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盈莹的溃败看中国排球

从李盈莹的溃败看中国排球

在5月22日进行的女排世界联赛澳门站中,中国队以2:3惜败波兰队。全场比赛,总教练郎平尽管尽遣除了刚刚归队的杨涵玉的13名球员,希望打开局面,但中国队的一传和防守串联水平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的改变,反而自身失误过多,在第五局9:7领先的情况下迅速连丢五分,最终惜败。其中,18岁新秀李盈莹打满全场。虽然她拿到了中国队最高分19分,然而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郎平主教练对李盈莹的发挥表达出了其出任国家队主教练后少有的直接批评,直指李盈莹在比赛中在非进攻环节出现了较多的失误和漏洞,导致全队运转不畅。

李盈莹是第一届中国排超联赛中绝对的最亮眼新星。她带领天津女排在总决赛中战胜上海女排夺冠,而其个人也突破性的在整个排超联赛中拿到了800分,成为了历史最高分。无论是国家队,还是球迷,都对这个升起的新星抱着满满的期待。 在顺利入选国家队后,女排世界联赛开始后的四场比赛,李盈莹也全部打满全场。在进攻端,她虽然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但作为第一年的新人,也算是合格的。但是在其他环节,李盈莹的表现就难称令人满意了。

从李盈莹的溃败看中国排球

在对波兰队的比赛后,郎平主教练对李盈莹做出了直接的点评。郎平认为,(李盈莹)在其他环节丢了很多分,拦网、防守、一传,包括扣球失误和发球(失误)。这样的表现让我们其他位置非常困难。她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技术环节有很多漏洞,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她弥补她,相反她给我们其他队员的位置带来很多困惑,这点我们还不太习惯。

尴尬的一传体系

事实上,在长达五个多月的排超联赛中,虽然李盈莹豪取800多分,但联赛全程,她并没有得到太多一传的训练,后排技术也没有系统的提高。由于李盈莹出色的攻击力,天津队试图在联赛中最大程度发挥她的进攻实力,而安排了老将陈丽怡和接应杨艺承担大量的一传和后排串联任务,而李盈莹只需要专注于进攻得分。这样的安排在短期内显然收到成效,为天津队夺冠立下功劳,但长期下去,球队的阵容难免走向僵化,每个球员的发展越发不平衡。

事实上,李盈莹和天津队的情况在国内俱乐部并不是少见。八一队的刘晏含出道就以犀利的进攻小有名气,但过去多年的联赛中,她很少承担一传任务,而取代她接一传的是接应王琦。缺乏一传和防守的锻炼,多少使她在郎平带领的国家队的竞争中一直不占优势。浙江队的李静也曾登上联赛得分榜首位,但她的一传任务也并不大。在世界强队都把接应作为强攻点使用的今天,反观国内排超联赛仍有不少队伍的接应队员以保障为主,如天津的杨艺和李莹,八一队的接应欧阳茜茜和前接应王琦,辽宁队的接应王美懿和刘丹,山东队接应钱静雯等等。他们在比赛中仅仅是偶尔承担进攻任务,联赛不乏打满五局但接应得分只有两三分的例子。

如今,接应位置以进攻为主逐渐成为世界强队流行的配置。接应是球场上右翼不可缺少的强攻点。进攻性接应缺位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减弱了对对方拦网的牵制,导致四号位主攻的进攻压力增大,进而导致对主攻进攻实力更加依赖,对其地面能力更加不看重。另一个结果就是国内球队和球员对强力接应的拦防缺乏经验。国家队近年来一直被球迷诟病“二号位造星”,指的是欧美各国的接应对阵中国队时往往总能如入无人之境。

诚然,各种一传阵型并没有固定的优劣,以人为本的组队理念应该提倡。如欧美球队更青睐解放接应的一传,而由两个主攻和自由人来承担所有一传任务,接应全力投入进攻。而中国女排几十年来则一直保持着接应参与一传的传统。但相比地方队接应的单一防守角色,中国女排的接应也需要是进攻的主力之一。无论是周苏红和张磊这样的跑动接应,还是如曾春蕾这样的强力接应,都需要兼顾一传和进攻,不能偏废。而在郎平主教练现在推行的国家队体系里,所有边攻手都需要有过硬的一传能力和强攻实力,比赛时可以根据球员状态进行一传阵容的调整。这样灵活的一传体系在里约奥运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关键分解放朱婷的一传全力进攻,对阵巴西张常宁可以在主攻和接应位置切换等等。

一传的阵容,只是国内队伍和外国队伍众多不同中的一个。事实上,由于上级成绩追求或是教练培养思维的限制导致的球队阵容不平衡非常常见。一个球员长期在一个俱乐部,长期片面的司职进攻或者防守,导致球队排兵布阵缺乏灵活性,或者由于核心球员伤病或退役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等常常发生。

从李盈莹的溃败看中国排球

停滞的球员流动

郎导评价李盈莹时,认为她在各种环节都有漏洞。同时郎平也数次评价国家队队员的攻防速度与欧美强队相比太慢。郎导曾直言不讳的说,联赛中并没有速度快的球队。总体来看,我国联赛和世界顶尖联赛的差距仍旧十分明显。虽然中国女排已经连续获得几项大赛的冠军了。但不得不说,现在的中国队阵容中,除了主攻线上有朱婷这样的世界级选手,其他位置,如副攻、接应、二传都和世界优秀水平有明显的距离。副攻虽然身材高大,但移动拦网速度往往较慢,一大原因即是国内比赛各地方队的攻防速度较慢。接应进攻实力有限,也是因为地方队的选材以及培养路径弱化了队接应进攻的需求,导致国家队无人可选。二传的差距也是全方位的,地方队十分缺乏集速度和稳定性于一身的二传。而到了国际赛场时,这些差距就会被明显的放大,成为对方猛烈攻击的弱点。

如何弥补这些弱点。靠国家队短短的集训肯定是不够的。而目前地方队的建队思路,往往都是突出球员强项,而忽略弱项。球员到达一定球龄以后就再难以提高。究其原因,还是培养环境的单一,以及竞争环境的缺乏导致的。我国各地方队并不乏有潜力有实力的球员。很多球员在青年队就早已崭露头角,为地方队和球迷所看好。但是走向成年队后却总是瓶颈多多,往往如水桶的木板,一块是优势,其他块都是劣势。很多球员职业生涯十几年都在同一个球队效力,接受同一个教练指导,和同一批球员打球,参加着换汤不换药的国内联赛。地方队很难给球员更多的提高,而球员自身也缺乏动力。

优秀的球员应当走向优秀的平台去展现和完美自己。朱婷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留洋之前,她已然是大赛MVP加身,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主攻手。但即便这样,在土耳其两年的联赛经历中,朱婷的提高仍然非常大。她的发球过去一直不是强项,而在今年的土耳其联赛和欧冠联赛中,她多个场次都有发球直接得分。她的进攻速度经过土耳其联赛的历练也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加快。

除了朱婷,女排队伍里很多球员都早已具备了转会甚至留洋的实力,也经常传出国外俱乐部接触地方队的消息。但事实上,我国的地方队球员想要转会到其他队伍,甚至海外的难度非常大。即便是朱婷的成功留洋,也是各方面推动和妥协的结果,其中有多大程度可以由朱婷自己决定,仍不得而知。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全运会的举国体制,各地方队的成绩压力,球员文化教育的严重不足,以及球员退役后的工作分配等等。大量的球员想要转会而得不到批准,或是因为种种顾忌而主动放弃转会的想法。球员与地方运动队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合同关系,而是畸形的承包制度。一个球员如果年轻时被某个地方队看中,那么直到退役的十几年生涯都会被地方队占有,从培养到比赛到退役,虽然球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了经济保障,但是球员却失去了如同一个社会职业者的选择自由。球员一方面被球队多年悉心培养的道义所累,不愿背叛母队而选择其他地方队效力,同时由于体校的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球员退役后很难靠自己在职场竞争,因而往往更看中地方队提供工作分配的许诺。而地方队更往往以工作分配为筹码,压榨克扣球员的工资时有发生,拖延球员退役申请也很常见,但对球员福利,训练条件,医疗保障,文化教育等等却往往不闻不问。

放眼望去,世界强队如美国、巴西、塞尔维亚等的主力球员都在高水平联赛中频繁流动。而残酷的职业竞争也逼迫球员寻找和呈现最好的自己,这对球员的提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效力于不同的球队,和最优秀的人做队友,也可以给球员更宽阔的眼界,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尤其是自己退役后的走向,不要被简单的分配工作所捆绑,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同时,俱乐部一方也会因为球员的自由流动而必须优化自身管理,组件科学的管理和教练团队,为球员提供更加健全和温暖的环境,提高赛场内外的职业化,如此才能争取更优秀的人才。近年来我国地方队引进外援的经历也渐渐丰富起来,但是外援却很难如预期中的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少有外援续约国内球队。除开技术层面的原因,地方队的团队沟通能力,训练康复水平,球队文化氛围,赛场后勤等等,都是对地方俱乐部“软实力”的挑战。

从个人生涯和经济收益角度讲,当今的社会应该是双向选择的。优秀的人才理应受到更高程度的认可,得到最优秀的平台,享受最优厚的待遇。从技术角度来说,优秀的平台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对球员自己全身心的更多挑战。但这才应该是球员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最科学的道路。如李盈莹这样的新生力量,以及更多在排球第一线奋斗的姑娘们,在自己的地方队,除了受到专业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得到更加对等的尊重,以及认真负责的全方位培养,也为球员提供自由竞争提升价值的渠道。

从李盈莹的溃败看中国排球

【排球界】做最好的排球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