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今年以來,以P2P為主力的互聯網投資,以"塌方式"的行業崩盤震驚了全國的投資者。

今年二季度以來,互金平臺的崩盤頻率從幾週一個,發展到一週一個,再升級成兩三天一個,最離譜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一天兩三起……

毫無疑問,P2P行業現在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最近幾周寫了多篇關於互進平臺跑路的文章,基本每篇後面都會有讀者參與互動——這也證明參與互金理財的群眾基礎確實十分龐大。

毫不意外的,基本每篇文章後面,都會有讀者問道很多問題。今天,我們就整理出了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嘗試做一個解答。


第一問: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P2P理財會出現這種"塌方式"的崩盤?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做一個關於金融風險的簡單科普。

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影響信用違約損失的因素有三個:

· 違約概率PD,即發生違約的可能性;

· 違約損失率LGD,即發生違約時,遭受損失的金額佔投資額的比例;

· 風險敞口EAD,暴露在風險中的投資金額;

在P2P投資中,LGD取決於是否有第三方提供擔保,如果沒有,或者即便有也是形同虛設的話,那麼一旦違約就意味著所投金額100%的損失。而絕大部分投資人不會對所投資本進行風險對沖(其實也無從對沖),所以風險敞口基本就是投資者的全部投資資金。

換句話說,LGD和EAD在投資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一旦所投項目違約,則資金全部損失。

這麼一來,互金投資最大的風險來源,就是違約概率PD。

今年以來,P2P理財違約概率突然飆升,最大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

首先,退潮時代,融資流動性稀缺,投資項目資金鍊斷裂。

降槓桿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三年內中央的重點核心工作之一。隨著PPP項目的叫停、棚改審批權限的回收、資管新規的擬出臺,中央對融資流動性開啟了史上最嚴的監管。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信用派生大幅減少——這導致過去幾年在貨幣寬鬆環境下建立起來的投融資運作模式遭遇滅頂之災。

過去幾年,各地方依靠各類融資平臺上馬了大量的基建項目,例如棚改、市政工程(比如地鐵)、房地產。現在,大量項目被叫停,導致投入的資金無法收回,形成壞賬。

另一方面,很多企業通過各種手段建立了各自的互金平臺,並將融資所得用於企業經營發展,其中不乏體量龐大的上市公司甚至央企,投資平臺的安危和企業直接掛鉤——這就是所謂的"自融"。由於經濟週期和政策的共同作用,當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或者股票質押由於股市的波動引發爆倉危機時,風險傳導至互金平臺,導致違約。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今年以來的企業債違約事件,其中不乏AAA評級的債務主體

其次,交叉感染,投資者踩踏。

在金融風險管理中,除了考慮單一個體的違約概率以外,還非常重視另一個因素——違約相關性。也就是一家公司違約,對其他公司的影響。

如果違約相關性低,那麼大家之前互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風險較低。但如果違約相關性提升,意味著一家公司面臨的風險,其他公司也有可能遭遇。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就是絕佳的案例,部分買房者的違約最終導致買房群體的違約,一家金融巨頭的倒閉可能拖累整個華爾街 。

目前的P2P行業也面臨這樣的情況。

一方面,很多項目可能涉及多家平臺,因此一旦項目踩雷,多家平臺的產品均宣告違約。另一方面,隨著違約數量的增加,投資者恐慌情緒蔓延,紛紛贖回資金。這就導致平臺陷入擠兌,最終流動性枯竭而宣告違約。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因此,當前互金P2P行業面臨全面崩盤,根源還是宏觀經濟環境和貨幣政策的變化——退潮時代來臨,裸泳的都要小心了。


第二問:"我投的平臺有沒有問題?"

面對滾滾雷潮,投資者最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我投的平臺有沒有問題?

這個問題,說實話很難回答。現有的P2P平臺大大小小有上千個。要說全部都有問題,我想這個行業的人恨不得把我大卸八塊。

所以,這裡我只說一下我站在金融風控的角度的看法。順便提一嘴,我通過了美國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的考試,在專業上還是有點依據的。

首先,所有投資都有風險。

注意,這裡說的是所有投資。我國2017年出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根風險承受能力把投資者分成5個級別,級別越低,風險承受能力越低。同時將金融產品也分成5個級別,級別越高風險越高。

其中,風險等級最低的貨幣基金、銀行存款等金融產品,也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不保本。即便是銀行存款,在2015年的《存款保險條例》發佈後,50萬以內的銀行存款可以得到"保本"承諾(全額賠付),超過50萬的部分,不予保本承諾。

所以,在銀行存款都失去"鐵飯碗"的大背景下,其他投資想要獲得保本承諾,您自己掂量掂量?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第二,非銀保證系統的投資平臺,違約風險都不小。

銀保證體系內的投資,是有虧損風險的,這點毫無疑問,但是違約風險則要比其他平臺小得多。雖然有各種的不盡如人意,但是銀行系統的風控制度和實踐,是最完善的。

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道理:凡是需要經過P2P平臺、面向大眾融資的項目,都是有較大瑕疵的。

他們無法通過銀行申請貸款,這本身說明了他們的信用等級達不到銀行的風控標準。所以只能通過成本更高的P2P進行融資。一旦項目失敗,資不抵債,損失就由P2P投資人共擔。

另外,從運營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一家互金平臺的運營成本+返給投資人的回報,應該超過20%,也就是說一項生意要有20%的回報率才能打平成本。現在這個環境,上哪兒找大量的如此高回報的生意呢?

第三,辨別風險平臺的兩個方法,不一定錯。

這裡跟大家說幾個鑑別平臺風險的辦法,不能說通過測試的都沒問題,但沒通過的,一定有問題。

第一個辦法,看預期收益率。收益率越高,誘惑越大,背後的風險也就越大。

引用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話:

"我們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存在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要積極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所遁形。"

現在比較大的互金平臺上,一年期理財產品給出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6~12%左右。不是說低於這個收益率的就沒風險,而是這些大平臺多少可以算是行業標準。高於行業標準的,就有貓膩了。如果碰到那些年化百分之幾十甚至上百的收益率,那就是騙子平臺沒跑了。

另外,再強調一遍,大平臺不意味著就穩妥。今年爆掉的百億級平臺已經好幾個了。

第二個辦法,問產品的最終投向。如果含混不清的,必有貓膩。

不論是什麼投資,收益來源一定是某種能產生現金流的經濟活動。比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可能來自銀行間票據交易或貸款利息;股票基金收益來自二級市場投資收益;信託投資收益可能來自某個地產項目;產業基金收益來自所投企業產生的經營回報等等。

互金P2P產品,如果有明確的項目投向,那麼其風險和收益是大概可以評估的。如果連具體投向都語焉不詳,那還是遠離吧。

用上述兩種辦法,不一定能識別所有有問題的平臺。但如果不符合上述辦法的,極大概率是有問題的。


第三問:風險這麼大!為什麼沒人管?!

這也是令廣大投資者很憤怒的一點——那麼多跑路平臺,跑路之前怎麼沒人管?

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是,互金行業這幾年發展太快,監管政策還沒有跟上。相關的行業標準、准入制度等等都還沒有完善。

其實互聯網金融是很寬泛的概念,但是為什麼在中國凡是說到互金都會自然聯想到P2P理財呢?

一是因為部分公司抓住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熱潮和監管空白,快速切入行業,以便捷的操作和較高的投資回報,搶先佔領了投資人的心智,其中的典範就是餘額寶。餘額寶以前,大家還沒有互金的概念,餘額寶之後,互金就開始遍地開花,不少企業也離主航道越走越遠……

二是傳統金融企業"入行"較慢。餘額寶橫空出世帶給傳統金融行業的衝擊是巨大的。要不要跟上?怎麼跟?這裡面涉及到一堆一堆的合規、法務、風控、系統等問題。所以傳統金融企業在互金領域的轉身就顯得"笨重"——但這也側面反映了銀保證系統在展業方面的合規性。

此外,太深層的問題,我們就不談了,你們別害我。

我在這裡只說點操作層面的。

第一,基本上所有的互金企業,都是在工商局合法註冊的。他們大部分註冊是信息服務類或互聯網網科技類的企業。這類企業多如牛毛,而且經營範圍也很寬泛: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唐小僧主體企業的工商註冊信息

其次,投融資行為本身就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要素,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國目前明面和暗地裡存在多層次的融資渠道,這是不爭的事實。明面的融資渠道有公司募集股票、發債、銀行貸款等等。民間的借貸、眾籌、P2P等等廣泛存在。這些投融資行為基於自願原則,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監管和執法部門沒有理由和動機去幹預。

所以,在互金平臺沒有出問題之前,基於"防患於未然"的原則去抓人,在實際操作中不具備可行性的。

在有受害人舉報以前,執法機構都不會主動介入調查。用經偵的話說就是:

"我去查什麼?我怎麼查?"


第四問:到底還有什麼可以投資?!

這段時間以來,每當我們提示互金投資的風險時,都會被一些讀者"懟",同時也會有讀者理性的諮詢:

現在這有風險,那又不能投,散戶到底還有什麼可投資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扎心的問題。

退潮+爆雷,4000字詳解P2P危機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絕大部分人是不可能通過投資理財實現財富層次的跨越的。勞動報酬才是絕大多數人可靠的財富積累。

因此,普通投資者應該做的,就是好好工作,爭取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好一點,而理財方面則要降低預期,合理規劃投資計劃。而且,要切記,沒有保本理財了,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

這裡,我說幾個相對操作難度較小的大眾投資方式。

相對穩妥的有:

· 銀行理財產品,認準了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不是代銷的。

· 貨幣基金,銀行渠道就能買到。

· 股票指數基金的定投,根據每個人的收入情況每個月定量投入,各家銀行的APP裡都有。不過這個投資需要耐心,在A股環境中,這種投資的本質,就是不斷平滑你的投資成本,然後等待一輪牛市,實現資產的顯著提升。A股雖然天天被人罵,但是長期的平均年化回報其實超過10%,只是其中的過程讓人難以忍受。

有風險的:

炒股,或者選一個比較優質的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同樣做長線投資。

我認為股票和基金已經是大部分個人投資者能接觸的風險最高的投資了。其他風險更高的例如期貨、外匯、金融衍生品,還是留給專業機構和人士吧,這個錢不是小散能賺的。

最後的最後,如果真的有人要槓我,說P2P還可以投。那麼也請投大平臺。另外,把資金分散到幾家平臺,不要集中在一個籃子裡。

好了,洋洋灑灑寫了4000字,能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麼麼噠。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那就請幫忙分享一下吧~謝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