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敗亡:宿命還是必然?

75年前,1943年4月18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乘飛機赴前線視察途中,遭遇美軍戰機襲擊機毀人亡,這位曾經一手策劃偷襲珍珠港、被日本海軍崇敬為“軍神”的高級將領,最終竟死於敵人的偷襲之下,多多少少為這一事件蒙上了一層宿命論的色彩。

然而,從博弈論的角度看,戰爭勝負既取決於敵對雙方指揮藝術的較量,也取決於雙方軍事決策失誤的累加,誰違背規律、錯得越多,誰滑向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山本五十六之所以走向敗亡,有本人意志的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當年日本人違背規律的必然性失誤,有的戰前就已埋下,開戰後更是不斷放大,使得這位日本“軍神”陷入死地。

重硬件輕軟件的短視性失誤。“三軍之事,莫重於密。”山本五十六遭遇偷襲,直接原因是行動計劃被美軍截獲並破譯,根本原因是日軍保密意識薄弱、傳密措施簡單。像高級將領巡視前線行動計劃這種高級機密,竟然通過無線電公開傳遞,所用加密措施也是級別較低的密碼,而且每到一站都重複通報一次。這種麻痺大意,簡直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其原因肇始於日軍對美軍的低估、對技術保密的輕視。儘管日方在偷襲珍珠港時一度注重嚴格保密,但隨著開戰後一系列勝利,日本人很快被衝昏了頭腦,關注重點全部放在美日軍艦硬實力的此消彼長上,密碼更替等基礎建設被極度忽視。儘管日本海軍的密碼本在戰場上多次丟失,但日方一再對此掉以輕心。日本人實松讓在《情報戰》一書中回憶,日軍認為,“洩露一點機密也沒啥,若是美國人出來的話,正好就可以像老鷹捉小雞一樣輕易幹掉它”。負責陸軍通信業務的戶村盛雄少校戰後回憶稱:“當時都以為,機械式密碼是不會被破譯的。”然而,美軍僅用幾個小時就破譯了山本巡視前線的電文,美軍還嚴格執行戰場保密條例,斬首機群海上飛行中一律不使用無線電,飛行員只憑目視、羅盤和速度表接敵;斬首成功後,美軍不僅嚴密封鎖消息,還接連出動飛機在附近巡航,製造意外巧合的假象。美軍保密的煞費苦心與日軍失密的漫不經心形成了鮮明反差。

重策略輕戰略的功利性失誤。在很多日本人的心中,山本五十六被美化成見學歐美、通曉西事的海軍專家,更被梳洗打扮成被迫對美開戰的“智將”。然而,縱觀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表現,山本看到了西方的工業潛力,學到了先進的技術思維,悟出了航空制勝的先聲,骨子裡卻沒有擺脫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思維定式,精通的是戰術而非戰略。驅使這位“智將”甘冒風險前出巡視、鼓舞士氣的內在原因,恰恰是他自己埋下的。他在戰前預言,開戰後“充其量能痛幹一年多”,結果是點燃了太平洋戰場的烈火,卻不知道怎麼熄滅。在中途島海戰失利後,日本仍有相當一部分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等機動兵力,擁有一定的戰略迴旋空間。山本五十六卻採用了最為呆板的策略,集中兵力與美軍在太平洋島嶼拼消耗,前方一時打得轟轟烈烈,日軍後方漸漸後繼乏力,實際走上了與美軍拼戰略消耗的不歸路。在這種錯誤的戰略驅動下,山本的戰場敗亡,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重計劃輕變化的偏執性失誤。美國曆史學家在總結擊落山本五十六時,把成功原因之一歸結于山本的守時——整個戰鬥不過3分多鐘,如果日方調整行程,將是另外一種結果。從日方史料來看,山本一行動身前,有多位部下建言取消或調整視察,但他卻一意孤行、按時出行,正中對手下懷。與其說這是山本五十六的固執倔強,不如說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保守性和非理性使然,泛化至二戰中,無論是日本海軍還是日本陸軍,一旦制定作戰計劃,就要不折不扣去執行,完全罔顧形勢變化和戰情嬗變。這種戰場執行力堪稱一流、戰術靈活性卻慘不忍睹的弊病,幾乎貫穿了戰爭全過程。日本海軍飛行員淵田美津雄大佐在回憶錄中寫到,“戰敗的根源深深蘊藏在日本人違背理性和容易衝動的國民性格中。由於缺乏理性,往往把願望和現實混為一談,行事缺乏慎重。只有草率的行為失敗後,才會理智地去考慮它。即使考慮了,又往往為失敗尋覓藉口”。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省尚志市人民武裝部)

山本五十六败亡:宿命还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