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本文作者:林欣,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供应室;申蕾,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 王爱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内容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摘要: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对小儿腹泻护理措施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包括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鼻胃管、口服益生菌、抚触、中药穴位贴敷和其他综合护理措施等,旨在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小儿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脓血、粘液或未消化的食物,该病严重危害着小儿的身体健康。临床护理中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综述国内外小儿腹泻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小儿腹泻定义

小儿腹泻在中医被称为“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主证,小儿泄泻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为病因,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小儿腹泻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在我国,小儿腹泻病在儿科常见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有2次发病高峰,一为6~8月,主要病原是大肠杆菌;另一发病高峰为10~12月,主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

2小儿腹泻病因

小儿腹泻致病原因众多,通常可分为易感因素、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易感因素方面,小儿腹泻发病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生长快、机体防御差、肠道菌群失调及人工喂养情况有关;感染因素方面,小儿腹泻发病与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有关;非感染因素方面,该病与饮食及气候有关。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Puentes等研究显示,大肠杆菌是肠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因,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了小儿腹泻在北美洲爆发,它是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来源、人及动物进行传播的。Lee等调查了246名发生严重和持续性腹泻(SD)的患儿中,患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导致SD的病因。

印度尼西亚一项就婴儿腹泻的研究显示,在招募233对母婴中,只有60.99%(136/223)的婴儿在6个月内得到母乳喂养,低于印度尼西亚国家母乳喂养的目标(>75.00%),从而导致有12.56%(28/223)的婴儿发生婴幼儿腹泻。肯尼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将洗手等措施纳入到蒙尼萨肯尼亚的儿童艾滋病护理中,可以有效地将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到71.00%。

3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出现食欲减退,偶有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大便次数≤10次,每次量不多,带水或稀薄,呈黄绿色,有酸味,带有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及泡沫,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重型腹泻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4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4.1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ORS)是临床护理中用于防治小儿腹泻脱水的有效的口服补液法,尤其对纠正轻度及中度脱水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ORS能促进人体肠道蠕动,促进患儿肠道黏膜再生。ORS成分:氯化钾1.4 g、氯化钠3.5 g、枸橼酸钠3.0 g、无水葡萄糖20 g,混合后用温开水稀释,溶液量为1 L。护士指导患儿每次腹泻后,年龄<2岁的患儿服50~100 mL,2~10岁患儿服100~200 mL,年龄>10岁按40~60 mL/kg标准口服。Harrell等研究显示,目前口服补液炎是儿科急性腹泻的标准,可有效地降低儿童死亡率,但ORS不能缓解腹泻的症状。

4.2静脉输液

针对重度腹泻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儿皮肤、意识、尿量制定出治疗及护理方案。补液量[13]:轻度失水患儿:90~120 mL/(kg·d);中度失水患儿:120~150 mL/(kg·d);重度失水患儿:150~180 mL/( kg·d)。补液原则应遵循先补盐、后补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先晶后胶]。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4.3鼻胃管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经口插管,置管超过4~6周应更换至另一侧鼻孔。一份在肯尼亚西部的调查显示,鼻胃管是在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失败时替代补液疗法的选择,鼻胃管已被证明是相当于静脉输液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此法用于严重脱水。

4.4口服益生菌

口服益生菌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达到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黏膜屏障及调节机体整体免疫。益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是近年的研究热点,肯定了两者对预防及治疗小儿腹泻有明显的疗效。虽然益生菌能有效的治疗小儿腹泻,但Romanio等研究显示,有1例慢性腹泻的患儿在使用益生菌后发生败血性休克,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密切注意益生菌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4.5抚触

抚触是通过对小儿皮肤抚摸,使温和及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护理方法。抚触可提高小儿胃肠道功能和机体代谢水平,维持小儿肠道内菌群平衡。Campbell-yeo等研究显示:抚触是有效的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抚触采用常规国际的标准进行操作:①护士取婴儿润肤油,从患儿前额中点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双手从下巴至上划出笑脸;双手从前额向后脑勺转两侧耳屏至耳前。②双手放置患儿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右肩,左手以同样方式进行。③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④将患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一侧上肢,从上臂至手腕轻挤捏,用手指按摩手腕,用相同方式按摩另一侧。⑤按摩患儿大腿、膝部、小腿,从大腿至踝部轻捏并按摩脚踝及足部。⑤双手平放在患儿背部,从颈向下按摩,并用指尖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从颈部向底部迂回运动。

4.6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是将丁香、白术、吴茱萸作成的中药贴敷贴于神阙穴及大肠俞。中药穴位贴敷能让药物充分吸收,刺激穴位,使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增长,固肠止泻。丁香温中降逆、白术健脾燥湿、吴茱萸可降逆止呕;神阙穴为脾胃之要穴,外敷可使中药直达病所,大肠俞为外输膀胱经,能调和肠胃功能。

4.7综合护理

其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①饮食护理:若为母乳喂养患儿,指导母亲的饮食宜清淡、少油。哺乳前30 min,用温开水稀释母乳;若为人工喂养患儿,可予腹泻专用奶粉喂养;若为食物喂养患儿,可给予菜粥、面条等半流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饮食护理中,若发现患儿呕吐、腹胀,应停止喂养或降低喂养量。②口腔护理:指导患儿多饮温水,使口腔清洁湿润,如出现鹅口疮,将制霉菌素磨碎,与1.4%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涂抹于创口。③臀部护理:腹泻患儿大便次数多,应及时用温水轻轻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臀部涂以茶籽油;若臀部皮肤发红,可涂抹氧化锌油,保护臀部皮肤,加强臀部的血液循环。

5小结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包括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鼻胃管、益生菌、抚触、中药穴位贴敷及综合护理等,虽然有些护理措施仍然存在争议,但随着临床对小儿腹泻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此外,由于部分婴幼儿患者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病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儿加强巡视与观察,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的护理研究进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