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要適合、適時、適度

好教育要適合、適時、適度

教育的本質是為每個孩子健康成長。因此,教育要儘可能為每個孩子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必要的、合適的教育,引導和幫助,使他們能健康成長。一切違背教育規律、違反孩子天性的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育,都是對孩子的摧殘和戕害。

其實,教育與農民種莊稼相似。課堂是土地,課程是陽光、肥料、水、空氣,學生是種子,教師是農民。如何獲得教育的高效和高產?從農民種莊稼的角度看教育,應把握三個關鍵詞:適合、適時、適度。

一、適合

肥料、水分等必須適合種子的需要才有價值。小麥、水稻、玉米,不同種子有不同的需要。不顧種子的不同需求隨意澆水、施肥,不僅不能獲得高產,還會危害種子的生長。

同理,只有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只有被學生接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師給予學生的教育,必須符合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要熟知不同年齡、性別、心理、認知能力和知識程度學生的不同特點。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在每個時期都是不同的,甚至於在24小時的不同時刻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特別

注意孩子之間的差異,注意孩子不同時期和不同時刻的差異,這樣才能做到教育有針對性

當然,這其中不同的是,農民可以事先知道這是什麼種子,需要什麼樣的水肥,可以制定明確的種植計劃。而教師事先不知道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每個孩子具有什麼樣的潛能,無法預設其將來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培養目標是模糊且不具體的。為了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最好的自己,不限制和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教育應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選擇,開設多種多樣的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採取多種多樣的措施和方法,讓每個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成長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整齊劃一的課程、課時、活動安排、教學進度,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明顯限制學生自由發展。至於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化考試方式,則完全類似一個標準下的工廠化生產,完全泯滅了學生的個性。

二、適時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民種地不違農時,什麼時間播種、澆水、施肥等,都要依據不同種子的不同特點進行。對於教育而言,就是要把握好恰當的教育時間和時機,善於發現孩子的發展趨勢,因勢利導。

一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時期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一切教育手段、方法、工具、場地、課程設置、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說話的語氣,都要符合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特點,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一切超出孩子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行為,都是對孩子的傷害,都是“揠苗助長”。社會上流行的所謂“早教”,不知斷送了多少孩子的前途,使多少孩子的發展在萌芽狀態就受到了摧殘。

二是善於抓住時機,及時教育。根據孩子每一天不同時間的具體行為表現,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慾望、喜怒哀樂,捕捉和掌握教育的時機。時機稍縱即逝,或矯正不良,或鼓勵善良,都要不失時機。

三是善於抓住閃光點,因勢利導。

生活比學習重要,體驗比成績重要,要有意識地引導、發現、培養孩子的特長。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把孩子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給孩子留出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創造多種選擇的機會,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

三、適度

種莊稼特別講究“度”,溫度、溼度、密度等等。教育亦然,一切教育措施、方法都要有度。要特別警惕在“對”的外衣掩蓋下的“過度”教育。做到“適度”,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時間長短之“度”。即在教育時間上做到適度。不同年齡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不同。年齡越小,時間越短;年齡越大,時間越長,但不是無限長。那些從小學開始就從早學到晚,一二年級做作業到11點,週六日不讓休息的做法,可能對提高成績暫時有用,但實質上是造成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傷害。

二是內容深淺的“度”。即根據孩子已有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掌控好教育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人為加大難度,不超越孩子的認知水平。利用教材、把握教學進度,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程度進行選擇。不能只顧完成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而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此外,還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程度。有些學生智力水平超群,但心智發展並不超前。如果僅從智力水平的角度把這些孩子視為超常兒童,與比他們大許多的孩子放在一起教育,同樣存在過度教育問題。

三是訓練數量的“度”。必要的訓練、作業對學生加強知識理解、消化、運用是有效的,但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目前,一些學校和辦學機構為使學生獲得好成績,最慣用的方法就是加大訓練量,用無休止的作業、考試榨乾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使他們身心疲憊。如此取得的成績只是暫時的,是不可持續、得不償失的。

四是開發潛能的“度”。開發學生的潛能是必要的,但也要有度。在學校期間,不應當把孩子的潛能用盡,要給孩子將來到社會的發展留有一定的餘地。

過度的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扼殺了孩子們的興趣、好奇心和創造力,使他們成為只會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

做最好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核心是要做到適合、適時、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