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如果说“古代的王为何自称孤,皇上自称寡,太后皇后自称哀家?”这无非是这些有权势的人物想彰显一下自己的权利与身份罢了。关于这几个称谓的原因与由来大概如以下: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1、“朕”的由来

关于“朕”的由来,还得从秦始皇说起。秦灭六国以后,天子(皇帝)自称“朕”。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自从他做了皇帝以后,“朕”就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在先秦时代,“朕”则是第一人称代词,它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所以,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2、“寡”的由来

“寡人”,是古代君王的一种谦虚的自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古时候的人崇善谦虚,寡人即“寡德”之人,寡就是少的意思,称“寡人”也是在彰显帝王的至高无上,九五独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还有《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但到了唐朝以后,就只有皇帝能自称“寡人”了。

此外,过去的皇帝自称寡人,是要表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的意思。《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注释是这样说的。所以,“寡人”除了是一种谦虚的行为,还代表品行德望还不够高的意思。再加上,地位越来越高,也就是越来越走上孤独的顶端;地位越高这人就越孤单,而对自己真正关心的人也就越少。所以“寡人”,还有一种“自恋”的与“自怜”的心理。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3、“孤”的由来

“孤”,意思是也寡德之人的谦称。主要指我国古代的帝王或诸侯的自称。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间,有大大小小七个诸侯国,称为战国七雄,每个诸侯国王,都自称“孤王”。因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处于群雄割掉的状态,各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没有“皇帝”这一概念,他们都是一国的国王,所以当时的“国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利。那么,在这种情况之后,国王身边能亲近的他的人就很少,国王也就感觉仿佛自己是一个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才称“孤”,或“孤王”所以,“孤王”还带有些许哀伤的感觉。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后来的皇帝大都自称“朕”或“寡人”,那么“孤”一词,也就归了王爷或其以下的贵族,例如三国时期,东吴侯爵孙权致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当时他只是“吴侯”。“寡人”就没人用了或没有敢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谦虚了。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4、“哀家”的由来

所谓“哀”,是表示的是哀悼的意思,皇太后自称“哀家”,带有“悲哀”的意思,是指自己只不过是“皇帝”或“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如果皇帝或太上皇还在世,皇太后是断然不能称“哀家”的。比如,咸丰在世之时,老佛爷再怎么嚣张跋扈,都是无论如何不能称“哀家”的。

所以,只能是帝王死去后,妃嫔才可以这样自称。因此,皇太后自称“哀家”,是表示自己作为一个逝去帝王的妃嫔,对先帝的哀悼缅怀之意。另外,如果不是贵为皇后或太后,也是无论如何不能称“哀家”的。并且,皇后决不会这样自称的,她们对皇帝多称“臣妾”。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5、“陛下”的由来

“陛下”这一称谓,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此后的一些朝代里,“陛下”成为了昭显权力的专用词了。

为何古代皇帝称“朕”和“寡”,太后称“哀家”?原来有5个深意

那么,臣子们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原来臣民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要记得自己的本份,在礼仪上更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其实,“陛下”一词,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因为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都要有一干近臣手执兵刃,整齐的站列两旁,为皇帝护驾,以防不测,同时也显示皇帝的威风。而且,还由于朝堂下的群臣们往往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是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传话或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无上,不是谁都可以企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