,禱雨輒應。”

民國《南平縣誌·禮俗志》有“夏五、六月,鄉人擊鼓揭旗,詣溪源庵、披雲道院等處乞香火,謂之保苗。若歲旱,則嗟呼於神以禱雨”及《名勝志第六》“溪源庵,在鳳冠巖下。庵半依廠,中祀蕭公法明。夏六月,四處村農從庵乞香祈雨,或宿神前祈夢”等記載。

禱神活動——保苗

農曆五六月份正是禾苗吐穗灌漿時節,農民避免稻田遭受旱災或病蟲害發生,因此,保苗成為溪源各村僅次於祈雨的一項重要禱神活動。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屆時,由村中有聲望人士主持,擇吉日,每戶出一人,組成一隊“擊鼓揭旗”詣溪源庵上殿“乞香火”,並請廟祝念《保苗疏表》,祈求蕭公保佑風調雨順無蟲害,禾苗免災。

然後到蕭公洞用隨身帶來的竹筒取一筒“保苗神水”,回自然村時還要在村口土主祠上香,再念《保苗疏表》,才可以各自將筒中的水倒入自家需要水的田中或林地。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據說凡有神水護佑的“苗”均無虞,都有好收成。由於年年都要保苗,久而久之,演繹成一方不同於別處的風俗,在溪源各自然村流傳,苗的含義也擴展為樹苗、禽苗等。

夏五六月,溪源庵為什麼要擊鼓揭旗乞保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