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原來,高情商的人是這麼說話的

01

《非暴力溝通》:原來,高情商的人是這麼說話的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威力不容小覷。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妙語連珠,如春風拂面般滋潤心田;也有些人笨嘴拙舌,令愉快的氛圍陷入死寂。

語言是門藝術,也是一種技術,是可以通過練習優化的。

《非暴力溝通》是本非常實用的寶典。可以廣泛應用於同事、親子、夫妻、朋友等等關係之間,為你良好的人際關係保駕護航。

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該書從闡述暴力的語言這一概念,溝通的四步走原則等方面,告訴人們非暴力溝通的法寶。“他發現的這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02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暴力的語言?暴力的語言其實經常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我們沒發覺罷了。

馬歇爾認為暴力的語言是“4D”的。

第一個D是Diagnosis過分診斷。即過分評價他人,給他人貼標籤。

比如說你的同事早上遲到了,你的大腦就判斷他是一個懶惰的人。很可能他是因為堵車才不小心遲到。

第二個D是Denial否認,否定。

比如一個小朋友還沒開始做題,你就認為他做不出來,沒必要做了。

第三個D是Demand命令,說教,威脅。

比如,“你趕緊給我洗衣服”。情感勒索,“你不答應我就跳下去”等等。

第四個D是Deserve,你應該怎麼做。

比如,“作為學生,你應該好好寫作業,其他的不要管。”“作為女人,就應該一個人做所有的家務”等等,把人框死在一個範圍內。

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回想一下,你有沒有使用類似的語言?

03

《非暴力溝通》:原來,高情商的人是這麼說話的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很容易因為別人犯的錯而生氣?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緒療法,又稱ABC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也就是說人的情緒和事件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你的反應都是由本身的評價決定的。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人下班後去搭公交車,車上人多很擁擠,突然有個人把傘尖插在他腳上,他頓時火冒三丈,當他回過頭想狠狠地罵一頓的時候,卻發現對方原來是個瞎子,頓時他就釋然了。

當有人拿傘尖戳你的腳,同樣一件事,有人選擇罵罵咧咧,有人願意原諒對方。他們的態度不一樣,並不是應激事件發生了變化,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評價不一致啊。

所以當事件A發生時,不要直接跳到情緒C,而是要想一想我生氣至於嗎?他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啊,運用理性的評判B,才能心平氣和,收穫內心的從容。

04

當你火冒三丈的時候,理性B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你並不知道怎麼hold住自己的怒氣,也不知道怎麼建設性的溝通,只能條件反射般朝對方亂髮一通脾氣。

幸運的是,馬歇爾博士告訴我們,此時此刻,有四步溝通的精髓可以化解

第一步精髓:我看見

說出你看到的事實,像一部照相機一樣,不要添加任何評價。

“我看見你最近三天很晚才回家,這一週都沒洗衣服”等等。

第二步精髓:我感覺

區分內在的想法和感覺。你只需要告訴對方你具體的感受。

“我看見你一天沒吃飯了,我為你感到擔心”而不是“我看到你一天不吃飯了,怎麼做是愚蠢的”等等。

第三步精髓:我需要

生活中的大部分爭吵,都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這一步你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看見你一直沒完成小組作業,這讓我很擔心,我需要我們團隊齊心協力完成這項任務。”

第四步精髓:你可不可以

向對方提出具體的請求,注意不是命令。最好是適合操作的建議。

比如你是一位媽媽,你希望你的小孩不要玩遊戲,多閱讀。你可以嘗試說“你以後可不可以,在週五的晚上和我一起閱讀?”

這麼說的目的是讓自己的需要,和對方同頻共振,達到雙贏。

05

《非暴力溝通》:原來,高情商的人是這麼說話的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她提出的冰山理論和非暴力溝通有異曲同工之妙。

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薩提亞非常注重內在的“感受”,“感受”就在第三層次,當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接下來就是順著“感受”的藤摸出內在真正自我的瓜。

如“她說我很胖,這讓我很傷心。我有必要為此傷心嗎?我傷心是對的嗎?”通過一步步的順藤摸瓜,你會發現,原來我並不是真正生別人的氣,而是我渴望自己變得苗條。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就像剝洋蔥,只有一層層打開外在的粗皮,才能發現自我內在的“小孩”真正的需求。然後通過非暴力溝通“四步走”滿足他。

06

也許你會說,如果我完全按照非暴力溝通的步驟,說出內在的感受,別人不配合怎麼辦?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中國的文化並不強調要說出內在的感受,反而教我們隱忍,壓抑內在的需要。其實很多小時候沒被滿足的渴望,將來會以更大的代價來實現。有一個故事:一個小朋友很想喝可樂,他媽媽告訴他不能喝,因為喝多了可樂對身體不好。可是他的需要依舊未被滿足,反而不斷膨脹。後來,他在作文裡寫到:等我長大了,要買一車可樂喝。

也許我們的出發點就錯了,我們說出內在的感受和需要,並不是要別人馬上照我們說的做。而是為了彼此之間更幸福的關係,我在努力。如果對方依舊不配合,馬歇爾博士告訴我們,可以再次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達到同頻共振。

要完全做到以上幾點,需要我們不斷修煉。接納他人的暴力語言,用自我強大的內心化解。從現在開始,為我們之間和諧的關係進步一小步,社會更加美好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