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本文作者:林欣,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供應室;申蕾,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兒科; 王愛春,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兒科。內容來源: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

摘要: 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疾病。本研究初步探討了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因,對小兒腹瀉護理措施的相關研究做一綜述,包括口服補液鹽、靜脈輸液、鼻胃管、口服益生菌、撫觸、中藥穴位貼敷和其他綜合護理措施等,旨在為兒科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小兒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膿血、粘液或未消化的食物,該病嚴重危害著小兒的身體健康。臨床護理中對患兒採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改善治療效果、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綜述國內外小兒腹瀉臨床護理的研究進展,為臨床兒科護理工作提供借鑑。

1小兒腹瀉定義

小兒腹瀉在中醫被稱為“洩瀉”,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為主證,小兒洩瀉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等為病因,其主要病變在於脾胃,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汙而下,致成洩瀉。小兒腹瀉通常由多種因素引起。在我國,小兒腹瀉病在兒科常見病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年有2次發病高峰,一為6~8月,主要病原是大腸桿菌;另一發病高峰為10~12月,主要的病原是輪狀病毒。

2小兒腹瀉病因

小兒腹瀉致病原因眾多,通常可分為易感因素、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易感因素方面,小兒腹瀉發病與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生長快、機體防禦差、腸道菌群失調及人工餵養情況有關;感染因素方面,小兒腹瀉發病與腸道內及腸道外感染有關;非感染因素方面,該病與飲食及氣候有關。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Puentes等研究顯示,大腸桿菌是腸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導致小兒腹瀉的病因,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是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從而導致了小兒腹瀉在北美洲爆發,它是通過攝入受汙染的食物來源、人及動物進行傳播的。Lee等調查了246名發生嚴重和持續性腹瀉(SD)的患兒中,患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是導致SD的病因。

印度尼西亞一項就嬰兒腹瀉的研究顯示,在招募233對母嬰中,只有60.99%(136/223)的嬰兒在6個月內得到母乳餵養,低於印度尼西亞國家母乳餵養的目標(>75.00%),從而導致有12.56%(28/223)的嬰兒發生嬰幼兒腹瀉。肯尼亞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將洗手等措施納入到蒙尼薩肯尼亞的兒童艾滋病護理中,可以有效地將腹瀉的發生率降低到71.00%。

3小兒腹瀉的臨床表現

輕型腹瀉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出現食慾減退,偶有溢奶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每天大便次數≤10次,每次量不多,帶水或稀薄,呈黃綠色,有酸味,帶有白色或黃白色奶瓣及泡沫,一般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在數日內痊癒。重型腹瀉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還有明顯的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

4小兒腹瀉臨床護理措施

4.1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ORS)是臨床護理中用於防治小兒腹瀉脫水的有效的口服補液法,尤其對糾正輕度及中度脫水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ORS能促進人體腸道蠕動,促進患兒腸道黏膜再生。ORS成分:氯化鉀1.4 g、氯化鈉3.5 g、枸櫞酸鈉3.0 g、無水葡萄糖20 g,混合後用溫開水稀釋,溶液量為1 L。護士指導患兒每次腹瀉後,年齡<2歲的患兒服50~100 mL,2~10歲患兒服100~200 mL,年齡>10歲按40~60 mL/kg標準口服。Harrell等研究顯示,目前口服補液炎是兒科急性腹瀉的標準,可有效地降低兒童死亡率,但ORS不能緩解腹瀉的症狀。

4.2靜脈輸液

針對重度腹瀉患兒建立靜脈通道,根據患兒皮膚、意識、尿量制定出治療及護理方案。補液量[13]:輕度失水患兒:90~120 mL/(kg·d);中度失水患兒:120~150 mL/(kg·d);重度失水患兒:150~180 mL/( kg·d)。補液原則應遵循先補鹽、後補糖、先濃後淡、先快後慢、見尿補鉀、先晶後膠]。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4.3鼻胃管

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經口插管,置管超過4~6周應更換至另一側鼻孔。一份在肯尼亞西部的調查顯示,鼻胃管是在口服補液和靜脈補液失敗時替代補液療法的選擇,鼻胃管已被證明是相當於靜脈輸液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此法用於嚴重脫水。

4.4口服益生菌

口服益生菌通過補充腸道有益菌,達到腸道菌群平衡,增強腸黏膜屏障及調節機體整體免疫。益生菌種類繁多,其中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桿菌是近年的研究熱點,肯定了兩者對預防及治療小兒腹瀉有明顯的療效。雖然益生菌能有效的治療小兒腹瀉,但Romanio等研究顯示,有1例慢性腹瀉的患兒在使用益生菌後發生敗血性休克,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密切注意益生菌的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4.5撫觸

撫觸是通過對小兒皮膚撫摸,使溫和及良好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生理效應的護理方法。撫觸可提高小兒胃腸道功能和機體代謝水平,維持小兒腸道內菌群平衡。Campbell-yeo等研究顯示:撫觸是有效的緩解疼痛的干預措施。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撫觸採用常規國際的標準進行操作:①護士取嬰兒潤膚油,從患兒前額中點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雙手從下巴至上劃出笑臉;雙手從前額向後腦勺轉兩側耳屏至耳前。②雙手放置患兒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右肩,左手以同樣方式進行。③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④將患兒雙手下垂,用一隻手捏住其一側上肢,從上臂至手腕輕擠捏,用手指按摩手腕,用相同方式按摩另一側。⑤按摩患兒大腿、膝部、小腿,從大腿至踝部輕捏並按摩腳踝及足部。⑤雙手平放在患兒背部,從頸向下按摩,並用指尖輕按摩脊柱兩邊的肌肉,再從頸部向底部迂迴運動。

4.6中藥穴位貼敷

中藥穴位貼敷是將丁香、白朮、吳茱萸作成的中藥貼敷貼於神闕穴及大腸俞。中藥穴位貼敷能讓藥物充分吸收,刺激穴位,使腸胃消化吸收能力增長,固腸止瀉。丁香溫中降逆、白朮健脾燥溼、吳茱萸可降逆止嘔;神闕穴為脾胃之要穴,外敷可使中藥直達病所,大腸俞為外輸膀胱經,能調和腸胃功能。

4.7綜合護理

其他綜合護理措施包括:①飲食護理:若為母乳餵養患兒,指導母親的飲食宜清淡、少油。哺乳前30 min,用溫開水稀釋母乳;若為人工餵養患兒,可予腹瀉專用奶粉餵養;若為食物餵養患兒,可給予菜粥、麵條等半流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食物。飲食護理中,若發現患兒嘔吐、腹脹,應停止餵養或降低餵養量。②口腔護理:指導患兒多飲溫水,使口腔清潔溼潤,如出現鵝口瘡,將制黴菌素磨碎,與1.4%碳酸氫鈉溶液混合,塗抹於創口。③臀部護理:腹瀉患兒大便次數多,應及時用溫水輕輕清洗臀部,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在臀部塗以茶籽油;若臀部皮膚髮紅,可塗抹氧化鋅油,保護臀部皮膚,加強臀部的血液循環。

5小結

小兒腹瀉臨床護理措施包括口服補液鹽、靜脈輸液、鼻胃管、益生菌、撫觸、中藥穴位貼敷及綜合護理等,雖然有些護理措施仍然存在爭議,但隨著臨床對小兒腹瀉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更多、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此外,由於部分嬰幼兒患者無法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病情,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對患兒加強巡視與觀察,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制定合理的護理措施。

小兒腹瀉的護理研究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