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军坦克集群能否轻松踏平西欧平原?

兵器次元火炎焱燚


苏联的西方81军演向北约展示了苏联装甲部队的核突击和闪击能力,在这场演习中苏联投入了数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军,这股力量是可以将西欧推成白地的,而且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装甲力量处于巅峰时期的时候,苏联坦克的技术水平甚至对西方已经形成了代差,比如西欧的豹2A4坦克的防护能力只有300-400毫米、M1只有350毫米这样的装甲防护在苏联人面前已经和纸差不多了,而德国的DM33炮弹只有在250米的地方才能有效击穿T-80的炮塔装甲。


如果苏联想的的话,只需要伴随着一轮核突击,苏联的诸兵种合成集团群在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配合下,可以瞬间把战场拉到德法边境,但是在这个时候苏联的战车会突然停下来,因为根据前苏联披露的数据显示,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大多数早期T-64坦克就会趴窝在前线,并且这个时候苏联的地面后勤也会出现问题,出现油料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苏联军队的补给运达,苏联就会一头撞在北约国家已经构建好的防线上面。

在这个时候苏联技术领先的装甲部队能不能成功的突破北约国家的防线,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没有人知道北约国家能够构建出什么样的防线,但是单单从技术水平上看来,苏联的装甲部队推平欧洲到达英吉利海峡的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苏联绝对会损失惨重,付出大量的人员和技术装备损失。

苏联之所以没有把冷战打成热战,一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冲破北约国家的防线,二是不确定在自己进行核突击的时候,会不会导致世界核大战。


军事新观察


冷战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误判之一,就是苏军大纵深的闪击战踏平西欧,一周内消灭德国法国等等。

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希望战争开始后,坦克钢铁洪流从东德出发,大纵深作战理论淹没整个西方能在第5天早晨到达英吉利海峡刷靴子,喝伏特加,洗裹脚布。

西欧基本是一马平川,这里部署着北约战力最强的美军第5和第7军,下辖6个重装师。组成北约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的8个军,包括美国第5军、第7军,英国第1军,联邦德国第1军、第2军、第3军,荷兰第1军,比利时第1军,被迫平均分布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平均每个军要防守125公里、每个师防守45公里。

苏联的机械化大军,仅第一梯队就是六个驻欧集群,以及东德的第3和第5集团军,保加利亚、捷克和波兰的装甲部队。苏军驻东德的西部集群是冷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由5个歼击机师,3个近卫坦克集团军、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组成,下辖11个坦克师,8个摩步师(相当于解放军的机械化步兵师),149个旅,42个独立团,共54.6万人,拥有7000辆主战坦克,2800辆步战车。也就是说,冷战中北约每辆坦克要对付5辆华约坦克。

二战时期,德国发明了闪电战,27天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法国。

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一战时期英国军事学家富勒的坦克突击战和二战德国的闪电战。大纵深作战主张在航空兵全纵深压制下的多个梯队突破,集中装甲兵力在敌人薄弱防御地幅进行快速突破,尖刀部队直接向前瓦解敌人预备队,后续部队从突破口增援和扩张战果,包抄歼灭敌人。

大纵深作战表面上似乎非常无敌,用机械化集群打开突破口,或向心突击并包抄后方,然后大部队大举压上,航空兵、炮兵和空降兵密切配合。按照苏军80年代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理论,苏军在大纵深突击战役中,坦克兵的每昼夜强行军里程为150~200公里,与美军相当。

北约预想的一种苏军攻击方案,战役预期是合围北约部队。

苏军的进攻态势,目标是安特卫普,控制英吉利海峡,阻止美军援军上岸。

苏联人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T-72坦克50公里/小时的最大公路速度,但实际上是达不到的。1981年,苏军举行“西方-81”大演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动用兵力超过五十万人。以北约组织为假想敌,苏军出动了十个以上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近卫坦克军,在前线航空兵、远程航空兵以及国土防空军的伴随下,进行了大纵深装甲合成突击战术演练。 在著名的”西方81”大演习中,驻东德苏军集群的坦克纵队平均战场机动速度仅为10公里/小时,按照这个速度苏军需要一个月才能推进至大西洋沿岸。

所以,根本就不会出现7天横扫西欧的战争结果,在北约的节节狙击下,苏军能在一周内打穿苏德边境防线,兵临慕尼黑-法兰克福-不莱梅一线就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周一周突破莱茵河,那就是最辉煌的战果。即使北约军队放水,苏联的后勤供应也不够保障苏军7天后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国加莱洗靴子。


科罗廖夫


冷战中,整个华约都受到苏联军事思想的影响,在与北约对峙的前沿部署了强大装甲集群,这实际上是二战期间苏军大纵深突破战术在核战争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苏联陆军仅在东德的西部集群,就有一个航空集团军、三个坦克集团军和两个合成集团军,超过50万人,苏军预想,一旦热战爆发,将在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一路向西冲到海峡,在美国决定使用战略核武器之前,占领整个西欧。

以当时东西方在欧洲的兵力部署来看,尽管北约在西德部署重兵,但跟华约相比,至少在陆军方面是不占据优势的,一直到冷战末期,西方主战坦克技术才追上并超越苏联,按照设想,在战争初期的激烈战斗中,包括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很快双方的一线精锐部队将消耗殆尽,而在二线的力量对比上,华约的大量T-72、T -62 和T -55,将对北约二线部队形成压倒性优势。

华约在进攻中,首先必须摧毁北约占据优势的空中力量,为此,将动用战斗轰炸机和前线攻击机,投放战术核炸弹,苏军步兵师也为其师属远程战术火箭和短程弹道导弹配备了核生化弹头,这些战术核武器不仅将攻击北约机场和防空指挥中心,也将被苏军前线航空兵用于防空压制作战。

而华约陆军在遇到难以攻克的地点时,要么装甲部队绕到前进,将其留给机械化步兵对付,要么干脆使用战术核武器,一句话,要抢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占领整个欧洲。北约自然也不是没有准备,一旦无法阻挡华约攻势,北约也会动用自己的战术核武器,因此,还真不好说华约会轻松踏平欧洲,不过,华约集团占据数量优势,尤其是其不在乎伤亡的传统,让其在某些方面也会占据优势。


鹰眼防务观察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集群,在战役突防能力方面确实很强,且苏军一直以来的老传统就是擅长强攻式的攻坚战役。但是苏军也只是在战役突防这一点强而已,在达成战线突防后的纵深发展及围歼敌装甲预备队的时候,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是因为,苏军在刚刚进行的强攻对手主防线时,势必会对其造成一定的战斗损失,而苏军编制体制的最大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即:禁受不起损失。

因为苏军部队中人员相对于武器装备来说比例过小。当时西方军事分析家指出,苏联陆军看上去似乎火力强大,实际上经不起伤亡。装备过多,导致一旦有人员伤亡,就会出现车组或炮班人手缺乏,不得不丢弃装备。而装备中的弹药、燃料、通信器材就将成为累赘,要么毁掉,要么转移,这都是耗费人员和时间的工作。人员的伤亡有不确定性,伤亡哪类专业兵员是随机的,人员装备比例过小,调整伤亡后的人员重新分配也是困难的。在作战中,人员分散在各处,很难及时调配齐全车组,而且这类任务历来就是很困难的。所以,苏军在编制上虽然显得比较细腻,集成化也较高,但抗打击性差。

所以,冷战时期苏军坦克集群虽然能够快速横扫西欧,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体制缺陷。因此苏军恐怕无法完成彻底占领西欧的任务。


每日点兵


轻松谈不上。苏联将踏平欧洲也是可能的。也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虽然说华约拥有7万辆坦克之多!北约在西欧平原上只部署了2万辆坦克!但是当时北约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不算美国以外的兵力,北约,在当时欧洲布置了,六十一个旅四十九师!华约想短时间内消灭这么庞大的军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吧!



再说当时苏联海军主要以发展潜艇为主!是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同时有美强大的美国海军作为作为后盾!战争初期可能会利用空中优势和地面坦克的优势快速推进把欧洲平原上所有的北约军队赶到英国小岛上去!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的参战战争进入消耗阶段!我敢说不久华约就会支持不下去。苏联也经过二战的洗礼!伤亡惨重经济并没有恢复的多么好。他的强大只不过是动用国家一切力量发展军事!但是这种情况只维持了多少年呢?几十年而已!最后和美国搞军事竞备搞得华约都解散了!



如果当时华约和北约爆发战争!战争初期由于美国距离欧洲路程遥远!短时间内还说可能取得很大战果!北约军队退守到英国!用英吉利海峡来阻挡的坦克军团!但是我敢说美国参战以后就会重复二战场景!从西海岸某地登陆一直把华约撵回去


这个世界有病吗


冷战时期苏联这个军事超级大国所拥有的陆海空三军军事力量是极其庞大的,二战开始作战就从平面作战转变为立体作战,二战后坦克技术得以稳定,苏联钢铁洪流作为骨干的T55坦克和后续的T62坦克击败西欧装甲力量是没有太大问题,当时苏联的航空体系已经完善,米格,苏霍伊两大设计局的经典设计产物米格29和苏27,这两款战机在面对欧洲空军保持数量优势,在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介入之前完成大规模闪电战,不说轻松,但是踏平是没有问题的。


跳动的火光


没戏,只是理论上可以,苏联的坦克可靠性并不高而且性能也不好,它的设计就是预备大量消耗,依靠数量优势来抵抗质量优势,因为以俄罗斯的实力是不能大量生产高质量的坦克的,成本无法负荷,它只能搞那种短平快的。这个刚性约束导致它的坦克无法跟北约的坦克一对一抗衡。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可行的数量换质量是真的可以执行要打个问号,人不是机器,当用四比一或是五比一来进行互换时,苏联的军队能否承担这种损失呢?美国空军的优势也是很大,苏联的地面集群能否在高强度的轰炸下执行任务也要打个问号!还有就是,苏联的装备根本没有那么多,它的家底做不到四比一到五比一,即便是廉价的装备它也做不到,那种军备强度已经是极限了,苏联已经几乎把最后一口饭拿出来了!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不行,苏联几万辆坦克大多数还是t34 is2这种古董车,最精锐的驻东德集团军实力也就和在西德对峙的北约差不多实力,别说平推了,能守住东德一线就不错了。钢铁洪流一方面是苏联对抗北约的安慰剂,一方面是西方无限夸大苏联威胁论的结果。


查看全部264条回复


分时期而论的,二战末期1944年末到马歇尔计划前期1947年,应该是苏联占优的时候。

那时候整个西欧都打烂了,美英跟苏联大兵团作战,而不是跟德国玩攻城战,补记跟不上消耗,

如果苏联硬推下去,凭借高昂的士气,加上经验丰富的老兵,美英站不住脚的。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联让步的原因。

而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行,欧洲成了前沿阵地,但美苏已经玩导弹核弹了。

这时候苏联想推也难了,毕竟有核弹在,大兵团作战也就能吓吓中国,对于美国也就多几枚远程导弹的事。


亻未缺


冷战时期,确实存在这样的构想,事实上,苏军一直处于随时进攻的状态,试图使用坦克部队,运用大纵深的战略,快速踏平西欧,从而结束战争了。

可惜在整个冷战期间,双方一直在对峙,没有发动任何一次进攻,这一切都只能存于计划中,是否可行一直为争论。

苏军确实进行了相当周密的准备工作,其大体方向就是坦克钢铁洪流从东德出发,利用自身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对北约进行碾压式的进攻。

从理论上说,苏军的攻势几乎无法阻挡,毕竟北约的兵力根本不处于优势,有限的兵力分散到约1000公里的防线上,谈不上什么兵力充足,装备上也不行。北约在地面部队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行,象豹2一类的坦克,直到80年代才服役,M60,豹1面对的T72,北约的M47等坦克也要面对T62,数量还不足,几乎是苏军5辆坦克打1辆北约,这几乎是不对等的对抗。

这样北约的计划只是在战争之初,进行防御,为增援部队达到提供时间,主要是美军从北美大陆到达欧洲,打一个先防守后反击的战略。

大纵深作战为苏军的作战理念核心,集中装甲兵力进行快速突破,实际运用起来问题不少,轻松踏平西欧平原仅为梦想了,不是北约的抵抗有多强,而是地形限制等,其坦克部队推进速度远没有想象的高,尤其河流的阻档。再有就是后勤供应也难以解决快速跟进的问题,最终实际推进会非常缓慢,这让北约有时间调动后备力量,这仗最终如何也就没法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