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廷的致命一擊:英法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

對清廷的致命一擊:英法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規定,廣州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不過,由於當地市民很堅拒反對英國商人入城,於是組織團練對抗。這些舉動,獲得兩廣總督默許,中英關係日益惡化。

1856年,廣州水師在一艘懸掛英國旗之商船上,拘捕了二十名非法水手,並將船上英國旗扯了下來。事件惹起英國領事抗議,又派出軍艦炮轟廣州,廣州民情激憤,燒燬外國商館,英、法兩國於是共同出兵,先佔領廣州,之後再揮軍北上。

英、法、美、俄公使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到上海舉行談判,否則,即向白河口進發。1858年,3月清廷拒絕談判的要求,四國公使決計率領由香港集中到上海的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美艦三艘、俄艦一艘,分批北上大沽口,但遭清軍擊敗。

聯軍初嘗敗績後未有放棄,並於1860年再次發動攻勢,於大沽口擊敗清軍後,北上佔領天津。當時的咸豐皇帝,被嚇得逃離北京。

清軍節節敗退,英法聯軍終於進佔北京。其中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內搶掠財寶、藝術品,又縱火焚燒,大火一共燒了兩日。圓明園化為一片廢墟,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清廷戰敗後被迫與多個國家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這兩條不平等的條約,當中便包括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自此之後,暴露了清廷的衰弱,遭到列強不斷入侵,加速清朝的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