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干預之:「青少年自殺」和「親子關係」的研究

危機干預之:“青少年自殺”和“親子關係”的研究

從年齡上據統計,自殺事件密集於16歲到28歲的青少年。而人類的神經系統多數要到40歲左右趨於成熟,45歲左右趨於穩定。可見,青少年的自殺,多數是神經系統未完全穩定的情況下的衝動行為。如果有機會,自殺者定會為自己的衝動行為後悔。

研究發現,觸發自殺行為的刺激事件,比如學習壓力大、考試受挫、母親不讓玩遊戲等等都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是壓夸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積累的“自殺情緒”的最基本的原因卻早已植根深入。“自殺情緒”長期積累,身邊的人又很難發現而即時干預。大多數家長都認為:“這麼大的小屁孩,不開心,有心事很正常。”而疏忽了重視。只注意到小孩不努力學習,不奮力工作生活,而更嚴格管理,而哪次衝突,或哪件事情的刺激就成了導火索。所以我們有必要研究,“自殺情緒”是怎樣開始,怎樣積累的。

青少年的自殺事件背後,我們統計發現了一些共同問題。必有以下三種情況之一。

一、自殺者父母關係出了問題,或為離異的單親家庭。

二、父母其中一方與小孩親子關係出了問題,無法溝通。

三、老師、同學、同事或其朋友與自殺者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

第一種情況佔的比例最大。什麼學習壓力,考試受挫等等只是導火索,不是核心問題,青少年都有很強的可塑性,再大的困難也是能克服的。

如果有“自殺情緒”的青少年,能有一、兩個可交心的朋友,父母與小孩溝通也流暢,有什麼困難都願意回來和父母說說,也能緩解一下而不會釀成大問題。 說到底親子溝通最重要,您的小孩願意和你說說心裡話嗎?

要始終相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小孩,只有教育方法不正確而被耽誤了的小孩。”

和小孩的溝通要本著“耐心、信任、理解、平等、尊重”的原則。

耐心:家長或疲於生活壓力、或缺少經驗和方法、或相信棍棒教育簡單粗暴的方式、或對小孩狀態焦慮至極而沒有了溝通交流的耐心。事實上,我們的目的是:看看小孩遇到了什麼團難,然後有效的幫助到他,而不是把他改造成我們自己滿意的樣子。

信任: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年齡和經驗所限,會和我們成年人的想法不一樣,有時要走點彎路,有時要困惑不解,有時要犯上錯誤……,我們作為家長要始終相信,小孩最終會成長為他自己最棒的樣子。給他點時間和空間。

理解:小孩的心裡世界和家長是不一樣的,要放下自己的先入為主的思想,傾聽小孩的表達,我們會驚歎:和自己想象的差距那麼大!

平等:家長與小孩天生形成了:強與弱、管理與順從的不平等關係。小孩成長到青少年時期,13歲左右就開始了“叛逆期”,有了獨立的願望,爭取自主權。所有的大道理都聽膩了。只要有管理,或家長強勢一點點,就反抗。家長過份強勢的,小孩不是不反抗是壓抑了而形成問題少年。唯一的出路是,家長放下身段,平等交流,才能有溝通的可能。

尊重:小孩的自尊心比成年人更大。只有得到尊重,才有可能平等交流。如果發現自己的思想並未得到尊重,就可會受傷,就會有防禦,就只是應付而非打開心扉的交流。

無論多嚴重的親子問題,我相信:只要本著“耐心、信任、理解、平等、尊重”的原則。就能佷好的溝通,是修復親子關係的開始。也能即時瞭解小孩遇到了什麼困難,有效幫助到他。是防止“自殺情緒”積累的最有效途徑。

讓我們共同關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注親子關係。見證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創造自己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