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瓷器鑑定口訣

五大名窯

哥汝官鈞胎色灰,官胎質密釉下垂。

汝窯薄胎又裹足,鈞胎重厚超汝官。

胎薄體輕認定窯,竹刷芒口淚淌垂。

註解

宋代有五大名瓷,即哥、汝、官、鈞窯。胎是灰色,但官胎質密釉下垂,汝窯胎薄裹足,鈞窯胎重、厚的超過汝窯和官窯、哥窯器。胎薄體輕是定窯特點:胎白、口沒釉,定窯有足刷紋,釉有淚滴下垂的痕跡。

看四大名窯的足

哥足灰胎火紅連,紫金土色官足聯。

汝窯裹足有支釘,鈞窯露足如鐵環。

註解

哥窯足灰色,足圓潤,官窯胎因用紫金土,足表層是鐵褐色,給人以和釉子連在一起之感覺,但胎裡也是灰的。汝窯釉裹足是特點,鈞窯露足表層如鐵,足如泥為宋,足有砂粒為元鈞。就是說:細為宋代粗為元代。按時間定窯五大名窯之首,是在邢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瓷。早在宋代就不用化妝土了。有醬、白、紫、紅綠等色,有淚滴、竹刷紋。定窯器件是五大明窯中最輕的。


鈞窯瓷

鈞窯瓷在北宋時就生產,到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繼汝窯之後在河南禹縣(當時稱鈞州,故名)。以當時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為最有名。燒製品為最好,是燒製皇室用瓷。這種窯的瓷先燒素胎,出窯後施釉進行二次燒製,以銅摻入釉料,使其產生泛紅色的釉面。在高溫下產生窯變現象千變萬化,有玫瑰色、有天藍色、天藍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紋、底上有蟹甲綠和記大小規格的數字,如: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恰似數字款。鈞窯器造型古樸典雅、釉面自然。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歷史長河中。鈞瓷的出現量、仿製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認出宋代好的鈞瓷器件也不是很簡單的事。這要有斷代能力才能分辨出來是宋代的還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鈞瓷的特點,才會知道鈞瓷時代特徵,也要學習鑑別技術。

鈞窯

胎骨堅如鐵,銅紅釉器也。

叩之出鐵聲,紫褐淺灰結。

二次燒為絕,藍青白如雪。

變化萬色雲,曲流為特寫。

釉淌補裂紋,蚯蚓曲爬也。

瑪瑙摻釉中,萬花的世界。

註解

釣窯幾個朝代都燒,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鑑別,看宋代的各種特點,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釉流淌有旋渦,有蚯蚓走泥紋,窯變萬千像萬花筒,釉中含銅。

鈞瓷幾個朝代的不同

鈞瓷宋元明清燒,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鈞胎釉為最好,元差清細神韻孬。

元鈞胎粗又含砂,清鈞細制胎又糙。

註解

釣瓷在歷史上幾乎沒間斷過,但是人們追求的是宋代的鈞瓷,但是很少,而元鈞和清代鈞窯是有區別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鈞釉好、胎好,元鈞粗糙,清鈞過細,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韻是不夠的。

宋鈞

鈞窯常常帶斑紅,高溫釉中含有。

紅斑藍釉有過渡,蚯蚓走泥紋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細,高嶺土久億年成。

註解

鈞窯紅斑是釉中含銅所出現的,紅斑和其他釉色交接處有一過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過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紋,有蟹甲綠,足有滿釉的少,胎質有泥質成為宋產。砂質的為元代的。應該說,鈞瓷和景德鎮瓷用的高嶺土瓷胎是有區別的,和其他窯口用料也不一樣。

宋元鈞瓷鑑

宋鈞釉活到圈足,元鈞釉呆不到足。

宋器簡單少雕琢,紅斑過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鑑自如。

宋鈞窯釉活,釉到足圈、元鈞釉呆板露足多。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紋明顯。有的是兔毫紋,紅斑有過渡邊沿,有蟹甲綠,釉好胎如泥為宋。足粗走泥紋不活為元。

鈞瓷五色

玫瑰紅色海裳紅,天青粉青月白青。

窯變出色十幾層,各色釉亮白不明。

註解

配釉採用銅磷鐵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製,分層掛釉,使釉層結構複雜多變。鈞窯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紅、玫瑰紅,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鈞瓷號稱千年不變色,證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帶有棕眼。


鈞瓷辨認

官鈞民鈞歷代鈞,斷代分鈞怎麼分。

官鈞穩重多下墜,質堅胎硬扣鐵音。

多次施釉顯肥膩,流淌曲線扶感親。

蚯蚓走泥有動感,紫紅窯變飄渺真。

民鈞金鈞和元鈞,數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綠斑護胎釉,胎質粗糙釉不均。

走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鈞胎粗色發黃,足釉半截是元鈞。

堆貼鏤劃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鈞。

元后各代仿鈞勝,胎粗釉呆器失真。

註解

鈞窯代代沒停過一直有燒造,也分官鈞、民鈞。官鈞穩重,器有下墜感,胎質堅硬,扣之聲音如鐵,多次施釉顯得肥膩,有流淌的曲線感,手能撫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紋,有流動感,有的有紫紅色的窯變飄渺如真,底有蟹甲綠斑,有護胎釉,有數字如款號的大小,數小的大,數大的小。民鈞和元鈞走泥紋呆板,胎質粗糙釉不均。

金鈞粗而發黃露胎多。

元鈞幾乎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貼紋飾,釉流淌嚴重。元以後仿品雖精,但紋飾呆板,失真不活。

斷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紋飾,如:宋不加裝紋飾,元半截釉,金元胎黃褐,顯粗糙。

鈞瓷觀泡

鈞窯銅紅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渦突。

溫潤色淺光環圍,窯變天藍泡更疏。

釉色流動不如紅,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見不分層,月白釉中泡不出。

紅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註解

鈞窯觀泡銅紅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渦中。溫潤色淺,有光環圍著泡。天藍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動狀態不如紅釉,天青泡多密,釉沒什麼流動感,大小泡都有,幾乎在一個平面上,不分上下層。月白釉中泡很少幾乎不出泡,紅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紋都是小泡。

鈞瓷觀泡釉簡句

銅紅泡大旋渦出,色淺溫潤環中孤。

變藍動感不如紅,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無泡紅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註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宋代時屬汝州)故名汝窯。汝窯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這種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三彩等,是一種非常不一般的窯口、汝窯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瑩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現不同色度之說。器形以小型為多,常見的為洗、爐、尊、長頸瓶、盂、缽類。

汝窯有開片、底為支釘燒造。

過去認為汝窯在歷史上僅燒20餘年,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汝窯燒造時間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餘年,燒造的器物既有宮中傳世品,也有民間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對汝窯的“官窯”性質,又將“民汝”併入汝窯。這種觀點是隨現代考古挖掘的出現,來認識的,這也是拓寬了人們對汝窯瓷的認識眼界和收藏需求,當然也對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問題產生了鑑別上的需求。汝窯的款識有“奉華”、“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為佳,在五大名窯中常有以汝窯為魁之說。但如何能鑑賞到好的精美的汝窯瓷和見到一件一般的汝窯瓷是不一樣的。人們追求想見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窯瓷器。所以人們常說:“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汝窯

汝窯河南寶豐縣,青色粉豆卵蝦現。

胎體薄來釉層厚,玉石質感細開片。

多為仿古青銅器,更有彌足價上萬。

註解

汝窯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鑑別,因有假的。

汝窯簡句

胎白釉厚玉碎片,粉豆卵青彌足萬。

註解

汝窯的胎是香灰色的,也有白胎的,釉如玉,開片碎,有粉青、豆青、卵青幾種色。汝窯瓷本身就有彌足珍貴之意。

汝窯看形聽聲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開片扣木聲。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釘。

註解

汝窯瓷的特點是薄胎,細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種,因胎薄,又開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聲,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樣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釘顯凹,如芝麻的痕跡,常見支釘處顯硅化的狀態。(扣之木聲是胎薄、開片造成的)

汝窯口訣

脫口釉色凸若白,化妝土白支釘白。

月白粉青天青色,足撇八字足跡白。

放大鏡看瑪瑙釉,蟬翼蟹爪紋亮白。

天變釉變光照粉,泡封釉內疏朗來。

汝瓷釉好少紋飾,扣如木聲銅聲來。


註解

因汝瓷胎白中略灰(香灰色)所以釉在高溫下脫口後口顯白色,支釘痕跡也顯釉,也是和胎色化妝土有關。汝窯釉有月白、天青、粉青三色,口和足均外撇,足跡釉少顯灰白。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因有瑪瑙、玉石中含銅等元素引起的漿紅色圓點(有人稱瑪瑙),開片大多顯蟬翼紋和蟹爪紋,在紋路中有白亮裂紋,泡封在釉內,稀疏,口顯上揚。扣如木聲或銅聲,這要看開片情況,如開片深、多、就是木聲,反之就是銅聲。

識汝瓷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興。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嶺土老係數二,是收是撇看誰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註解

汝瓷撇口撇足的好,但要看胎體。因為釉在足根塗留的厚時,就會將撇足誤認為是收底足型,那錯了,因為足根有時釉厚,其實還是撇足,給人感覺是收底型。汝瓷用高嶺土成坯的老化係數是2%,胎釉之間在支釘處可見硅化現象,這是釉好的結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燒成小碎開片。

汝瓷鑑八個要點

口撇足撇扣木聲,像棉似霧泡晨星。

開片線細隱約藏,氣泡瑪瑙玉體鑑。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變芝麻釘。

支釘看白護胎釉,胎釉夾層顯白坑。

兩頭收撇中鼓好,支釘硅化白或青。

註解

汝瓷釉滿,裹足,扣之木聲,口、足都微外撇,氣泡中可見紅色及其他色。還有瑪瑙粒,這些沒有熔化徹底的膠狀細小粒,在還原溫度後以顆粒狀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樣,另外還有像在玉石體態中存的棉和霧一樣的霧團。支釘小如芝麻,痕跡有點硅化。胎是灰胎開片細,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製坯,從器形整體上看中部有點鼓。看支釘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釘的尖斷顯白,這是化妝土層顯白。還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瓷看內相、看底支釘

汝窯釉中有霧棉,釉下霧棉泡等閉。

色粒沉澱釉層下,釘痕硅化要審嚴。

註解

汝窯釉下有像玉中霧棉一樣狀態東西,氣泡就在這釉層下,釉層下還有微小的藍或其他色的有色粒狀物,這就是所謂存在釉層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瑪瑙、支釘部位有硅化現象,型如芝麻粒。

汝窯官瓷民瓷辨

隨光變色迎光紅,瑪瑙釉中小點紅。

足圈外翻芝麻釘,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輕邊薄扣木聲,汝官汝民都算成。

註解

汝窯瓷最奇異之處是隨時間的光照變化而變化,在迎光亮照看時出現泛紅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有瑪瑙粒和卵清一樣的特徵,有瑪瑙的紅色粒,足圈內牆外倒、外牆外翻,支釘像芝麻狀,泡像雲母一樣顯微黃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於光照不能見到泡底。所謂瑪瑙粒,也許是化妝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顆粒。因不知道過去說的瑪瑙粒是用多大倍數的放大鏡看的。


汝窯釉層

汝窯大泡有間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兒坐在圓環上,褐白天青瑪瑙粒。

大小不等形無規,眼見色點沒融粒。

註解

汝窯大泡間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個清楚的圓環上。褐白天青釉中有瑪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鏡看釉,可見釉下有好似沒熔成釉的藍色或其他色的顆粒珠。

汝窯看泡簡句

汝窯泡大亮距亂,環上坐泡瑪粒見。

註解

汝窯看泡,泡大亮,距離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個環上,即泡的根部有一個深色的環。在看泡中又可見到沒熔好的粒稱瑪瑙粒。


從釉泡層看汝瓷用釉料

汝瓷泡兒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黃米,定有瑪瑙釉層中。

瑪瑙共有七種色,難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氣泡亮,像雲母一樣的晶瑩。它在一種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面,像辰星一樣閃耀,氣泡稀而疏,汝窯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瑪瑙玉石一類的東西,它顯示在釉層中,因瑪瑙有七種之多的彩色,但是釉中顯示出來的不一定是七種,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或幾種,因此只找紅粒也不對。這是釉料決定的。

汝瓷看口足、開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盤碗,體輕邊薄灰胎顯。

芝麻釘痕光變釉,瑪瑙作用紅色閃。

泡兒瘳若似晨星,看裂還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細看別走眼。

註解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樣的支釘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時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鏡看有沒熔化成釉的所謂瑪瑙粒(也許是化妝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線(開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

真假汝瓷辨

真品拉坯仿注漿,真紋鱗狀仿呆當。

真刻嫻熟仿死板,真汝胎灰仿白霜。

灰胎施釉顯彩紅,胎中微銅化粉裝。

真釉變光仿不變,真泡亮晶仿無光。

真多瑪瑙仿確少,真口撇侈仿收幫。

真足八字假收足,真有紅粒假難裝。真腰弧形仿直板,真線細曲仿粗當。


真線曲隱仿顯直,重要應看否變光。

還看瑪瑙釉混凍,釉中霧團活不疆。

真汝支釘芝麻型,假汝支釘圓點裝。

真汝釉層如霧團,不見胎面霧遮裝。

假汝費盡鬼心力,條條都對太難當。

真汝足色也有紅,追灰莫樣紅遭殃。

灰胎施釉顯粉紅,胎中含銅出粉裝。

註解

真汝窯瓷器是手工拉坯,仿汝窯瓷是注漿成形,真汝窯瓷器的鱗狀開片很自然,仿得呆板;真的刀工嫻熟,仿得死板,真的胎灰,仿得胎白,真的光下不同角度有變光,胎灰白灰,仿得胎潔白,過於輕白,真的泡少而亮,假的足、口向裡收;真的圈足八字形,假的直;真的有紅色瑪瑙粒或其他它色粒,假的無;真的器腰多弧形中間向外鼓,假的死板;真的開片細、曲,假的直又粗;真的開片線細隱在下,而假的明直;真的瑪瑙粒,泡向在霧團裡,像玉中的棉霧,假的不是;真的有向芝麻一樣的支釘痕跡,痕跡有被釉玻化的邊沿,胎顯灰色,釉裹足,扣之聲如木聲,足也有灰紅色的,因胎含銅色顯粉紅為真,但是太過於醬紅為假的。因此如果迎光看胎土色顯微泛紅為真。


定窯

定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東西燕川村及北鎮村一帶。曲陽自唐代起屬定州(今河北定縣),故名為之定窯。窯址距曲陽縣城30公里,地處太行山東麓餘脈。定窯瓷是我國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開始,五代時發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燒醬釉、黑定、綠定等有色瓷器。定窯瓷在元中期已停燒了。定窯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定窯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淚滴痕,有竹刷痕跡。在器面上有刻劃的紋飾和印壓的紋飾。紋飾線條活潑、流暢,在薄胎上的刻劃深度適中,造型輕巧而又靜雅,如龍頭淨水瓶、圓盒、蓋罐等大小十分適中,花紋非常流暢,瓷枕與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陽燒出的定窯的胎瓷後,各地窯口大量學習製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窯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燒製了一些醬釉,綠釉的定窯式樣的瓷器,如:北方的遼製作了很多類似定窯的產品。但是由於工藝、技術、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達不到真正的定窯標準,所以人們也同樣稱這些其他的窯產的定窯式產品為定窯系產品。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窯產品的特徵才能在實踐中認出真定窯產品還是窯系的產品。


定窯唐、宋釉的區別

唐定色灰宋發黃,宋時淚滴灰點唐。

南宋生硬北唐輕,黑定無色暗點藏。

註解

唐朝就有定窯,那時和宋早期的定窯相似釉色顯白中泛灰,有灰點,北宋時發黃,南宋時瓷較硬重,而北宋和唐時較輕,黑定幾乎無泡,黑中有灰白麻點。

定窯釉的老化

浮亮釉層脫不勻,釉面可見蠅翅紋。

氣泡兩層下層小,水泡在上魚籽勻。

釉像油漆下幹泡,鑑別定窯眼有神。

註解

表層釉老化後的亮度和脫釉處的亮度差別大不均勻,細看可見到脫釉處像蒼蠅翅膀紋一樣的小塊塊,俗稱蠅翅紋,氣泡上層比下層的大,上層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魚籽大小,下層是小幹泡。釉面有點像油漆刷過的。有的件幾乎全是幹泡。


定窯看口看釉

定窯芒口胎白膩,積釉淚痕黃如玉。

註解

定窯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沒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胎和釉面細膩,有積釉淚痕呈流淌狀、黃如白中微黃的玉色。

綠定鑑別

緣定胎色宋白黃,宋時淚滴厚釉長。

釉綠不均南北宋,釉綠若厚大泡藏。

註解

晚唐朝時就有綠釉器,宋代綠釉定瓷胎白中泛黃,綠釉明顯不均有流淌現象,釉厚的地方淚滴較長,厚釉部位釉大泡。

真假定窯瓷

假定真定可辨說,真假泡兒差不多。


真定竹刷淚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註解

真泡亮光難見底,防泡見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窯可辨認,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見泡底,雖然真定釉面無賊光,防定賊光紋呆拙。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單個的看一個泡的形狀色澤是不一樣的。假的從泡的外層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從器件的外殼也可看出色澤是否有賊光,真的紋飾竹刷,淚滴顯活潑,假的呆板明顯有假相。

定瓷年代窯系原因

唐定顯白帶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窯系中各一堆。

定窯瓷中有鎏金,色料銅鐵綠紅黑。

唐代燒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點,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時燒出,北宋晚期用煤燒過。定窯系是指各有窯的省仿燒的定窯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陽的精品比。曲陽燒的為正宗,對鑲嵌的器件要看鏽色及撕開的端面,這樣可以鑑別鑲嵌金屬器是真是假,定窯有鑲嵌的器品。


定窯各年代釉層的觀泡

定窯早期白泛青,層上大泡亮如珠。

深層佈滿小實泡,大泡齊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魚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層間大小出。

註解

早期定窯器件白中泛青上層泡大而亮,深層佈滿小實泡(幹泡)大泡整齊而稀。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魚籽,也可說像小螞蟻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層。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定窯觀泡簡句

小泡深密魚籽珠,大泡青亮齊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層間大小出。註解

同上,只是句子縮短,為方便背誦、記憶。


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掛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絞砂形,黑紫以鐵來呈色。

控溫摻鐵比列靈,定窯瓷美變無窮。

註解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綠定、藍定等。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在宋代燒成並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時代,是古瓷器中難得的。用三四十倍的顯微鏡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間也不一樣,但它們釉層下都像松香調砂一樣的霧沼沼的釉層。這要用定窯的各種特徵去鑑別。但黑定紫定都是鐵燒製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漿的多少,和含鐵情況有關。

白定、甜白、康熙分辨泡


三種泡兒一個相,胎色泡亮三種樣。

青白黃幹亮分清,甜白顯幹定泡亮。

康熙胎黃灰又幹,釉色器底各有樣。

註解

白定、甜白、康熙瓷的泡情況差不多,但是定窯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窯相比要少,康熙時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黃灰色,而甜白顯白和青色。當然從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數和內容。

哥窯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專家目前多數認為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窯,兄建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

哥窯紫口鐵足、器形多仿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有尊、瓶、簋、爐、洗等。以供器為多,哥窯是宋五大名窯之一,專家學者對北宋哥窯認為這種類型的瓷最早源於河南省,而南宋官窯在浙江、烏龜山。《宋元瓷器真偽鑑別與價值評估》一書中說:迄今未找到確切的窯址。哥窯瓷器和官窯有些相似。如:都開片,都是金絲鐵線,都是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以支釘為主,都是紫口鐵足,都是古樸典雅。南宋產品都是浙江烏龜山一帶燒造。


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如:哥窯看起來有出汗感覺、哥窯器口比官窯厚。

官、哥兩窯在鑑別上是可以區別的。這要認真、細心是可以鑑別的。如:官窯看起來上揚,而哥窯不是這樣,哥窯厚重,官窯口薄等。這些都是區別的依據。這要反覆的認識實踐才可以練出眼力,感性經驗是需要長期實踐的。

官哥瓷區分

官哥區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鐵足官哥有,官窯口薄釉豎用。

器形古樸口上揚,胎薄是官確堅重。

哥窯出汗線左旋,胎體不薄確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漬,官窯釉亮哥出汗。

官哥區別要慎重。

註解

對官窯哥窯要抓住幾個主要的區別點。官窯的器形多數是由青銅器發展來的,哥窯不是單從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窯兩窯的瓷器都出現紫口、鐵足,也都開片,都是灰胎,這是共性,但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

口:官薄、口釉淌、豎向水漬,口上揚;哥口厚、釉厚有橫向水漬。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沒有汗相。

開片:官豎線長、橫線短、線方向不定,橫線根粗稍細;哥豎線長、橫線短、豎線多左旋。

胎:官薄,但堅重;哥厚,沒有官堅密重。

哥窯

哥窯窯址沒發現,明顯金絲和鐵線。

魚籽蟹爪百圾碎,胎體厚薄都可見。

粉青月白米黃色,釉面光澤如膚汗。

註解

哥窯金絲鐵線明顯,泡似小小魚籽、有蟹爪紋、俗稱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黃都有。釉面有膚出汗的感觀。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近些年有報道說窯址在浙江省烏龜山。

哥窯看泡線型口

小泡密亂不太均,大泡均稱淺層守。

哥窯水漬支釘有,水漬順著口沿走。

細碎紋片魚籽紋,紫口鐵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過汝。

哥窯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紅有。

還要觀察線走向,假的釉子過於厚。

區別需要多過手,鐵線多向左旋走。

大線多黑上下行,小線橫行短小走。開片大小粗細清,內反線跡小釘鈕。

大線小線分兩色,各條都對別離手。

哥窯小件比較多,杯盤洗瓶確都有。

小泡零亂不太均,大泡均勻淺層守。

註解

哥窯的器件口上大多數有水漬,水漬順著口沿走,存在著顯白色的水漬。(水漬:即口沿在高溫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跡。)有細碎紋片、紫口鐵足,有皮膚出汗一樣表層的釉光,這是最明顯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釘燒造,器件厚和重都超過汝窯,胎顯香灰色,多數鐵線由上而下顯現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跡小的線多橫行的是,短的小線,斷線不長。有支釘是隱現的印跡,有支釘的件不一定是鐵足。而墊圈的出鐵足的多、哥窯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而汝窯大多數一直裹到足底,大線左旋和窯車旋轉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關,通過大小線、器件的器口也可區別官哥窯的器件。


哥窯觀泡

哥窯氣泡像官窯,區別層上把泡瞧。

泡大層淺變化小,均勻不深認哥窯。

註解

哥窯的釉泡像官窯,不同點是大泡層淺變化小,均勻。

哥窯簡句

哥窯像官但層上,小泡均勻少變樣。

官哥互比

豎官橫哥看水漬,官大哥小來觀器。

薄胎厚釉是官窯,相比雙薄哥窯畢。

玉質滑潤是官窯,薄釉出汗哥窯遇。

官線短毛不橫穿,金線根粗尖確細。


註解

官窯的口上水漬豎著淌,哥窯水漬橫向走,胎釉厚是官窯,特別是口上揚而薄,而哥窯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揚,玉質滑潤是官窯的特別之處,釉相比哥窯比官薄,但哥釉顯出汗,官窯金線幾乎不穿豎線,金線短,根粗稍細像牛毛紋。

官窯

官窯是北宋興起的一個官用窯,但北宋的窯址有說在河南開封地下的但至今沒有找到,南宋的窯址在今杭州烏龜山西麓,南宋郊壇故址附近,故名郊壇下。對北宋官窯址迄今沒定,因此說法不一,在寧雲龍編著、楊靜榮作序的《宋元瓷器真偽鑑別與價值評估》一書中又說根據史料和調查認為修內司官窯應在山西降縣一帶。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造型十分豐富、有香爐、鼎式爐、洗、瓶、尊、簋、盤等。造型古樸,其造型顯得上揚,仿商代青銅器的器形多。胎隨厚,但口薄擋手,胎密、質堅,胎色灰、灰黑、體重、有開片,稱金絲鐵線。鐵線豎著走,金絲橫著走,但金絲不穿過鐵線。若穿過鐵線,鐵線是有距離的斷線。開片中有蟹爪紋、冰裂紋、鱔血紋、百圾紋、魚子紋等。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支釘痕跡比汝窯大而圓。支釘以三、五、七奇數為多見。燒製中用紫金土化妝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黃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窯基本沒有發現帶款識的。足底有釉。其支釘露胎處,因化妝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釘處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後歷代都仿燒過,但都不能燒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徵和古樸的神韻。

官窯

紫口鐵足官窯現,釉細潤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無釉,燒後黑色都可見。

口部釉薄顯胎骨,粉青翠青價上萬。

口訣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也有開片,特點是金線粗糙並且稍細,不穿過鐵線,粉青、翠青貴重。

官哥窯瓷辨

官哥難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沒有。


紫口鐵足官更顯,胎薄豎重紫薄口。

註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漬走向,就可以斷清楚是哥窯還是官窯,官窯口薄體重,水漬豎著走,而哥窯水漬是橫著走。

宋官窯瓷

體薄如定口上揚,釉如龍泉淌口旁。

開封修內郊壇下,胎重坯薄產地詳。

重超幾倍薄如定,記住特點和特長。

亮如龍泉又似鈞,開片如哥口薄當。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詳。

註解

器體口上揚,口的釉有流淌跡,有書稱北宋官窯產在河南開封,南宋產在杭州烏龜山修內司郊壇下,胎質至密而重,相當定窯的幾倍,亮如龍泉,也如鈞,開片如哥窯,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窯瓷鑑

官窯胎薄光透坯,釉厚多層有垂滴。

金線較多鐵線少,鐵足深層香灰坯。

天灰藍青如蠟潤,傳世收藏沿世襲。

註解

官窯很少見。特別貴重,口訣中已基本說清特徵和感觀,書中說:“官窯幾乎沒有出土的,大部分是傳世的。”

官窯看純

官窯開片不簡單,官窯橫線少橫穿。

官窯橫線稍上細,好似牛毛認真觀。

註解

器體薄、口顯上揚,口沿邊用手摸,有擋手感、口邊釉有向下淌痕跡,口薄像定窯,相傳產生在河南開封修內司郊壇下、胎至密而重,相當於定窯器的幾倍、釉面好,光亮如龍泉,也像似好的鈞釉瓷,開片如哥窯,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橫線(金線)不穿過豎線(鐵線)金線常有蟹爪紋,有的線如牛毛。純的官窯器,燒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難找到。


官窯辨別

官胎黑褐灰淺灰,胎質堅密不是吹。

哥窯官窯重超汝,官窯堅重哥難追。

用手一顛知真假,不離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莊大堂用,小巧秀薄廟供威。

紫口鐵足胎不厚,補口釉凸口褐灰。

開片線色是內出,器物少雕仿銅威。

開片色多大小有,多層泡兒釉中披。

官窯少有入土器,多是傳世土來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黃青各青灰。

官窯歷史多地燒,胎釉多變不是非。

註解

官窯胎黑褐、灰、淺灰都有,這是從露胎的足看的情況,胎質堅密,它同哥窯一樣重量超過汝窯,但重量比哥窯還要重一些,用手一顛就感到重,造型古樸端莊,常用在殿堂禮祭當供器。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顯薄,紫口鐵足胎堅而比哥窯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發黃褐灰的,開片線跡由內應力運動而出,很少雕紋飾,大部分部件仿青銅器,開片大小都有,泡多層,不均。

官窯器入土的少,多傳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黃青、灰青,這是因為官窯是很多窯燒的關係,所以胎色、釉色也多。元、明、清也都製作過官窯器,但都帶有本朝代的特徵,不能和宋官窯相比。

官窯哥窯咋區分

歷史官窯難區分,金絲鐵線一樣真。

紫口鐵足也一樣,口薄是官無汗真。

註解


官窯瓷、哥窯瓷是很難區分,因為兩窯瓷器的特徵很相似。但重點觀察瓷器的口沿,從口沿的厚薄、釉水漬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區別官窯瓷、哥窯瓷的。

官窯看泡簡句

官窯泡密大小見,深淺不勻都顯現。

官窯看泡大小都有,深淺不均,密而亂,以中小泡為多。

註解

看官窯

官窯橫線少交穿,橫線若穿豎短彎。

線跡尾端漸漸細,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質如同玉質感,晶瑩比哥亮晶鮮。

線跡多顯鱔血紅,胎薄體重別放寬。

裹燒支釘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種,三地燒造都是官。

官窯比哥器件大,大小區別也須參。

註解

官窯器的開片橫線很少穿過豎線,如果橫線穿過豎線走向時肯定豎線斷開了很大距離,或者是豎線轉彎了。開片的線末端是漸漸變細。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別是官窯器的口薄、胎質至密堅硬,釉子亮晶、線跡如鱔魚血,裹足釉子、支釘燒釘跡較小,口顯紫色,因用紫金土燒造而成,胎色除灰色還有多種色但都偏灰,有醬粉色時圈足部位也是醬粉色的。燒官窯器有三個地方燒造。

官窯篇

亮如龍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開片如哥質堅硬,且看紫口廟堂供。

註解


官窯釉好而亮,體重、古樸像青銅供器,開片堅硬。口沿薄如定窯,有擋手感,但沒有超過哥窯。仿青銅器的造型多。

以上就是資料總結出來的五大名窯鑑定口訣,知識有限,請各位朋友多多指教,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