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孔子後人中爵位最高的人,孔有德拜謁孔廟卻爲何被拒之門外?

蕭曉四姑娘


因為曲阜孔家的後世子孫起名字都是有統一的字輩(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輩六十四代以上只到“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六十五代以下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字剛剛確定,“希”字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並無統一字輩,而50幾代後裔完全可能產生若干輩的年齡差別,用字輩來判別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後裔並不可靠也並不能成立——當然,這個邏輯並不能反過來,也就是並不是說有證據證明孔有德是孔子後裔。

再看衍聖公的政治立場,64代衍聖公孔胤植(後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諱,在歷史記錄中改名衍植)在順治帝從盛京遷都京師(所謂“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歸順,此表名《初進表文》,內容如下:

當然,硬要為衍聖公辯解,上述也可以說只是官樣文章,只能證明衍聖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機器面前低頭,如果徑直認定衍聖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為王前驅”也許過苛了,但是,這至少可以反過來成為一個堅實的佐證: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謁孔廟,假使他走公對公的路徑(之所以加這麼一個條件,原因後敘),衍聖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會或者不敢將其拒之門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經拜謁孔廟?

孔有德拜謁孔廟的說法,見於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的記載:

崇禎間有三叛臣,其首惡為孔有德。以先降得為稗王,國變後道經曲阜,欲入謁先聖廟林,孔氏宗人闔門弗納,且叱其冒稱聖裔。嗚呼!是真能知先人《春秋》之旨者哉!

就是說孔有德經過曲阜的時候,

不但想拜謁孔廟也想拜謁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闔門此處有歧義,也可以指關閉門戶)都不接納他,還大聲責罵其冒充孔子後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錄》是他不顧清廷的禁令,撰寫的歌頌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對抗李自成等義軍的明朝官民)的書籍,此書中稱明朝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檢”、“常”等諱,其政治立場非常鮮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四《西寧死事傳》,屈大均是在歌頌孔子後裔為國捐軀之後寫的這段文字,用孔子後代堅守春秋之義(主要是指貶斥亂臣賊子)來羞臊假冒聖裔的孔有德。

但僅從史料角度,這是一個孤證,身處廣東、國變時只有15歲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於傳聞,並不確鑿。

除此之外,並沒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試圖拜謁孔廟孔林還是一個疑問。

相對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場的《吳耿尚孔四王合傳》是這麼介紹孔有德的:

孔有德,至聖裔也;原籍山東,徙居遼陽。

前面之所以說假使他走公對公的路徑,衍聖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會或者不敢將其拒之門外的,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為其孔子後裔身份背書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幫助孔有德拜謁孔廟孔林,衍聖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違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為拜謁孔廟孔林這種情況,曲阜孔氏閉門不接納他,還大聲責罵其冒充孔子後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當然,可能性不大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以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1648—1718)為例,在康熙帝祭孔後破格授予他國子監博士官職之時,他為“不世之遭逢”受寵若驚,準備“犬馬圖報,期諸沒齒”;但另一方面,他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朝遺民結為知交,對南明興亡的歷史也產生了深刻的感悟,創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見,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個別人士對明亡清興的體認、態度和立場是複雜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義上歸順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試圖拜謁孔廟孔林的時候給予其難堪,只是,這種狀態發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說到底,某些代的衍聖公的具體作為,對作為思想家的聖哲孔子的崇高和偉大,也並沒有任絲毫的撼動。


談古論金


按照曲阜孔家的族規,後世子孫起名字都是有統一的輩分字的:希言公彥承,弘(避乾隆諱改宏)聞貞尚胤(避雍正諱改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從這個核對,孔有德就不能證明自己是孔子後裔。

明末清初之際,世襲的衍聖公是孔胤植。他是孔子第六十五代孫,孔尚坦之子。 因堂伯父衍聖公孔尚賢無子,過繼為嗣,天啟元年襲封衍聖公。下一代衍聖公孔興燮是清順治五年襲封的。

如果說孔有德真的到過曲阜,孔府給他吃閉門羹,還是因為身份問題,家譜上沒有他,也就沒辦法承認他。至於說孔府的忠於大明,而厭惡孔有德這樣的“漢奸”,就有點誇張哦。



歷代王朝更替,孔府都是順應歷史潮流,沒有什麼悲壯故事。只有金滅北宋時,衍聖公逃到南方,出了個南宗。但曲阜在偽齊、金、元,都有孔家子孫來當衍聖公,即北宗。至忽必烈時,南宗放棄大宗地位,由北宗承襲衍聖公。清初由孔府反對剃髮令的文獻記錄,但也是給滿清皇帝的報告。


幾葦渡


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在整個華夏文化圈內都享有至高的榮譽。而孔子的後人也自然就享受甘棠之愛了,甚至孔姓在過去也是我國僅有的三個不須“免貴”的姓氏之一。自前195年,劉邦冊封了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之後,孔子的嫡系子孫便有了世襲爵位。而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裡,孔子嫡系後裔的封號屢經變化,直到1055年,宋仁宗改封孔子嫡系後裔為衍聖公,孔子嫡系後裔的爵位才基本穩定了下來。

然而,在孔子的後人之中,卻曾有一人憑著自身的“奮鬥”而受封為“王爵”。論爵位在“衍聖公”之上,而成為了孔子後人之中爵位最高的人。每當國人發跡之後,都喜歡認一位“體面”的祖宗,更何況還是孔聖人之後,自是榮耀萬丈。故而,此人在途經山東曲阜時,試圖拜謁孔廟、孔林,以便認祖歸宗。然而,此人卻被孔氏族人拒之門外,並被呵斥為冒稱孔子後裔,此人便是滿清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遼東蓋州衛(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自謂孔子後裔,其子取名庭訓(庭訓即是由孔子對其兒子訓誡的典故而來)。女真人佔領遼瀋之後,孔有德與其兄孔有性投奔駐紮在皮島的毛文龍。史載,孔有德“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備受毛文龍的青睞,被毛文龍收為養孫,改名為毛有德。

後來,袁崇煥擅殺了毛文龍,而毛文龍一死,毛文龍的舊部便群龍無首,再無人能夠安撫。四年之後,毛文龍舊部孔、耿、尚等三人率部攜紅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為後金軍隊攻城能力的不足打開了局面。皇太極對此三人極為重視,冊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

若無此三人為嚮導,後金(滿清)軍隊也不敢幾次大規模從入關寇掠中原。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其後吳三桂借清兵討伐李自成而被迫降清。滿清入關後,孔、耿、尚等三人又與吳三桂一起為滿清的侵討農民軍及南明勢力的嚮導前鋒。故而,這三位又都被改封到南方,耿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孔為定南王、鎮守廣西;此三人統稱為“三南王”。

在滿清裂土封王的四位漢人藩王之中,毛文龍的舊部佔其三(滿清共封了五位漢人為王,孫可望的“義王”只是虛爵,其不掌握武裝,也不佔有地盤),而孔有德是“三南王”中最為兇惡的一位。然而,孔有德雖被滿清封為藩王,但他明白這爵位是靠屠殺同胞與出賣祖宗換來的。孔有德曾經俘獲南明兵部侍郎張同敞(張居正的曾孫),其在張同敞面前自稱是孔聖人之後,還勸張同敞投降。結果遭張同敞痛罵,說其是辱沒先聖,冒認聖人後裔。

而其後來途經山東曲阜時,想拜謁一下孔廟、孔林,也被孔氏族人拒之門外。所以,不論滿清給其冊封的爵位有多高?孔有德的內心都很虛。1652年,南明大將李定國攻破桂林,而在桂林城破之前,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便對其兒子孔庭訓說:“苟得免,度為沙彌。勿效乃父作賊一生,下場乃有今日耳。”說完便手刃了愛妾,自焚而死了。

然而,孔庭訓終究還是沒能逃脫,後被李定國下令所斬殺。其倒是逃出一個女兒,名叫孔四貞。孔四貞逃到北京,被孝莊收為養女,封為和碩格格,也是滿清唯一的漢人公主。其後,滿清為收攏孔有德的殘部,而將孔四貞嫁給孔有德的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為妻,而以孫延齡出鎮廣西。在三藩之亂時,孫延齡首鼠兩端,最終其及與孔四貞的獨生子都被吳三桂派人所殺。待三藩被平定之後,孔四貞雖得以輾轉回到北京,但已再無利用價值,晚景極為淒涼。這便是聖人之後,做漢奸的下場。而如今有些地方為了所謂的名人效應,紛紛給洪承疇、尚可喜之輩修建紀念園,倘泉下有知,徒為此輩之人笑。


歷史聞知社


有一天,一個清朝的王爺,回京途中路過孔府,自稱為孔子後裔,想要去拜謁孔廟、孔林。本來他剛被封王,感覺風光無限,自信心爆棚,誰知當他真的去拜謁孔廟的時候,不僅被掃地出門,而且還被大罵一頓,這是為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這個清朝王爺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將領,本是遼東毛文龍的部下,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後,他就帶著紅衣大炮投靠了後金,後來更是隨著清軍南下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後來被順治皇帝封為定南王,風光無限,但他拜謁孔廟的時候,不僅被拒之門外,而且被大罵一頓,這是為何呢?只能說孔有德太不要臉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遼東人,原籍山東,名中“有德”,卻無德,一是為了榮華富貴,背明投金,賣主求榮,成為滿清的爪牙,屠殺我漢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譜》並沒有他的名字,他卻冒稱為孔子後裔,臭不要臉。

孔子或者儒家講究“忠君愛國”,像孔有德這樣的敗類,卻冒稱孔子後裔,還要拜謁孔子,就是對孔子的聖名的辱沒。孔子作為先聖,天下讀書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後人豈能讓孔有德這個老鼠壞了孔子的名聲,因此不僅將其拒之門外,還大罵他冒稱孔子後裔。

總之,就是孔有德這種厚顏無恥之人,當了定南王,感覺自己有牛逼了,準備去找孔子攀攀親,提高自己的身價,順便再裝裝逼,最後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還被狠狠地打了臉,純粹就是找虐。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孔有德(1576-1629年)原是明朝遼東的一名參將,平遼左都督毛文龍的部下,毛文龍的部隊素以軍紀敗壞著稱,表面上堅持抗戰,私下和蒙古、後金做走私貿易,對上級袁崇煥不太服從,1926年毛文龍被袁崇煥假傳皇帝詔書殺害,袁崇煥將毛文龍的軍隊分成4部並挑撥內亂,孔有德萌生退卻之意,1631年孔有德晉升總兵,10月登萊巡撫孫元化令孔有德率部支援登州。

孫元化,明朝西洋火器專家,無奈崇禎眼光短淺,1632年被斬首,明朝引進的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和人才工匠拱手讓給了孔有德。

在登州因得不到明朝廷的信任,再加上自己幾戰失利,孔有德夥同耿仲明率部叛變,叛變時孔有德不僅帶走了部隊數萬人,當時的登州城還是孫元化引進的明朝西洋火炮基地,不僅有世界最先進的新式火炮和炮兵,還有幾百名歐洲火器工程師和工匠,登州水城還有火炮戰艦,孔有德帶著這些殺伐利器向北跪拜了皇太極。

圖為孔府衍聖公,孔子第64代孫,當初拒絕孔有德的後人僅在10年後的1644年,進表順治願意歸順。

孔有德受封恭順王,充當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所帶去的西洋火炮更是成了清軍南下破城的利器。當年孔有德在登州叛變時在城內製造了大量的流血事件,明朝派了右僉都御史謝璉前往平定叛亂,最後犧牲,孔有德隨即在山東屠殺了大量的平民,怨聲窄道。

1652年孔有德被抗清名將李定國斃於廣西桂林,孔有德全家一百多口僅小女兒孔四貞逃出,最後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而據史料記載孔有德雖出生遼寧營口,但祖籍山東,姓孔所以往上篩肯定能攀上孔聖人的關係,所以孔有德叛清南下時途徑曲阜時,想去拜訪孔廟,但作為民族叛臣的孔有德,又殘害百姓,所以孔府大門緊閉,拒絕他進入,並且呵斥他的名字玷汙了有德這個詞,是個假冒的孔氏後人,孔有德雖有驕兵悍將但不敢踐踏這塊漢人聖地,只得悻悻離去。


圖文繪歷史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如題,想要弄明白,首先要大致先知道孔有德是誰,他是什麼爵位?

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今遼寧省蓋縣)人,原籍山東,明末清初將領,投降後金被封為恭順王!


然後下面會逐步分析為什麼他被孔廟拒之門外!

1.出身,古人非常講究出身,孔有德是鐵嶺礦工出身,“長於弓馬,不識字”。文人對於出身貧寒尚且是有包容心的,但是不能容忍不識教化,也就是說,你可以出身貧寒,但是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且孔有德當時還不被孔氏族人認可為孔子血脈,本身文人就鄙視武人,更何況還大字不識,來歷不明,作為供奉孔子和先儒先賢的國廟,他寄託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而一個在他們看來出身粗鄙,不識教化的武人進入孔廟,就是對聖人先賢的最大侮辱!


2.德行,古人非常注重德行。儒家所講的“德”,大體剪短概括起來就是忠君愛國,心存良善,知榮辱。而“行”則是品行,儒家強調的品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存養:養吾浩然之氣!但是,再來看這位孔有德所作所為。其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後,於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吳橋兵變,不久投降後金。崇禎九年(1636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其人背棄君王,背叛國家民族,不知恥辱,是為無德。甘願為異族之奴,殺害同胞,更談不上有什麼品行!

3.評定,古人非常在意有名望之人和史書的評語定論!而孔有德當時被南明大臣張同敞指斥自稱孔子後裔是對孔子的侮辱。張同敞何許人也?張同敞 (?—1650年),字別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張居正曾孫,以蔭補中書舍人。可見孔有德其人當時已經聲名狼藉!

因此,綜上所述,孔氏族人在孔有德試圖拜謁孔廟孔林時關閉大門禁止其進入,並呵斥孔有德是冒稱孔子後裔,《孔子世家譜》也沒有將其收入就不足為奇了,這是一個民族敗類應有的結果。


這是一首傷心的歌


孔孟之道本來就與叛逆漢奸勢不兩立,正宗孔後人還挺有骨氣,沒有飄飄跪拜於權勢淫威之下!孔有德此類高官顯貴實則鄙賤無恥,名字裡面都號稱“有德”,實則背棄祖宗先人之道,淪為異族走狗而屠戮本民族的罪犯,何等虛偽無恥!在孔孟家天下看來,簡直就是直接違逆作亂的家賊國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