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昨天,小米股票將在香港主板敲鐘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股,對應公司市值約為539億美元。作為第一個CDR關注的獨角獸,小米承載了太多市場眼球,越多的關注也帶來了更多的質疑,今天我們客觀得為大家解讀一下。

虧損真的有幾百億嗎?

首先,我們先解答投資者關心的問題,那就是去年手機賣得這麼好的小米真的虧了幾百億嗎?我們簡單看一下,2015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分別為668億、684億、1146億和344億元,淨利潤為-76.27億、4.92億、-438.89億和-70.27億元,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為-22.48億、2.33億、3.9億和1.04億元。其中,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源於公司優先股公允價值的提升,如果上市,該部分對股東的負債不會計入報表,因此對持續經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所以總結一下,看公司的招股書,看扣非淨利潤就行了,不必過多糾結於去年虧損438億這個事情上。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嗎?

說好了小米為數不多的超預期點,接下來就來聊聊大家質疑的集中點,那就是小米到底是個什麼公司?說是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因為公司的招股書已經給了大家答案:

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公司近三年智能手機業務貢獻了公司近7成營收,而所謂的佔比20%的IoT及生活消費產品說到底其實就是小家電,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服業務僅貢獻了10%不到收入。因此,公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公司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為什麼雷軍喜歡把自己的公司說成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呢?因為互聯網公司給的估值高啊!

我平時TMT看的比較多,要說電子行業和計算機行業的區別,首當其衝就是估值。一家傳統電子企業在A股也就給個15倍左右,和大客戶沾點邊的可能有點溢價,但超過30倍的電子企業我還沒怎麼看到過,當然半導體除外。

那麼計算機行業呢?和互聯網扯得上關係的一些2C端的企業給的估值比較高,都在40-50倍左右,例如阿里現在的估值就超過了50倍,騰訊的估值大概在40倍左右。

大家不妨算一筆簡單的賬,7成電子業務、2成家電業務和1成互聯網業務的小米應該給多少估值合適呢?相信大家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們來看看市場,之前許多機構唱多小米時,紛紛給出了6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空間。

我們就再算一筆賬,40億扣非淨利潤的小米能撐得住4000億市值嗎?100倍的估值無論和阿里、騰訊比都是貴了,有投資者說,那就和做手機的比嘛,告訴大家,蘋果在美股的估值也就17倍,人家可是還有核心芯片設計的公司啊。

所以誰貴誰便宜其實一目瞭然。

我們該如何理解小米的商業模式,和蘋果有什麼區別?

之前在香港路演時,雷軍說了,小米不僅僅要做蘋果和騰訊,更要做蘋果乘以騰訊。小米喜歡拿自己和蘋果比已經不是秘密,因為蘋果是軟硬結合最完美的詮釋。

蘋果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是他的蘋果手機嗎?我個人認為是他的IOS系統所打造的生態圈,這使得客戶脫離他手機的轉換成本越來越高,從而蘋果能對他的硬件有更高的定價權。

那麼小米呢?對商業模式的準確解讀有助於把握驅動公司成長的核心變量。我們認為,小米的商業模式可以總結歸納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流量經營為思路,以效率提升為方法,形成閉環。

在硬件產品的方向上,小米沒有走蘋果那種依靠技術和創新的道路,而是儘量選擇不冒風險,以滿足中低端大規模普遍性需求為目標,也就是所謂的80/80理論(滿足80%消費者80%的需求),目的是確保能有一個足夠大的用戶池;

在品牌建設和營銷上,小米強調體驗式消費,口碑式營銷和病毒式傳播的精髓,以較低成本實現流量的快速擴張,並通過核心粉絲群體和事件型營銷保持住了用戶的忠誠度和熱度;

在製造和銷售上,小米通過大批量直接採購獲取對供應鏈的話語權,砍掉渠道中不必要的中介環節,最終實現較低成本的生產和分銷;

在流量的二次變現上,小米圍繞手機入口,搭建了包括遊戲、社交、影視娛樂,本地生活服務和互聯網金融在內的全體系產品。小米的目標是去促成各智能家居產品間的互通互聯,利用IOT平臺構建豐富的生活場景,用大數據實現用戶間的交叉引流;

在新業務拓展上,小米發展出了米家系列智能家居和有品系列日常生活用品。這些SKU的邏輯,一方面是從手機周邊開始的合理化延伸,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提高線上線下渠道的用戶訪問頻率。

畢竟手機只是屬於低頻消費的品類,必須依靠更多元化、更高頻的品類來刺激活躍的用戶數量,保證流量的增長。這也是小米和蘋果的最大不同之處。

小米的風險點在哪裡?

小米目前對於手機的依賴度還是很高,可以說手機銷售和其用戶流量的相關性太大。一旦手機銷售不行,用戶流量可能就不怎麼增長了。即使是去年靚麗的數據,其中也能看得出一些苗頭:

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小米去年Q4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於印度市場,印度市場最受歡迎的機型,卻是紅米系列的中低端手機。

想買更便宜的小米?大家可以再等等!

根據報表數據,定位於中低端的紅米系列手機佔了整體銷量的78%,而高端手機產品佔比在進一步縮小,從2015年的18.8%縮減至2018年Q1的7.2%。

由於整體客戶群體明顯偏向中低端,優質流量乏力,小米這幾年來互聯網業務遲遲未見起色,從每個用戶身上得到的平均收入只有58元,遠低於阿里、騰訊從百元到數百元不等的數值。

小米在手機業務的護城河來源於其高超的性價比,然而這條護城河挖得並不深,並沒有強大的不可替代性。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和IOT業務的波動空間均較小,尤其是硬件業務高端佔比有下滑趨勢。

而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本質上是智能硬件業務的衍生,缺乏獨立性與護城河,互聯網核心應用與華為、OPPO、VIVO等手機廠商並無明顯區別,且數據落後於華為。

在互聯網競爭對手在各項垂直應用上建立起超強壁壘的今天,小米的互聯網服務版圖擴張的路徑已經越來越狹窄,小米互聯網服務並不具備高成長以獲得高估值基礎。

短期內,小米只能依靠提高國內單客戶收入來提升互聯網收入。中長期看,海外互聯網業務如果沒有明顯進展,將對小米整體估值構成重大影響。

免責條款: 本文信息、所涉及個股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據此操作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