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爲什麼能打贏甲午海戰?

_她夏了夏天丶

之前,我解答了“為什麼清朝在甲午戰爭之中失敗?”。我指出,大清帝國之所以輸的一塌糊塗,是因為國內的黨爭,大臣們為了一己之私,互相掣肘拆臺,更提拔不堪重用的“自己人”,最終這些被重用的酒囊飯袋在勵精圖治的小強日本面前不堪一擊。沒有真正的大用之才,是大清帝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日本又是為什麼打贏了這場戰爭呢?日本和大清帝國一樣,也是有黨爭的,但是日本國內的黨爭並不毀人。

我舉一個例子,李鴻章的“家奴”兼酒囊飯袋丁汝昌,他的對手,就是日本海軍將領伊東佑亨。按照丁汝昌的看法,伊東佑亨能夠坐上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的高位,實在是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因為伊東佑亨不是伊藤博文的派系。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維新之父,日本的名相,天皇下面就算他權勢最大,而他是長州系的代表人物。而伊東佑亨是薩摩系的政治人物,從派系上來說,長洲系和薩摩系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可以說雙方互相不服氣。歷史上,這兩個派系也在裡裡外外鬥得水深火熱。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出生於薩摩系的代表人物伊東佑亨,不可能被伊藤博文重用,但是事實恰恰相反,伊藤博文對伊東佑亨青眼有加。1871年,伊東佑亨還只是一個海軍大尉,1886年就已經晉升為海軍少將,1892年又再次晉升為海軍中將,而到了1894年,伊東佑亨已經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了,是海軍的第一號人物。而不斷提攜重用伊東佑亨的,就是他的派系的死對頭伊藤博文。

雖然日本也有黨爭,但他們共同的目的是為了天皇和國家,他們效忠的是國家利益。日本的國家利益和天皇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他們雖然有黨爭,卻可以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而放棄成見,選擇量才任用。也就是說,只要你有真才實學,不管你是哪一派系的,你就可以一路飆升。而如果你是丁汝昌那樣的酒囊飯袋,就算你是伊藤博文的親生兒子,你也沒有機會獲得晉升。

而大清的官員,他們效忠什麼呢?是效忠慈禧還是效忠光緒呢?慈禧和光緒,他們誰可以代表國家呢?是李鴻章的派系代表國家利益,還是左宗棠的派系代表國家利益?大清的官員弄不明白。他們唯一明白的是,派系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國家的利益是虛的。所以,提拔派系中的“自己人”,是李鴻章等大員的唯一選擇!

124




懷疑探索者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戰敗。次年初,1月20日,日陸軍在山東威海榮成灣登陸,2月17日,日軍全面佔領威海衛。在威海衛港內避戰的北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和陸軍堵在了家中,海陸一夾,本來借敗養傷的北洋艦隊,無力抵抗海陸合擊,傾刻就灰飛煙滅了。創軍廿年、成軍七年,年動用財政收入近5%、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煌煌北洋水師,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消失在嗚咽的浪花之中。遠處彈痕累累的炮臺上,橫伏歪倒的炮筒,斜指向硝煙四起的夜空,猶若一隻只死不瞑目的眼睛。頗為哀怨地盯視著清冷的星空……。





一,《田中奏摺》和軍~國主義

先從敵人說起罷,一方水土養一方的人。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島,及星羅棋佈的6千8百個小島共同組成。在這麼個逼仄窘迫的環境裡,俯仰之間、蒙天賜與的盡是無休止的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的侵犯。培養出來的,自然是侷促、偏執、狡詐、充滿對弱者的攻掠性,和對強者有強烈跪舔性的民族。

用中國的話說,地盤太輕、災厄頻臨、居住之上,心理時時須接受環境的折磨,由此終致心智偏狹、衝動、算計、偽善性格的形成。從政制上說,與這種民族性格對應,必定奉行的是,日窺夜視著鄰邦的軍~國主義國策。

儘管,歷史上,為1927年《田中奏摺》的真假爭辯不休。但事實勝於雄辨,奏摺中所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實際上,倭國不管是在奏摺出現前的十九世紀,還是奏摺後的二十世紀,以及在遙遠的將來,只要倭族還蜷縮在列島之上,只要軍~國主義的基因還在沉睡和甦醒中反反覆覆,那麼,倭族還會一直因循其民族性格的物化——《田中奏摺》,即奏摺所指引的路線圖頑強地行進,這是毋庸置疑的。


做為倭族近鄰的大清帝國的統冶者,卻一直熏熏然地陶醉在“天朝上國”的夢幻中。從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寸板不得下海”,歷經六百多年,一個與世隔絕、老化陳腐、不知海權決定陸權的自閉帝國,便躍然紙上。甲午戰爭,既檢驗了兩個同樣落後、同樣自閉的東亞鄰居,對外界強刺激的反應速度、反應正確度;又是檢驗日本對《田中奏摺》路線圖物化的完美範例。說到底,不管《田中奏摺》真假,小編認為,該奏摺所反映的戰略思想,早已銘刻在倭族世世代代之心了。

二,洋務運動和北洋艦隊

1861年,李鴻章等漢臣掀起了”洋務運動”,5年後,福州船政學堂開立,嚴復、鄧世昌、劉步蟾等人,相繼成為日後北洋水師的中堅;這批人中的精英,又被選送到英美學習海軍。1875年,北洋水師的第一批4艘炮艦訂單談成,供貨商是全球海軍的老大——英格蘭。後來,國力衰弱,但仍遠比日本多金的大清,陸續從英國買來了,世界上最大的鐵甲艦、巡洋艦。1888年,是大吉數字年。

北洋水師成軍,號稱當時亞洲第一、全球第六。看看日相伊藤博文,面對到訪的北洋水師,所流露出羨慕嫉妒恨;再看看,北洋水師抵達橫濱港訪問的盛況,就知此譽絕非言過其實。

1891年7 月5 日,北洋艦隊抵達日本橫濱港,領銜的旗艦“定遠”號,利索地用旗語,向跟在後面的艦隊發出命令,簇擁在後、威武雄壯的重裝艦隊各艦,接到水師提督丁汝昌命令後,遵令變換隊形,魚貫駛進港口。隨後,氣宇軒昂的“定遠”艦對空射擊21次,依禮儀鳴放21 響禮炮,向日本聯合艦隊致敬,以日“高千穗”號艦為首的聯合艦隊,鳴21 響禮炮回敬,提督丁汝昌志得意滿望著港內情形,看來宣揚大清天威於扶桑的目的達到了。泊於港中的英、美所有軍艦,見魚貫入港、陣型嚴整的北洋艦隊,皆鳴13響禮炮,向北洋艦隊致敬,一時之間,橫濱港內禮炮相鳴、互幹飲盡、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三,北洋艦隊ⅤS聯合艦隊

1853年,日本被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一腳踢開了國門。次年,閉關鎖國的倭國,無奈地簽下首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自此,日本倏然從落後中驚醒,加緊裝備升級換代。說起來,”吉野”號快速巡洋艦,還是李中堂先訂下的。可是到了交款時,我們卻違約了,因為這筆錢被慈禧太后挪用了,在耗盡國庫餘銀後,還把海軍的錢,拿去建頤和園了。

於是,這單生意,被同樣囊中羞澀的倭國接手了。明治天~皇擠出了內廷30萬元,還捐獻了老孃的珠寶首飾。明治皇廷從此節衣省食,還鼓勵百姓,為海軍捐款捐物。1868年,明治諭令全國,“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應從速奠定基礎”。從皇家格局來看,侷促於列島的明冶,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毫無慈禧太后這種,即便在逃亡路上,依然要保持幾菜幾湯的雍容華貴。

從軍備及訓練角度上看,也舉個例子。有次,倭人登臨我艦參觀。發現甲板上有水兵在涼衣服;於是用白手套一擦炮筒,手套就黑膩膩一片。經過分析,倭寇認為大清海軍戰備廢馳,兵不思戰。這讓倭國政府,自橫濱港開始,對北洋艦隊重炮鉅艦的驚羨和恐慌,變成心中稍安;倭寇推測,聯合艦隊再努力一把,便可在未來的海軍主力決戰中,穩操勝券。




倭國經過幾十年的舉國宵衣旰食、奮發圖強,至1893年,聯合艦隊擁有各型軍艦55艘,排水量為6萬多噸,漸與北洋艦隊旗鼓相當。不過,大清可不僅只有北洋艦隊,還有廣東和福建水師。同時,日陸軍為22萬人,常備兵力,不及大清之一半,武器裝備,經過日本努力,也追及相差不大的地步了。

還有一點要注意,大清的所有武備,都是李鴻章買買買、買過來的,由於不注重人才和工業化的佈局,國內基本造不出大部份的部件。戰略思想上,大清還是那種得過且過,別人不打我,我也不關注別人的狀態,武備的提升、技術思想的更新,竟也改變不了,清庭在“天朝上國”方面的意淫。而倭國的戰略,則是按《田中奏摺》路線圖,按部就班地去做。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中日同時宣戰。在陸戰中,由於大清才出兵1500人,而日本早已增兵至1萬人。初開戰,雙方戰略品位高下立判。大清是出於宗主國的身份,見小弟被欺負,準備去小弟家去轉一圈,回家還趕去吃夜宵的;日本是想佔據朝鮮,做征服滿蒙、再征服大清,進而去征服世界之夢的。所以,此刻的聯合艦隊並不在嬉息,而是氣氛緊張、枕戈待旦,屏息去捕捉北洋艦隊的動向。

9月15日,對大局渾渾噩噩的清庭,命丁汝昌提督率10艘軍艦和8艘運輸船,運送4千步兵抵朝(人家都計劃要卸你一條臂膀了,你才增兵4千,得過且過的自閉帝國,我為你的年邁愚鈍而哭泣,我為清皇庭的歌舞昇平,所表現出來的鎮定而悲哀)。在返航中,亞洲歷史上,最大的海戰爆發了。在武器上,我們毫不吃虧;但在航速、射速、訓練、攻擊意識,乃至於高層的戰略格局、海權意識等綜合PK勝敗,即便在當時,也保留高度的懷疑。經過五小時的互砍角逐,以我方完敗而告終,同時,也宣告了北洋艦隊戰敗的合理性,及中國“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四,結論

甲午海戰後,李中堂到訪德國,德國首相俾斯麥,只是禮節性地會見了泱泱大國的代表李中堂。也就是寒暄了一下,便棄他而去。戰前,俾斯麥就斷定,一旦開戰,大清必敗。為什麼?因為大清的“洋務運動”不過是在被揍時,趕緊上淘寶,先搜索近期的先進武器,然後下單買買買;但日本國的“明冶維新”,卻是舉國體制的轉變,是農業化向工業化的切實轉變,是可怕的國家軍~國化。而大清連顆螺絲釘都造不出、軍費都可以挪為他用,炮架都可以涼衣,炮筒都可以不擦,僅憑將士用命,格局不拓,憑什麼可以蠃!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日本自古貪婪弱國之領土,今日弱國以成強龍之勢!但談及以前之歷史任教人不可忘,不能忘!

甲午!甲午!一個慘淡的一年,一個領國無光之年!

中國亦是為大清帝國,威海衛亦是遠東第一大港!北洋艦隊亦是亞洲第一艦隊!致遠艦、定遠艦、鎮遠艦、來遠艦、超勇艦等等數十艘大艦在遠東亦為熊虎!

而日本在甲午之前的明治維新變法開始建設海軍,雖然經過了十幾年的建設,日本海軍依然以千噸級的艦船為主力。例如:松島艦、吉野艦等等艦支!

但為什麼日本在雙方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亦能贏的勝利能?我認為有一下三點:

1北洋外強中乾:雖然北洋號稱亞洲第一艦隊,而只是從噸位來講,亞洲第一艦隊當之無愧!但一個艦隊的實力不是由噸位來決定的!都是在清帝國於外交戰節節敗退,士兵已無戰鬥之心,見洋人變逃之大吉!如此士兵如何戰鬥?

2日本不宣而戰: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而開始是不宣而戰的,在北洋海軍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打的措手不及,丁世昌等名將戰死,是為英雄!



3先進武器裝備:北洋海軍還是“嬰兒”日本已是“大人。”日本的艦隊已經全部換裝快速連發炮,清帝國還是老式單發炮。並且日本的艦隊指揮和個艦支的聯合作戰已趨於成熟,而清還在“把戰艦當做戰防炮臺”的時期!

如此艦隊如何能勝,然後能贏!敗是必然,然而卻是敗的好,敗出來一大批“先驅者!”推翻這個老久的帝國的“先驅者!”而如今中華站了起來!隨著052D055D等大艦下水,中國已經有能力來趕跑“強盜!”而隨著001A航母的下水中國將步入“雙航母時代!”越來越多的戰艦下水,越來越先進的裝備!讓中國站立在世界東方!





個人觀點!

不喜勿噴!


離家的燕兒

日本曾經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幕府將軍時代,那時候和閉關鎖國差不了多少。後來是有名的“黑船事件”。也就是美國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被迫簽訂合同,開港,後來也是各種條約

到這裡,說實話,這段歷史和咱們的驚人相似。但是日本武士擊敗了幕府軍隊,而不是像晚清一樣,去扶持和變法挽救一個無可救藥的統治者。

他們將權利重新交給天皇,日本別的不說,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是謙虛的學生,他們最大的長處就是看清自己,肯學習。他們去學習了好的方面,吸取教訓。也就是後來的明治維新。

黑船事件,發生在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鴉片戰爭前面,他改變了日本,卻沒有提醒中國。

後面中國清政府的腐敗沒落,貪圖享受,那大清帝國就是個華麗的殼,說著自己地大物博,做著拿軍費去修宮殿的事,閉關鎖國,華麗的袍子被一群蝨子糟蹋到千穿百孔了。李鴻章他們只是用補丁去掩蓋,而不是徹底改變。那時候大清就是國,那些忠誠的大臣們,誰捨得推翻自己的國呢?這是一。官場爾虞我詐,各自站派,表面和和氣氣,中心不團結。這是二。

明治維新給日本帶去的是拯救和轉折,也讓他們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日本不是第一個侵略中國的國家,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和了解隔壁的這個大國內部已經腐爛,明治維新給他們帶去的巨大發展,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

甲午戰爭,軍兵素質,清朝首先是鴉片戰爭難免間接影響,然後就是教育確實不如人,那時候軍隊的體系也是不如人家,缺乏訓練演習。雖說光腳不怕穿鞋的。可這是真刀真槍。海軍只會一股腦的衝上去應戰。

各個方面導致了失敗。

曾經的失敗都是必然的,他們鑄就了中國的今天,今天的我們是不是也該暫且放下優越性,學習他國的長處呢?

我認為真正的愛國不是靠各位憤青手中的鍵盤來噴我一個小小的解答者體現的,真正的愛國往往是,因為我深愛我的祖國,所以,我希望他更加強大,我更希望他能師夷長技以制夷,以至於我們有一天能持平的對待我們的對手,美國。這是我的愛國情懷。

如有錯誤,歡迎改正!


素左

總體軍事實力相差不大,但是單位國土面積軍事實力懸殊。

日清兩國的總體的海軍實力相差不是很多,但是考慮到國土面積,日本單位國土面積上的軍事實力要強太多。有人會認為打仗不就是看總體實力的嗎?還真不是,因為守衛國土的軍事實力是不可能全部用於一個對手的進行作戰的,總要留有一部分作為防禦其它外部勢力作戰使用。蘇聯的衛國戰爭中就有體現這一點,和德國作戰膠著中,蘇聯仍有數十萬大軍在遠東地區防備日本。拿現在的美國來說,目前全球軍事勢力最強的是美國,但是要在亞太地區和中國打一場局部戰爭,美國也承擔不起,因為美國是全球佈局的軍事力量,把所有的軍事實力都用於對付一個敵人,這種全球佈局就會被打亂,各方諸侯就會趁機搗蛋。

日本的新民族主義,清國的老封建主義

民族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區別在哪裡?首先,在民族主義國家,體現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在老封建主義國家,卻“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日本的海軍是國家意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產物,而北洋水師,確切的說是李鴻章的私軍。清朝野各官員認為北洋水師為李傢俬軍,而各地方勇營官員也不滿李家軍軍費太多,擠壓了他們應該分到的軍費,朝廷對北洋水師的建設興趣也不大,而其他各水師也排擠北洋水師,甲午之戰,北洋水師出戰,各地水師都不願意增援。

北洋水師被擊敗,清政府樂見其成

清朝的北洋水師實際出身是海上勇營軍,而勇營軍的官員任命是由勇營主官自行提名,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朝廷只管批准承認勇營推選出的軍官,自身是不提名任命勇營軍官的,勇營軍的軍官只要不犯大逆不被營內彈劾朝廷是不能將他撤職的。

北洋水師提督的職位,原本水師內部提名劉步蟾與鄧世昌,從兩人中選一個,李鴻章最初最希望劉步蟾當提督,但劉步蟾不好意思立即答應就說鄧世昌更合適,於是李鴻章就找鄧世昌,鄧世昌也不好意思立即答應,就說劉步蟾更有能力,由於兩人互相謙讓,李鴻章就打算同時推舉兩人,由朝廷定奪,朝廷得知也大喜,皇帝最中意鄧世昌,而太后認為如果同時推舉兩人,就應該讓李鴻章參與決議,如果李鴻章在朝堂上也無法確定,就由鄧世昌為提督。

但在推舉奏章準備發出的前一天,李鴻章的心腹說:如果劉步蟾或鄧世昌為提督。北洋水師就不是李家軍了,而成了朝廷直轄艦隊!!!於是李鴻章就改了主意,起初想提名心腹海軍通嚴復,但考慮到他抽大煙,會令北洋麵子無光,於是就把騎兵提督丁汝昌推舉了上去,朝廷見到名單大吃一驚,但也只能任命,從此以後北洋水師的勇營性質不變,根本不是朝廷可以直接指揮的艦隊!!!朝廷的命令只能通過李鴻章下達。


碣石瀟湘

作為多年軍迷,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喜歡軍事和海軍的網友請關注我,與我交流,謝謝。

我的觀點可以總結為三條。

第一、日本海軍軍事佔優。詳細的海軍力量對比大家早都可以看到,日本海軍從作戰艦艇數量、火炮數量、火炮先進程度、魚雷發射管數量、平均航速、總排水量、總兵力均超過北洋水師。不僅如此,日本海軍訓練程度遠比北洋水師精良,紀律嚴格,作戰時指揮更加有效,因此,僅從軍事來說,北洋水師全面落入下風。

第二、日本綜合力量佔優。日本的明治維新比中國的洋務運動有效果的太多了!明治維新是從上到下的全面改革,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工農業等,經過四十年改革,此時日本已經發生脫胎變化;反觀清朝末年,洋務運動僅在軍工等重工業改善,而且掌握在少部分權臣手中,民生凋敝,社會愚昧黑暗。就本次戰爭來說,日本海軍為主動出擊,北洋水師因為權力傾軋被迫出戰,可見一斑。

第三、國家發展傾向導致運氣在日本一邊。全面進行革新的日本在工業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整個國家蒸蒸日上;大清朝苟延殘喘,離滅亡不遠。日本為了造艦,從天皇到平民節衣縮食,東南亞的日本藝伎讓人驚歎;清朝,老佛爺為了建園子,軍費都可以挪用。運氣,不在清朝一邊。


青語人言

日本取得甲午戰爭勝利關鍵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日本由農業生產轉變為工業化的社會過程比我們早一個世紀。二、在科學技術及工業生產等各方面技術上,一直得到美國及其西方的大力支持。而我們一直到現在都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封鎖各方面的科學技術。(100年前,美國為首的西方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清朝帝國。同樣今天也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三、由此以上導致我們在科學技術及工業生產等領域的落後。最終導致在國防、軍事思想及武器裝備的落後。四、1840年以來英帝國用鴉片貿易打開我們的國門,荼毒整個民族,由昔日富強的大清帝國淪落為,任人宰割朝不保夕,四分五裂的沒落王朝。五,危在旦夕的清朝政府,危難之際竟然還將國防開支用於頤和園建設等消費。 由此以上說明,西方支持一個用現代文明武裝起來的日本。同時,又通過各種手段荼毒危害分裂中華民族。最終培養出一個野心不斷膨脹,通過侵略屠殺妄想稱霸世界的日本。


地圖8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戰爭經過太多人說,而且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我就不說了。



下面我從經濟、國政、工業、軍事四個方面淺說一下。

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

日本黑船事件導致幕府下臺了,而中國的鴉片戰爭沒有導致清政府倒臺。



在改革面前,實權統治者下臺與否,是很重要的一個標誌。



德川幕府是當時日本的實權統治者,他被倒幕者以“尊王攘夷”的行動推翻了,整個日本的改革不再被實權者阻擋,就得以深入地貫徹下去。國家因此得以強盛,經濟基礎得到了保障。

而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並沒有導至實權統治者清政府下臺的局面。於是,吏治依舊,甚而吏治之惡化有愈演愈烈之勢。各地的軍事、行政仍然處於舊機制的轄制之中。改革受阻,不僅新政無法貫徹,更有甚者,有大量官員借新政之名,行腐敗之實。國家因此愈加衰敗,失去了經濟基礎。

再者,日本實現了“上情下達、相互信任”。公信力低到極點的幕府倒臺了,天皇政府與各階層在改革過程中迅速地建立起了信任關係,實現了上下一心,形成了國家合力。這使得後來在日本的對內、對外的軍事行動方面得到了國民的積極支持。

而此時的清朝,依然飽受官僚之累。“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舉國上下一片昏昏沉沉。但凡有錯,皆臣誤國皇上和太后只能“英明而吉祥”。這使得中國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只能依賴並不太靠譜的軍隊,老百姓對戰爭並不關心。全國是一盤散沙。最後甚至出現義和團這樣的暴民組織。

在工業方面,日本舉全國之力支持民間工業,而在大清則是能剋扣絕不放過,僅官方的製造局略有能力。到了甲午開戰前,大清的工業實力僅為日本的5%不到。全國總鐵路里程不足日本一年鋪設的鐵路里程。

在軍事方面,日本積極部署新軍,大清也在積極練兵。但是大清的軍費沒有合理規劃,從上至下層層剋扣,有效利用率極低。而日本幾乎把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故而從裝備到士氣再到訓練,日本無不勝於清朝。

所以,戰爭從開始之前,就註定清朝會敗,當時的北洋大臣們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卻無能為力。


大貓貓17

其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從政治體制上,已經是近代國家,而滿清還是落後的中央集權帝國體制,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日本顯然勝出;其二,日本早就有了征服朝鮮進而侵佔中國大陸的計劃,將滿清作為了假想敵備戰久矣,而滿清對此卻麻木遲鈍,孫子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勝,日本依然勝出。其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家走進近代化,國力蒸蒸日上,乃少壯之國家,而滿清則已步入中國王朝的末期,農民起義不斷,民族、階級矛盾尖銳,垂垂老矣,拳怕少壯,國力一升一降,勝負可知。其四,日本海軍裝備更新,訓練更有素,滿清的北洋水師裝備已然老舊,實力也比不過日本海軍。唯一亮點就是兩艘鐵甲艦,但設計已經很落後了,也不是日本新式海軍的對手。這是主要的原因,小的原因就更多了,總而言之,當時滿清無論如何是打不贏日本的,如何讓中國再次避免這樣是境遇,才是有價值的課題。


誰似任公子

晚清政府閉關鎖國,軟弱無能,貪腐成噸。軍隊的武器,軍人的作戰素質,軍官的指揮水平,退後一百年可以鋪筆一論。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漸強,又善取長補短,充實和壯大自己。與翻舊皇曆打發曰子的滿清王朝相比,自然突顯了高低胖瘦之形出來。這僅為冰山一角,諸多因素馨竹難書。甲午海戰,所以才打不羸,所以,曰本人才咬住了這一囗肉,開始了瘋狂侵犯我國疆土,掠殺我國人民。因為我們落後了,所以才捱揍。所以,我們現在才站了起來,輪到敘利亞挨列強的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