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什么才是“起跑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什么才是“起跑线”?

作为家长,我们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为孩子创造各种受教育的机会。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推荐各位家长仔细阅读和体会这篇文章,它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1

今天的英语课上,一个5岁的小朋友哈欠连天,完全没有学习的状态。我问他,怎么今天这么困啊,昨天没有乖乖睡觉么?他说:“老师,我太累了,我想睡觉”。

下课以后,我和这个学生的妈妈聊天,问问为什么小朋友上课这么困。这才知道,这个5岁的小朋友一周的安排是这样的:

  • 周一至周五白天全天在幼儿园;

  • 周一放学后:硬笔书法课90分钟;

  • 周二放学后:钢琴课90分钟;

  • 周三放学后:舞蹈课90分钟;

  • 周四放学后:英语课90分钟;

  • 周五放学后:口才及小主持人课90分钟;

  • 周六一天:国学课90分钟,游泳课120分钟;

  • 周天一天:乐高游戏课90分钟,硬笔书法课90分钟。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还要完成各门辅导课的作业,要练钢琴,练书法,练英语。等着把这些作业都做完,最早也要晚上11点了。日复一日,已经这样坚持2年时间了。

我很惊讶。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每天的安排是这么满。我问他妈妈,孩子这样不是非常累么,能受得了么。他妈妈的回答是:“知道孩子累,也心疼,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这些课都是要完善孩子的性格,孩子哪方面的性格有缺乏的,就得报个辅导班给孩子补上,不然长大了,没有竞争力。”

2

这个家庭的状况,可以说很普遍,因为家长相信了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么?绝对是正确的。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去仔细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

起跑线绝对不是参加各种辅导班,也不是家长付出的培养孩子的金钱。我们很多时候在沾沾自喜于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受教育的机会时,却不知道,孩子已经输在了真正的“起跑线”上了。

3

第一起跑线:家长自身的人格养成

很多家长是很有性格的。比如,过于急躁,过于消极,过于急功近利等等。孩子与家长是朝夕相处的。所以,孩子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是模仿家长的做法,并观察家长对该做法的反馈。透过外界积极的反馈,孩子会不断强化该行为,透过消极的反馈,孩子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行为模式,一般是通过这个习得模式形成的。当我们成为家长的那一天,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原件,我们希望孩子完美,可是孩子只是我们的复印件。原件有缺陷,我们不能期望复印件会自我修正。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培养的孩子也不会过于暴躁。一个满口消极语言的家长,也无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都是因果关系。

第二起跑线:家长不断学习的能力

有一位在美国的陈老师,教育出的自己的孩子很出色。我们越洋电话几个小时,主要向她请教教育孩子的经验。陈老师说,当一个好的家长,很简单,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我问她需要学什么,她说,和教育相关的都要学。要学儿童心理学,伴随孩子顺利度过儿童期,可以顺利融入学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形成良好的三观;要学习教育学,帮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要学习沟通的能力,可以与孩子正常的沟通,等等。

我想,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确实太难做到了。然而,这又是家长不得不去学习的。孩子的行为表现,都是某一种心理表现的外化。孩子很多行为特点,也是由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决定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些外在表现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机,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发展时期。

持续学习的家长,为孩子营造的是一个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发展环境。这些家长们,能够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段特点,并且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有些家长,凭自己的意愿和习惯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征,所以亲子关系紧张,无法沟通,以至于孩子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不但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也会成为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进入婚姻后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再下一代的教育。

第三起跑线:家长独立判断的能力

需要家长学会判断的事太多了。比如,孩子是否真需要补充某一项知识和能力;社会上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某一个辅导机构是否真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某一个老师是否真能够帮助孩子有所提高;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该项技能等等。这每一项判断能力的背后,都需要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背景知识,以期可以形成客观独立的判断。

这些需要独立判断的点,需要家长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风格。我们也提出几条可供参考的标准,来帮助家长形成一定的判断:

1. 孩子的天赋: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通过学习之后进步非常快的科目,大多是孩子的天赋所在;有些孩子,虽然对这些科目很感兴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训练之后仍然没有进步,或者进步非常缓慢,那么很可能孩子的天赋并不在此。对于孩子是否真的有进步,可以听一下相关专家的意见,毕竟,很多教育机构,是不会给家长说明实际的进步情况的。

2. 对科目本身的认识: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课外的学习,帮着孩子完善性格。但是,由于家长缺乏对某些科目的认识,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比如,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安静,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一些,让孩子能够坐住。家长就帮着孩子选择了钢琴、架子鼓等科目,认为只要孩子坚持练习,就能安静下来坐住。这样的选择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家长把安静和坐住给弄混淆的。钢琴和架子鼓,都需要孩子对音乐形成体会。音乐本身,也是带有情绪的,甚至很多音乐的情绪是很激烈的。练习钢琴,可以让孩子形成坚持的品格,但是,不会也不应该帮孩子形成安静的性格。因为,一旦孩子在音乐面前过于安静了,情绪上没有起伏,那么,他们在音乐道路上也不会走太远。

3. 培训机构:宣传速成的机构,强调考级的机构,往往不是很好的机构。好的培训机构会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所有的知识,均有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如果希望孩子学习到扎实的基础,而不是将该知识成为在其他家长面前炫耀的工具,那么,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学习,是最有成效的。

4. 课外教师选择:需要看该教师是否负责,是否有爱心和耐心,并且,看该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进步。家长要与教师有充分的交流,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科学合理。也可以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判断。

第四起跑线:家长的坚持力

很多家长头疼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做作业时精力不集中,或者做事没长性。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只知道抱着手机玩儿,或者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写作业。我们问问家长,孩子写作业,你在干什么?家长说,我们看手机,或者说洗衣服,或者说看电视等等。其实,孩子的不坚持,往往是家长造成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儿,而学习本身与孩子的天性就是冲突的。孩子学习时,如果家长是在玩游戏的,那怎么能期望孩子专心学习呢。

有些家长说,自己小时候家长都不管,照样可以学习。只是,时代变化了。我们小时候,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太多的外界诱惑。现在如果想玩儿,可以选择的方式太多了。这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家长的坚持,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学习时,如果家长陪在旁边也在学习,那么,这不但有利于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同时,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踏实。另外,孩子也会因为模仿家长的行为,形成坚持学习的品格。有的学生家长,坚持陪伴孩子练习硬笔书法,陪伴孩子读英语文章。这样的孩子,进步是扎实的,也是明显的。有些孩子的家长不陪伴孩子学习,往往这样的孩子,很难把知识学习扎实。每天坚持一起学习,不需要很长时间。有半小时的共同时间也是足够的。不在每天的量,但是,在乎“每天”。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太忙了,压力大,没有精力陪孩子学习。其实,如果把刷朋友圈的时间节省出来,每天半小时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4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格,不是应该先考虑让孩子参加什么辅导班,而是我们自己首先问一下自己,这样的品格,我们自己是不是具备。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发展,建立在家长自身奠定的基础之上。

我们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就等于我们把起跑线往前挪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