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

基本內容

陝北說書種類繁多,曲目豐富。有“九腔十八凋”之說。表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據查統計,大致有20幾種。陝北說書可分傳統書和現代書兩大類。傳統說書的書目約有200多部:《花柳記》、《對鞋記》、《偷鞋記》、《金鐲記》、《黃鷹記》、《白綾記》、《金鐘記》、《萬花山》、《戲引記》、《楊家將》、《四岔捎書》、《聚仙樓》、《雕羚扇》、《觀燈記》;現代書的書目有300多部,傳統書的內容主要是反映古神話、歷史人物傳記、英雄豪傑報打不平、相公招姑娘、奸臣害忠良等題材的書目。現代新書的內容是反映現代人的鬥爭、生活題材的書目,如《劉巧兒團圓》、《王貴與李香香》、《李雙雙》、《張玉蘭參加選舉會》、《翻身記》、《送金匾》、《看大橋》、《三相親》、《半碗餄 》、《牛老漢讓賢》、《延安老漢進北京》、《審錄》等等。

陝北說書的整個音樂概括起來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1、曲牌部分:包括各種起板(大小起板)(即前奏)唱腔中間的過門、引子和不同情景中的各種音樂(說書中叫牌子)等。

2、唱腔部分:包括各種平調、對口調、哭調、武調、民間小調、快板及其他各種唱腔。有的唱腔因使用伴奏樂曲器不同,也就形成風格各異的類別。目前能聽到的有以下幾種:

雙音調:流行於延安,安塞、榆林、橫山、神木、府谷、米脂、綏德、三邊一帶。

單音調:包括以下各路:(1)保安調(又稱靠山老調)流行保安一帶。(2)西涼調,流行於保安、吳旗一帶。(3)梅花調,流行於靖邊、保安一帶。(4)虎皮調,流行於甘泉、安塞一帶。(5)山東調,流行於佳縣、吳堡一帶。   

背弓調:流行於三邊一帶。

月 調:流行於佳縣、吳堡一帶。

琵琶調:包括兩路。(1)東路琵琶調流行於延長、延川、清澗一帶。(2)宜川琵琶調,流行於宜川、延長一帶。陝北說書的伴奏樂曲一般用的是:三絃、甩板、螞蚱蚱。根劇曲本的內容情節安排,在一部比較大的章回曲本中,音樂的基本組織方式是:起板——開場白——間奏——書帽——(間奏)——正文——結尾。

陝北說書,從各類唱腔中看,它是以平調作為主導發展變化形成的。從結構上看,文是主曲體與聯曲體相結合的綜合的曲體結構。按表達情緒,又分為歡音調、平句對口調、苦音調,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形成的武調、垛板、滾白。加上按書情插入的各種小調,道情、眉戶、碗碗腔、秦腔、山西梆子等唱句。喜怒哀樂,應有盡有。

3、說白部分:沒有音樂伴奏,即用口頭敘述的方式來闡明故事情節。

陝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有兩種:(1)單人座唱:單人座唱是陝北說書的原始形式,機動靈活,可以一人一角,也可以一人多角。(2)多人對說對唱,可以一人一角,也可以一人多角,多人一角。靈活多變,使得人物語言上有明顯的區別,多人多技,揚長避短,彌補了單人說唱的不足。陝北說書的演唱形式,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正由單一的單人座唱走向多人對說對唱,由單一的男性演唱到男女混合演唱,由多人座唱表演發展到舞臺走場表演。總之,由單一到多樣,由平面到立體的變化,反映了說書形式的歷史演化過程與發展趨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

歷史淵源

說書一詞最早見於《墨子耕柱》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說書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代。西漢時,劉向在他編撰的《烈女傳》一書中,曾有“古者婦人奼子,寢不倒,坐不邊,……夜則會瞽者誦詩道正事”的記載。瞽者盲人也。說明周初就已經有唱詩說故事的職業和說書藝人。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郊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個漢代說書俑。從左丘明、師曠之類瞽者的講史到荀子的《成相辭》可算是古老的說書形式。唐代長安已經有說書形式。

作為延安人民喜聞樂見的陝北說書,其發生、發展的歷史,理應同陝北道情同步,但因無足夠的文獻資料和其他可靠依據,故不能輕率的妄下斷語。因此,對陝北說書的歷史淵源就只能從古墓中的發現和一些文字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來判定其發生、發展的歷史。

具有關資料顯示,陝北說書源於隋唐,成形於宋,而興盛於明、清。舊社會,陝北說書雖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但被人看作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職業,是盲人用以謀生的手段。有道是“東方收了走東方,西方收了走西方,東西南北都不收,背上三絃討四方。”便是例證。他們走村串戶,為有錢人說唱,餬口度日。作為一種口頭文學藝術,他的發展舉步維艱。1936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盲藝人在邊區“文協”的扶持下獲得新生。1939年11月,邊區第一個文藝團體——中國文藝協會成立,並組織了陝北說書組。黨和政府關心和扶持陝北說書,陝北說書藝人韓起祥在協會幫助下,帶頭說唱新書,有《劉巧兒團圓》、《宜川大勝利》、《翻身記》等。韓起祥還應邀兩次為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說書,受到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讚揚。全國解放後,韓起祥還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邊區政府還多次舉辦陝北說書訓練班,並投了人力、物力、財力,延安曲藝所走的道路為全國曲藝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76年成立了延安市曲藝館,鄧穎超同志為門額題字。曲藝館成立以來,編寫、演唱了大量的新書,很好的服務於延安市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陝北說書在戰爭年月裡曾起過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陝北說書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也正本能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陝北說書成為延安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正在繼續為延安經濟的騰飛鳴鑼開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