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 | 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今天

张继传

王幅明

一、13岁举办画展

张继,字续之,号四融斋主,1963年7月出生于河南长葛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书法创作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等。

张继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独立的个性,不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凑热闹。四、五岁的时候,便喜欢在地面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画下来。那时候,父母忙于农活,通常干完活找不到他。父亲非常着急,而母亲则淡定地说:“没事儿,肯定跑不远,你顺着地上的画,一定能找到他。”

书法渐渐成了他生命中的至爱。他最早入手的书体是隶书,兴趣来自一位小学老师,这爱好最终影响了他的艺术生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喜欢上这种蚕头燕尾的字体,当时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字体。那时候也没有字帖可临,只是从报纸上或者印刷品上见到这种字体觉得很好看,再加上小学的一个老师喜欢写这种字体,他就跟着学,后来才知道它叫隶书。又知道它还有很多的传统碑帖,并不是一种概念化的蚕头燕尾。只是当时没有条件见到古人碑帖。

张继也受到乡间艺人的影响,在他们创作时,他常常站在一旁痴迷地观看、摹仿。据他母亲讲,凡他所到之处,喜欢写写画画,具体写些什么,他已不能忆述。印象颇深的是,读小学时他内心总害怕某一天拼音字母会取代汉字,到那时书法恐怕就没了地位。小小年纪便有杞人忧天之思。

13岁那年,在老师和长辈的的鼓励下,他在村头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人画展,此举当时轰动乡里,许多人跑去观看。之后他对书画的钟爱便一发不可收,以致于常常替代了少年应有的玩耍。但对于书法,其实当时尚未入门道。不过那种自发、那种执着、那种纯粹,回忆起来至今仍不断地感动着他自己。

直至16岁时,他才幸运地得到一本汉隶《曹全碑》,如获至宝,每日临习不辍。后来,又相继得到数本唐楷法帖一并研习。此后,他坚持以传统碑帖 为基础,全面涉猎真、草、隶、篆诸体,上至甲骨文,下至明清及近人墨迹,并游艺于绘画、诗文、篆刻之中。张继在对传统书法的研习中,对隶书用心最专,用功最勤。他心仪汉碑,同时又痴迷于汉代众多竹木简牍。由于知识境界所限,早年作隶,以求字正笔实为美。后受时风影响,曾故作姿态,貌似雄放生动,实则不见内涵,既少传统,又无新境。继而又在清人隶书中淘金,然终无大果。但每次探索都促使他于勤奋中多些观察、体验与思想。他以为,当代隶书似更多偏侧于对气势或情调的强化,对所谓个性风格的张扬,实缺乏对经典的深刻认知及对汉风的有效传承,自已也不例外。真正之精品应是以上诸要素的有机结合。

1981年,张继毕业于河南许昌师范学校文科班。1984年,考入周口师范学院(原周口师专)艺术系国画专业学习,1986年在学校举办个人书法展,引起震动,时年23岁。大学期间,他一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优异,同时,他还收获了爱情。1987年张继大学毕业,担任河南油田艺术学校美术书法专业指导教师,并被聘为河南石油职工大学书法主讲。

1988年起,他的作品连续在全国的各类书法篆刻展中入展、获奖。1992年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是他第一次在国展中获大奖,也是他最为难忘的一次获奖。当时他来到北京,就读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班,正赶上了全国第五届全国书法展征稿。那时候学校条件有限,为了写这幅作品,他利用周末宿舍里其他同学都出去玩的时间,把床板抬下来,架在两个小桌子上当作临时书案。床板还不平,就把床上的褥子铺上去,就在上面写了幅章草。共写了两遍,选了其中一幅较为满意的投稿,投稿后不久就回原单位上班了。过了段时间,一天下着大雨,单位的同事打着伞,“哐”的一声把他的门踢开,扔了两封信进来,竟然是两个获奖通知。一个是全国五届国展获“全国奖”的通知;还有一个是全国三十个部委举办的大型展览获“金奖”的通知。他先是愣了一下,几乎不敢相信,接着,鼻子一酸,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

1992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开始担任河南油田书画院院长、中国石油四方印社副社长。书法作品还获得第三届中国石油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调至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工作,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并任《中国石油书法报》总编辑。同时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隶书作品在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中获大奖。1995年,任中国石油四方印社社长,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书法作品荣获第三届全国书法电视大赛二等奖及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6年,作品获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精品奖”,获中国石油书法最高奖“石油书法艺术之花奖”,书法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97年,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好评如潮。

1998年,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多件书法作品被中南海收藏。1999年,作品参加二十世纪当代中国书坛杰出人物作品展,开始担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同年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家”称号。2000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当选为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2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中国画,获中国石油文联德艺双馨奖。担任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

二、不惑之年特招入伍

张继的书法艺术及其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在第五、六、七届书展中连获“全国奖”,30岁出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秘书长,37岁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他还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中获“精品奖”,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中获银奖……。不仅书法,参加全国赛事入展并获奖的还包括篆刻和绘画。他创作的诗词及撰写的学术论文也常见诸专业报刊。

在所有的传奇中,莫过于他在2004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招入伍,直接担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时年,他41岁,成为全国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书法家。这是天上掉馅饼吗?是的,这样的机遇的确极少出现。但如果再反问一句:他的那些业绩,有几人能够做到?答案就不难作出:机遇时刻在等待有准备的人。

顷刻,张继成为全国艺术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受聘担任众多教职和评委职务。在当代书法界,像他这样的全才甚为少见。张继自步入军队以来,他的角色意识十分强烈,时刻提醒自己心中的八一军魂,对部队,对战友,张继有着真挚朴素的情怀。

多年来,张继对慈善及公益活动十分热衷,但又十分低调。他和战友们多次深入江西水灾、四川地震、湖南雪灾等地区和河南大别山、湖北红安、四川广安、山东沂蒙山等老区,还有部队、厂矿、希望学校等地进行慰问,捐赠作品数百件,捐助贫困地区学生360多人,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各类书籍数十万元,其它各类捐款计数十万元。并在山东德州地区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还为多个农村学校捐助电脑、课桌、冬装、体育设施等诸多物资。

2006年春,11家媒体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篆隶楷行草五体十家书法精品展》,出展的十位书法家效法古贤,翰墨雅集,抽签取韵,作诗填词,现场挥毫。这10位书法家均为书坛不同书体的制高点,张继系参展作者中最年轻的书家。书展中张继的隶书诗轴“兴至逐狂笔,差疵见颖端。面因名姓愧,心为胆知酸。不尽千刀纸,难逾百尺竿。比贤常自励,佳境在崇峦。”博得了大家的喝彩。同年,他参加了拍摄百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当代百位书法大家》及《中国书法大典•张继卷》《当代杰出书法家系列•张继卷》的出版。

2006年12月,张继同河南籍书法家王学岭一道回河南郑州举办书法展,《墨之声•张继书法》专集同时出版。开幕式隆重热烈,有多位将军参加,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是中国书协和河南省文联继推出中原书风代表书家“李刚田•周俊杰书法展”后,又推出两位重级量的河南籍书法家,备受瞩目。两人的书法面貌一帖一碑,其书法探索之路对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启示意义。

早年,张继于河南周口师专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之后,又陆续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被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聘为特聘教授,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讲隶书一百二十余集。相继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及其它数十次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委。多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等单位讲学。出版《隶书研究》等理论及书法专著多种。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家”,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曾获中国书坛“兰亭七子”、“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及“兰亭诸子”称号,并获首届“林散之奖”及2013—2014双年度全国书法十大人物,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时有美术作品及诗联作品发表。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及河南、广东、新疆、河北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多家博物馆、陈列馆、中央部委大楼等收藏。应外交部之邀赴中国多个驻外大使馆创作作品。

张继在《书法,我的至爱》一文中说:“待真正潜心于书学的系统研习时我才发现,书法艺术是那么奇异与深奥。不同点画、不同构成、不同体势、不同墨彩,其变化无穷,内涵无尽。奇与正、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其意境无垠,美妙无比。她使人倾心、使人痴迷、使人陶醉,甚至使人为之癫狂。但我深知,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作基础,必须有新异的创作理念作主导,必须有纯熟的表现技法作手段,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保障,还必须有综合的艺术修养作滋补,精品才可能与你结缘。当然这首先需要你毅然摒弃陈腐观念,坚决摆脱功利色彩,还要甘愿与寂寞为伍,甘愿与勤奋为伴,甘愿与谦虚为朋,甘愿与顽强为友。”“书法,我的至爱!她是那么神秘、那么高古、那么丰厚、那么伟大!是她,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情操、给了我胸怀,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欲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然退而言之,惟有其过程,我亦足矣!我常常为自己的人生有这一真挚情结而感到幸运,为自己能成为书法艺术的忠实信徒而感到自豪,更为四十岁后尚能被特招入伍并专业从事艺术创作而倍感欣慰!我幸福,因为我拥有至爱!我坚韧,为了我永远的至爱!我感恩,向生育我的父母、向培养我的师长、向支持我的亲朋、向关注我的同道真诚地深深鞠躬。”

张继青年成名,又居住京城,免不了书坛的频仍酬酢,但他时刻警醒自己,不能沉醉于应酬之中而荒废了光阴。自撰联“惶于闹市,乐在恬斋”,可见其心迹。

张继为人朴实敦厚,做事扎实,处世低调,待人谦和。无论供职于河南油田、石油书协、还是在部队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他都主持和参与了大量书展、研讨活动,以人格的魅力推动着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三、一绝与四全

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过:“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个一绝不是四全滋养的。”张继深谙此理。他在书法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同时,又在文学、绘画、篆刻上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领域。他在走出大学校门独立工作后不久,即自命其居为“四融斋”,表达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治学志向。后将自己的专业定为书法,真草隶篆兼修,主攻隶书。他的隶书堪称一绝,但又是书法界公认的“全能型军旅艺术家”。

2013年,张继的大型隶书作品“刘禹锡陋室铭”轴,入选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他的隶书拙中见巧,碑简结合,奇趣横生,自成一家,被人称为“张继体”。

在“2013—2014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艺术交流会上,胡传海先生在发言中将关注点指向隶书创作:书法发展到今天为止,书体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当属隶书和行草书。张继、张建会、刘文华是当今隶书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隶书使传统的字体拥有强烈的时代感。“但有一个问题,所谓的‘时代书风’被众人抄袭模仿,‘张继体’等曾出现在国展当中,张继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张继从容回答说,他也非常关注、重视这个问题。他在参加国展评审时,发现大量追随时风的作品,当时有评委问他:“这些模仿你风格的隶书作品怎么办?”张继毫不犹豫地说:“绝对不能鼓励!”他们问:“为什么?”张继说:“前人曾言:‘取法乎上方得其中,取法乎中方得其下’。只有师古才能远行。”这句正能量满满的话,赢得现场观众长时间的掌声。张继又接着说,当代人可不可以学习?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比如当代某位书家的某种优秀元素,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完全地照搬、模仿、抄袭是没有意义的。深入学习传统,适当借鉴当下,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学习书法的有效途径。

张继总结过他的学书历程,中间有过多次变化。开始虽然从隶书入手,但他几十年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把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全都接触到了,包括真、草、行、隶、篆各种字体,甚至每一种字体里面的很多书体。隶书当然是他最投入的字体,前后经历过几个阶段。最早的时候信手涂鸦,虽然别人说写得不错,其实没有师承,并非正宗,这是一个阶段。后来开始临习碑帖,最早得到《曹全碑》,就开始规规矩矩地学,学过很长时间,后来又学《乙瑛碑》,都很规矩,这是第二个阶段。再后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书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就是现代意识的渗入。他曾经有一段也写那种龙飞凤舞的隶书,写得很怪、很变异,但他最终否定了自己。当时有那种追求,其实也是一种探索。后来发现自己的功力还有很大的缺陷,就又继续深入到汉碑里面去挖掘那些经典的元素,并尽可能把它融会在自己的笔下,这个阶段经历了很长时间。书法家们耳熟能祥的那些著名汉碑,他基本上都下过一些功夫。然后又不满足于汉碑这种表现,又学习汉简。简书相对比较随意,它的情趣、笔墨的变化更多,慢慢再加上自己的个性,加上时代的审美元素,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张氏隶书”的体貌。他的书风由龙飞凤舞回归到朴素率真,与年龄的增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孙过庭的《书谱》里有一段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也经历了这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审美理解的加深,觉得自己那种“险绝”,用俗话讲叫张牙舞爪的东西,缺乏内涵,也缺乏文气、雅气,慢慢便产生了一种抵触,最后又“复归平正”。

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刘恒先生如此评价张继:“张继虽然以隶书享誉书坛,但在楷书和草书方面同样造诣不凡。特别是他的草书,取径于章草而注重体势的醇古,不故作波磔挑脚之姿,朴实而有奇崛之趣,与其隶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书法之余,他还兼擅铁笔,所刻白文印纯宗汉法,端严之中尤重轻重虚实之趣;朱文印则洒脱奔放,不拘一格。张继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选择了融合、协调的处理方式,力求通过统一规律下的多种表现手法,来达到一种既不违背传统审美标准,同时又富有时代、个性气息的风格面貌。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处理之中。张继作品中种种的形式感效果,大多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他在传统书法资源中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大胆发挥的结果。前人作品中的一个偶然效果,古代碑刻中的剥蚀残损,其他艺术种类中的特有手法,经过他的改造和借用,便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甚至是规律性技巧。”

的确,张继亦擅长篆刻,其作品主要师承汉印、古玺,取法多元,并汲取清人制印精华,主张印从书出。而绘画是张继学习最早的艺术门类,但苦于时间与精力不足,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他既画人物,又擅山水,并曾主攻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画作。张继对古典文学亦情有独钟,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的身份,是证明他诗词造诣的名片。他喜读文史哲,喜欢写诗作文,中专文理分科时,即选择了文科。随看阅历的增加,他于多个艺术门类均有新的思考并付诸实践,虽侧重书法,但不敢偏废。他认为,若要在书法上有所创新,必须融会贯通。

四、“四融”奇葩捐故乡

2016年10月12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共长葛市委、长葛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幕。展览是一个横跨多个艺术门类,涉及多个学科的浩大工程,也是张继执着追求艺术的“继古、求新、圆梦”之旅。通过一篇诗文、一幅绘画长卷、150余幅诸体书法和300多方印章予以展现,对5000年书画发展的历史,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75米的绘画长卷《图说中国书画千字文》。这是张继历时一年创作完成的,他对200多位人物的形态、服装、道具等细节进行了塑造,背景涉及花鸟、山水以及书法等多种元素。此画卷令观众赞叹不已。

此展有一个主题词“继古•求新•圆梦”,这是他多年求索的结晶,由张海先生题写。首展于2015年1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引起轰动,获得广泛好评。张继给自己定下了9年办一次个展的“规矩”,2006至2015年,正好9年。一函四卷本的《中国书画千字文》(诗文卷、书法卷、绘画卷、篆刻卷)同时首发。此套书文图并茂,极具学术价值,每本书前均收有当代名家的评论,书末有作者针对该卷内容的创作谈。学者刘佳女士撰写出版了长达70万字的《千字文美:中国书画千字文通解》。

展出期间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张继畅谈了创作的缘起和经过。20多年前他曾创作过一部三字经,内容是关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和他对书法的理解,发表后资料遗失。到了2012年初,周兴嗣的《千字文》给了他启发,最后决定创作《中国书画千字文》。他在整合过去所学习的美术及书法知识并翻阅了大量中国书法、美术发展历史的书籍资料,然后加以浓缩,创作成四言诗,共250句,成千字文。

《中国书画千字文》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书画史。全文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对中华书画发展脉络与流派风格进行了诗意化表述,对重要人物或事件作了生动精彩的艺术概括。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写起“冥宇无际,大帝开天”,一直写到“定标于髯”,于右任研草书制定标杆。一人一事,千斟万酌,反复提炼剪裁,以求公允恰当。在行文造句上,工整押韵,音律悠扬。全文无一字相重,且一韵到底。为便于读者学习理解,作者同时以250句,每句10字,共计2500字作了韵释,后再以10万字作了详解。并以真草行隶篆五种字体九种书体写出。张继以他书画篆刻兼擅的优势,完成了以同一主题内容、横跨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工程。全部作品历时3年创作完成。

最吸引观众眼球是历时一年完成的75米的绘画长卷《图说中国书画千字文》。许多观众驻足于绘画长卷前赞不绝口,均表示大饱眼福。大家都感受到了作者对艺术的极致追求。画作充分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写实功力、深邃的笔墨精神和繁中求简的艺术特色。将中国书画史以绘画的形式进行整体表现,迄今尚属首例。这不仅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更表现了张继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守望与深刻领悟。

他还以300余方印章表现了《中国书画千字文》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把历代流传的各种印式都给予了尝试,并且有独创,是多种印式的融会。这些印品中,多为四字一印,也有八字或两字一印,甚至有单字印;既有篆隶书体入印,还有草书印、楷书印、元押印等颇具新意的形式。在艺术处理上,既保证三百余方印的主调统一,又追求移步换景、一花一世界,既异于古人,又有别于时人。

张继在对于这次展览讲话中提到最多的是感恩,感恩家乡的一路支持。最后谈到展览后作品的归宿,张继说:“本次展览结束将不再巡展,所有作品将全部捐给家乡长葛”。在北京展出时,一位收藏家提出,愿以非常高的价格收藏75米长的“中国书画千字文”绘画卷,张继谢绝了,说他已定下捐给家乡。赤子之心,昭然可见。

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系列作品。被专家誉为“一部心裁独出,前无古人的旷代巨制”。

著名学者周笃文这样评论《中国书画千字文》:“张继生于河南长葛。这方水土的文脉有中国楷书鼻祖钟繇,《诗品》作者钟嵘,在近邻的沈丘还有《千字文》的首创者周兴嗣。据载,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之命,一夜之内就把王羲之帖中选出的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它作为最重要的启蒙识字读本,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张继正是深受先辈乡贤的熏沐,一脉相承,乃有此别开生面之力作问世。作为诗歌来讲,‘千字文’的重要特点是不仅不允许有重字,而且还有严格的押韵要求。将一千个独有汉字,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写成合辙押韵具有声情意象之美的诗歌,已属大难,而张继却一韵到底,不杂他韵,这就难上加难了。作者以超乎常人的诗才与高度概括的能力,很好地做到了。”

“要言不烦,精光四射,韵律悠扬,充满了诗歌的芬芳,翰墨的神韵,丹青的精彩以及金石的斑斓。诸体书写,辅之以丹青造像、金石篆刻,真正达到了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这是一项激活传统、继雅开新的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书法理论家西中文评价说:“《中国书画千字文》可简单总结为六句话:高屋建瓴,选材得当,评价公允,持论精准,韵律优美,千锤百炼。加之张继首先以书法形式表现,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高度,我认为,这应是当代可以流传后世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篆刻大家李刚田评价其中的篆刻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他的变化由三方面完成:一是古代印式的借鉴;二是不同时期篆书的撷取与变化;三是独特刀法手段的运用。同时他的统一性也表现在这几方面,印式以汉印为主调;文字以小篆为主调;用刀以表现刀情笔意为要。三百余方印,既统一又变化,既要合乎艺术创作的主流主脉,合乎“中华美学精神”,又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性,着实难能可贵。”

《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展在河南美术馆展出期间,笔者曾两度前往观看。从留言本的留言得知,参观者不完全是郑州本地人,也有来自河南全省各地及临省的书画爱好者。来自张继家乡长葛的观众几乎每天都有。张继在此见到了他多年未见的中小学同学和玩伴。

三年一届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书法界最重大的展事。张继过去曾连续担任“兰亭奖”评委。此次应军队主管部门要求,重新作为“运动员”参与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审并取得佳绩,再次显示了他的综合实力。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张继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张继在创作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张继篆刻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大 家|张继传 王幅明 中原书法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