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国大将桓齮(yǐ )奉令攻赵,破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下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赵国调遣大将扈辄率兵出击相抗,却兵败武遂,扈辄本人被杀,10万赵军全军覆没。

赵国危矣,赵王迁(赵幽缪王)惊恐!

赵国人不会忘记二十多年前(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赵军四十五万,秦军六十万相峙于长平,结果在这场国运之战中,赵国大败。两三年的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杀赵兵45万,杀得赵国家家缟素,举国白衣。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之后,在于外,有秦国长平之伤亡过半加之范睢白起不和之因,又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故。在于内,武有复起廉颇出战,文有平原君毁家纾难,游说各国。赵国总算勉力保住邯郸。

赵王迁束手无策,忽然想起驻守北方的边将李牧,此时,李牧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即将展开。

1

李牧在边疆之时,斩杀匈奴,力保赵之边疆数十年无患。“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让匈奴活捉去。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击匈奴军,大败匈奴,杀掉十几万匈奴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并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了。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李牧

而在这之前,李牧击退匈奴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折。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大举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一跃成为军事强国,然而在面对匈奴的骑兵大兵团作战,还是不能游刃有余。

起初,李牧镇守北方采取的是避而不战的方针。一面犒劳边防将士,严格训练。另一方面匈奴来袭,烽火一燃,坚守不出。这样一来,李牧在边境多年没有军功,但人员和物资也几乎没有损失,但李牧被赵王认为是其“怯战”表现。

于是赵王大怒,下令换帅,李牧赋闲回家。然而在换帅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出战赵军就迎击,但结果就是损兵折将,边境举目荒凉,无处安家,赵王无奈,令李牧复起,然而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李牧又隐忍了好几年,把人员、训练、物资、士气等各方面都调校到最佳状态,集结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亮出了对付匈奴人的獠牙。

在大草原上,以步兵为主的赵国军队在李牧的指挥下,正面相持的同时,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包了饺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战例。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2

公元前246年,李牧返回朝中任职。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

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桓齮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而秦国的桓齮此时已经被过去的多次胜利蒙蔽了双眼,兵者诡道也的道理也早早抛在脑后,他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也应当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3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目的是佯攻赵都邯郸,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希图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

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拒韩、魏。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自长平之战后国力进一步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赵之长城——武安君李牧

王翦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李牧作为军事天才,和王翦相比,在政治上耿直而无变通之谋。

王翦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说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李牧天生右臂萎缩不得伸直,在最后自刎的时刻,他只能用牙齿咬住剑头,将剑柄对准墙壁,用力穿破喉咙脊椎而死。如果李牧这个武安君更像王翦,而不像白起,或许赵还能有一线存活之机,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李牧之死带给世人的遗憾,也只能叹息痛恨于史书之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