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家乡的糯米白糖粽子,才是最厚重的滋味

端午节快到了,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带回来几箱粽子,约着大家提前品尝一番,吃着异地风味的粽子,聊着最近各自的生活,不禁感慨时光流逝,岁月催人。

有些想念小时候家乡的粽子了,这些年身在外地,吃了不少各种各样的粽子,但依然对小时候家乡那种朴实无华的纯糯米粽子倾爱有加。

小时候每当玉米叶子长势正好的时候,奶奶便带着我去玉米地里选叶子,这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原料,奶奶一棵挨着一棵玉米寻找自己认为最好的叶子,而我就在玉米林中来回穿梭。在我的家乡,采摘玉米叶子是一件很随意的事,这种随意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更不局限于某块特定的玉米地,不管是不是自家的玉米地,路过时候想起,就可以直接下地摘叶子,所以,经常可以看见有大婶大娘去菜园摘菜的时候顺便在旁边的玉米地里摘一把玉米叶,去田间地头干活的丈夫们在傍晚回家的时候也会顺手从玉米地里捋一把玉米叶子回家。玉米叶子对于我的家乡,可以包粽子,可以蒸馒头,一年四季都贯穿在厨房里。

粽情端午:家乡的糯米白糖粽子,才是最厚重的滋味

摘回家的玉米叶子要仔细清洗,然后或十片或八片的摞好,首尾相连用草绳一系,挂在屋檐下等待晾干。到了端午节,奶奶便会拿出糯米,仔细择出糯米中的沙子杂质,然后用水仔细淘洗几遍,泡一下,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

将晾干的玉米叶用清水洗净灰尘,然后泡一段时间,本已风吹日晒变的又干又脆的玉米叶在吸收好水分手,又变的柔软丰满起来,一丝丝淡淡的玉米叶的香气飘荡在厨房里。

粽情端午:家乡的糯米白糖粽子,才是最厚重的滋味

奶奶手指飞快,一张晾干的玉米叶在她的手中简单的一弯,一扭,就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圆锥的样子,然后用手抓一把糯米,倒入圆锥里面,用手按几下,顺着玉米叶的脉络再把圆锥低给封闭住,随手拿起一根稻草一系,一个粽子就算包好了。小时候每次看奶奶包粽子,就会感慨奶奶手指的灵活,自己尝试很多遍,也只能包出正方块状的粽子。

那时候家里用的都是地锅,添半锅水,在灶膛里加上干材点燃,等水沸以后把包好的粽子放进去,静静等待粽子变熟。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把煮熟的粽子投到水里面,让那些鱼吃粽子,别吃屈原,现在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那时候并不能理解“纪念”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感情,只知道是因为有屈原这个人投了江,然后才有我们现在的粽子吃,每次拿到粽子,我都要先用勺子挖上一勺扔到水里面,嘴里还念念有词说鱼啊别吃屈原,吃粽子,然后才开始自己享用。

家乡的粽子都是用纯的糯米包的,里面不添加任何别的食材,煮好的粽子剥开的时候,玉米叶子的香气混合着糯米的甜软糯香,闻上一闻,便盛过一切美味。拿一个白瓷碗,将剥好的粽子放入碗里,撒上白糖,晶莹透亮的糯米,混着着亮晶晶的白糖,咬上一口细细咀嚼,一直可以甜到心里。

粽情端午:家乡的糯米白糖粽子,才是最厚重的滋味

长大后去外地求学,端午节都是和室友一起度过的,几个人餐馆中一座,大鱼大肉,啤酒烤串,每次结束都特别怀念家乡的粽子。

等毕了业,工作了,依然不在家乡,每年端午节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粽子,却很少能见到像家乡那种纯糯米的粽子,吃过蛋黄的,红枣的,还有肉的,但都觉得比不上糯米粽子的味道,那些粽子的味道太重,太杂,太多,已经感受不到米的味道,家乡的糯米粽子,只有糯米的味道,这种更加纯粹,更加专一,更加简单的味道让我着迷。

渐渐发现,生活也是这样,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每一种味道都让人在这滚滚红尘中不能自拔,简单纯粹的生活更能让人看清楚世界,也看清楚自己

每当觉得生活杂乱不堪,身心疲惫的时候,回想起那口晶莹透亮,糯软香甜的糯米粽子,难得一份清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