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考卷的中科院院士带队刷新世界纪录

编辑/王梅梅 统筹/陈威】近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汪喜林等通过调控6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3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此前,潘建伟团队就保持着关于量子的两项世界纪录。前段时间,其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的专题讲座。有趣的是,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发现,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材料,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情况。

上了高考卷的中科院院士带队刷新世界纪录

潘建伟 资料图

潘建伟团队刷新世界纪录

多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和纠缠态制备是发展可扩展量子信息技术,特别是量子计算的最核心指标。量子计算的速度随着实验可操纵的纠缠比特数目的增加而指数级提升。然而,要实现多个量子比特的纠缠,需要进行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态制备和独立量子比特之间相互作用的精确调控。而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使得操纵带来的噪声、串扰和错误也随之增加。这对量子体系的设计、加工和调控要求极高,对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的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多粒子纠缠的操纵作为量子计算不可逾越的技术制高点,一直是国际角逐的焦点。2016年底,潘建伟团队同时实现了10个光子比特和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并一直保持着这两个世界纪录。通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技术攻关,研究组成功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和严格多体纯纠缠的验证,创造了所有物理体系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该成果可进一步应用于大尺度、高效率量子信息技术,表明我国继续在国际上引领多体纠缠的研究。

潘建伟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行专题讲座

前不久,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带来了一场有关量子的精彩介绍。潘建伟表示,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且量子通信不是唯一应用。

“届时,量子计算可为人工智能、密码分析、气象预报、石油勘探、基因分析、药物设计等所需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可揭示量子相变、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物理机制。”潘建伟说。

不仅如此,利用高精度的量子信息处理技术,还可对时间、位置、重力等物理信息实现超越经典技术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大幅度提升卫星导航、激光制导、水下定位、医学检测和引力波探测等的准确性和精度。

潘建伟预测,“第一次量子革命已经在20世纪对我们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预期,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

此外,在6月27日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又一次作了量子主题学习讲座。

潘建伟院士及其研究上了今年高考语文卷

今年高考期间,语文科目(全国卷I)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材料,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情况。

在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材料一摘编自2017年8月10日的《人民日报》,稿件由记者吴月辉采写,新闻报道标题为《“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主要介绍了潘建伟团队承担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完成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正因为他对量子物理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才有了后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贯通、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等一系列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墨子号”成果,还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央视新闻、安徽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