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農:建造農業智能雲平台,助力農產品市場結構

農產品電商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是這個市場目前的開發程序尚不足1%。儘管在過去幾年,頻頻出現打著變革、顛覆的初創公司切入農產品電商領域,但是大都是無疾而終,並未能真正啃下農產品電商這塊硬骨頭。

究其原因,是因為農產品電商與常規的快消品電商不同,其需要具備充分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能力,尤其是對於上游的農產品生產商,需要農產品電商為其賦能,但是如果僅僅是一個農產品電商平臺,實際上是缺乏這種實力的。

而與之相比,作為國內雲服務平臺的領先的農產品智能雲平臺的善之農,則找準了農產品市場結構和流通流程優化的“關鍵點”。

找準農產品產業優化的“關鍵點”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主持發佈的《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再獲得豐收,農產品總量達到211828.2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善之農:建造農業智能雲平臺,助力農產品市場結構

農產品電商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2017年我國糧食仍然超過6億噸,連續5年超過6億噸,是第二個高產年、“十四連豐”。如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這份報告一個有價值的看點是,其指出農產品電商當前是“供過於求”與“供不應求”同時存在,中國農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既要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好,還要賣得好、賣出好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反過來,通過賣得好、賣出好價錢,促進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好。

作為一家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高科技創新型移動互聯網企業,善之農通過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流程賦能,力求讓“農民得利,市民放心,政府省心”。通過打造農產品賦能矩陣,善之農採用現代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運營模式,整合全國農業行業資源,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重塑農產品流通渠道,搭建了一條農產品從農村到城市高速綠色通道,打造了可追溯的農產品安全生產、儲存、運輸、銷售體系。

善之農CEO王守罡介紹說,僅僅將善之農看作是中國農產品全渠道電商平臺的定義並不準確,因為對於善之農而言,其正在通過智能雲平臺的構築去進一步深度賦能農產品行業。這是一個正向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傳統的小打小鬧的農產品電商公司相比,善之農以高起點、高賦能、高價值釋放其對農產品市場結構優化的能量,可謂是切準了農產品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關鍵價值”。

善之農:建造農業智能雲平臺,助力農產品市場結構

農產品電商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從自身轉型到推動農業服務轉型

從政策層面看,政府正多舉措促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不僅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而且啟動2018年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加強農村帶頭人建設,推廣農業供應鏈應用試點活動,加強電商領域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活動,出臺措施促進物流降本增效,開展“農產品質量年”活動,出臺一系列冷鏈物流政策提升物流的標準化建設,出臺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首次開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出臺多項政策促進奶業振興,出臺農商互聯政策等。

面對這樣環環相扣的政策利好,善之農的發展也迎來的新的階段,即,從原先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升級為智能雲平臺。在雲計算勃發的當下,其實農業這個最古老的行業恰恰正需要智能化、雲端的賦能。善之農從技術到生態,趟出了一條農產品市場智能雲平臺的路子,以技術賦能農業、以雲端加碼農產品生產流通、以生態夯實自身發展的根基和農產品市場結構優化的根基。

截至目前,善之農的觸角已經覆蓋上海市區全部農產品批發市場,輻射600多家農貿市場,4000多個零售終端網點,並在產業流通上不斷賦能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而在產品上,則採取聚焦的戰略,涵蓋蔬菜、糧油、禽蛋等多個農產品品類,並與多個國內國際知名餐飲連鎖企業、跨國連鎖超市達成合作意向,初步完成對上海地區菜場、超市、批發市場、團膳、餐飲的全渠道佈局。

隨著智能雲平臺建設逐步深化,類似善之農這樣的企業,對農產品生產流通的賦能還將進一步加大,並已然彰顯出與傳統的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差異化發展能力,打造農民、市民共贏的農產品生產流通新生態,推動農產品市場的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