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北宋王朝的建立,意味著中國結束了自唐王朝滅亡後,超過半個世紀的分裂歷史。而作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自然是想要有一番作為。這種作為,不只是統一天下,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再次出現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

五代十國的亂世,屬於多個不同的小王朝之間互相爭鬥的結果。而這些小王朝的掌權者,大多是那些手握兵權的軍閥。他們說話最有分量,就連皇帝也對他們客客氣氣,生怕自己皇位不保。因為許多掌握兵權的人,會選擇自己當皇帝。

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而在軍閥治理天下時,百姓在他們眼中,更多隻是徵兵的兵源。從來不想著如何善待他們,讓他們有個安定的生活。戰爭、擴張,這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雖然趙匡胤本人就是依靠兵權執掌,最終成為皇帝。但他要改變這種武將跋扈的情況。所以說,宋朝的制度雖然大多承襲唐朝,但在面對武將和地方節度使上,卻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趙匡胤把兵權收了回來,再分到文臣手中。

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後來,又擔心下面權力太大,又分出了不同的衙門,部署更多的官員,讓他們統領。同時,又把地方精壯兵源招到中央禁軍中。從而可以把大權更好的抓在皇帝手中。改變五代時皇權衰落的格局。為了改變五代時的風氣,趙匡胤又打壓了武將的地位,提高文臣的地位。

他的這些做法,並非沒有效果。除了避免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更帶來了北宋文化的昌盛。文學、繪畫、史學、儒學,都極為耀眼。朝野上下提倡文風。名家大師輩出,蘇軾、王希孟、歐陽修、朱熹、司馬光等人,都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圖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北宋文化的昌盛,至今讓人難以忘懷。但是,趙匡胤的這些做法,也有自己的弊端。北宋的一個邊患重重的朝代,“幽雲十六州”在遼人手中,國都開封又是一片平地,不利抵禦。當年宋太宗就曾御駕親征,希望能收回北方,但卻兩次戰敗,最終自己中了箭傷去世。所以,北宋在國防上,一直是以防禦為主。因為如果想要主動出擊,就必須獲勝。否則,很容易動搖國本。

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在這種以防禦為主的國防策略下,北宋只能養著許多士兵,以應對可能爆發的戰事。這也是北宋開國初年在裁撤兵員時,一直不能成功的原因。

北宋的士兵雖然是一招募為主,但軍隊卻中長期沒有退伍這一說法。許多士兵可能一輩子都在軍營中。老兵歲數大了以後,體力精氣又有所下降。所以,只能再招募新兵。長期以往,軍隊的數量,就越來越多。而那些精銳士兵,又大多集中禁軍中,國庫勢必要承擔鉅額的財政。

趙匡胤好心做了一個決定,誰料這個決定最終壓垮了北宋

不只如此,正如前面所說,北宋為了分權,平白設立了許多的官員。這些官員也需要俸祿。朝廷的國庫光是承擔這兩項,就已經是一比很大的開支。長期以往,國庫就會越來越窮,整個國家也會產生隱患。

但這一情況,卻一直無法得到改善。自趙匡胤後,北宋雖然經歷了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多次改革,卻一直無濟於事。再加上北宋後期朝政的腐敗,最終積弊難返,國力衰弱,引發了靖康之變,北宋王朝滅亡。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