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在終結大唐盛世的朱溫麾下,有著這麼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奇人。他學富五車卻考不中一個進士及第;三公望族之後可只能做一個偏地刺史;朱溫得到他的輔佐才“始輔霸圖,終成帝業”;昭宗遇到他的施捨方能苟延殘喘,留得性命;三十位朝堂公卿、衣冠重臣因其一言皆沉屍黃河;梁朝滅亡的時候,拋棄一生榮耀,妄圖視息偷生,卻被夷滅三族……

這位千古奇人,正是唐朝中興功臣李抱真的曾孫、被唐廷官員畏懼地稱作“鴟梟”的李振。

李振,捋著族譜往上倒,正是武德年間粟特族大功臣安興貴的後代,家族世居河西之地。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至德二年,李振祖父一大家子因恥於與安祿山同姓,便向朝廷請求改姓,後賜國姓李,遂全族皆改為李姓。李振的祖父李抱真更是中唐名將,功勳卓著,尤其是四鎮之亂時,在貝州之戰中大破反唐軍閥朱滔,成為大唐中興的不世元勳。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身為名門之後的李振資質不凡,欲投身仕途,結果卻屢試不第,這讓李振內心頗為憤懣不平。其深諳科舉考試中的腐敗,對腐敗官僚深惡痛絕,在科舉無望之後便毅然從軍。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出人頭地全靠實力的軍營之中,憑藉著其過人的才能,李振很快便嶄露頭角,做了金吾將軍,接著更是因功改任台州刺史。剛要一展胸中溝壑,可是還未到任,便橫生變故,恰好趕上董昌在臺州造反稱帝,無處可去的李振只得返程。在路經鄆、汴之地時,得遇朱溫,李振憑藉著才識和勇氣獲得了朱溫的賞識,自此拜在朱溫門下,成為其左膀右臂。

李振頗得朱溫信賴,在朱溫兼任鄆州節度使的時候,李振就做了節度副使,成為朱溫控制區域下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此期間,憑藉其智略屢建功勞,更是深得朱溫青睞。當時,唐室衰微,作為實力最雄厚的節度使,朱溫和其他覬覦著權力的人一樣,將目光緊緊地鎖定在都城長安,時刻關注著其動態,為日後奪權乃至建立政權做準備。這些勢必需要派人去長安聯絡,朱溫便將出使長安的重任交付於李振。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因唐後期宦官掌神策軍,宦官權力的做大,致使其經常干涉,甚至主宰朝政,就連皇帝的生殺廢立,都皆出於其手。李振出使長安時,正是這些控制朝廷的宦官們欲廢唐昭帝,立小皇帝以便於控制的時候。而作為內廷的宦官,想要擅自廢立,卻又害怕諸州鎮起兵反對,正策劃尋求力量來進行合作。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及其同黨物色到了勢力最強的朱溫,遂私下欲通過正在長安的李振來聯合朱溫廢帝,面對宦官的試探,李振則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們,“以百歲之奴侍奉三歲主,此乃不義之舉。”

可這樣的態度恰恰推動了局勢的發展,也使宦官採取了進一步的行動,發動政變,囚禁唐昭帝,立李裕為皇帝。而此時的宦官依舊不忘爭取朱溫,並表示願將唐朝政權讓與朱溫。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宦官們沒想到,正是李振的謀略,使得這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唐朝的江山對朱溫而言唾手可得。

當這種夢寐以求的願望將要實現時,朱溫內心卻頗為忐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與此同時,眾人皆勸與宦官聯合取得政權,而唯獨李振在此時,並勸他以大局為重,長遠考慮,剷除宦官,匡扶正義,才能更順利地號令諸侯,取得天下。李振這樣的深謀遠慮,政治遠見和實力可窺見一斑。也正是李振這樣的勸諫,使得在短期之內,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阻力,在清除宦官勢力的同時,也將皇帝控制在朱溫手中,做到了如當年曹公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朱溫的勢力大本營位於中原,為了方便控制皇帝,便強迫昭帝遷都洛陽,而李振就是朱溫用來監視管理即將傾覆的唐朝的代表。而此時,李振因曾經屢試不第而對朝廷官員頗有芥蒂,對待朝廷中官員也頗為任性,升貶就在李振的一念之間,以至於唐朝廷的人將他視為“鴟梟”。在白馬驛之變時,李振更是上下攛掇,對朱溫說到:“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這種事因為絲毫沒有損害到朱溫的利益,便“許而笑之”。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此時的李振可謂蕩平當年心中鬱結。在剷除了宦官勢力後,接著便對唐朝廷的官員以及貴族勢力進行了整頓清洗,至此一番,為患半個唐朝的宦官勢力以及長期存在的氏族門閥勢力被徹底打壓,而唐朝也便被折騰到“壽終正寢”。

唐朝覆滅李振的作用不可小覷,朱溫滅唐建立後梁之後,李振一度升至戶部尚書,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後梁滅亡後,後唐雖赦免後梁舊官僚,但橫遭小人構陷,曾經叱吒的風雲人物為求生卻選擇屈膝認罪,只是造化弄人,毀了一世英名的舉動並沒有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第二日連帶族人全被處死,令人唏噓不已。

大唐中興名臣的高智商後裔,最終親手懟死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