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

周更/兩篇

洪秀全起事稱天王之後,逐漸把大事都交於東王楊秀清,慢慢地楊秀清便專權起來。

沒過多久,內訌就開始了,天王殺東王,諸王又互相攻伐。

“太平天國”完全沒有章法、制度可言。上層因為毫無鬥志、貪圖享受,追求些華而不實的王位、爵位,互相爭鬥,攻伐不休。下層軍民則不堪蒐括之苦,不勝負擔之重,苦不堪言。

太平軍掀起如此風浪,並不是他們太強,而實在是大清軍隊太弱,八旗、綠營全是無用之兵。英法聯軍打不過咱不說,畢竟人家有洋槍洋炮,現在連農民的釘耙、鋤頭也幹不過。朝廷每年花費數百萬有用之餉,養此數十萬無用之兵。

正規軍靠不上,朝廷只能號召各地辦團練,地方自己招募兵勇。曾國藩在湖南棄筆從戎,組建湘軍去作戰,開始了一段傳奇。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

與太平軍的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大災難。中國當時僅蘇、浙、皖、贛、閩五省,傷亡人口就多達7000萬。最富庶的地區,經濟受到極嚴重的損失。太平軍所到之處,文化受到了無法彌補的破壞。沙皇俄國趁清政府與太平軍作你死我活的搏鬥、東北與華北兵力空虛之機,侵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其次才是一戰和二戰。

內亂不止、外患不休,舊觀念的改變迫在眉睫。林則徐被認為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當時在很多地方已經很落後於世界了。

林則徐編的書,給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據林則徐的《四洲志》編寫出了《海國圖志》,論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對策。這本書在中國大地無人問津,因為科舉不考,卻在日本大為暢銷,一定程度上為後來的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清廷在同英法交戰、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皇權在不自覺中又進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對於西方人的態度由對抗轉為妥協,這同幼主登位、決策者發生變故亦有關聯。

咸豐帝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盲目強硬。恭親王在兵臨城下的時刻,幾乎是別無選擇地簽訂了《北京條約》,但一切國內外政策的重大決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豐帝來做。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

歷史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咸豐帝竟然病死在承德。身旁有幾位作風強硬的抵抗派,以肅順為代表,急欲維護清廷統治,希望能夠糾正政府各種弊端。肅順作風潑辣而嚴厲,頗受咸豐賞識,並逐漸取得了實權。

咸豐去世前,立下遺詔,立5歲獨子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儲,並任命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幼主處理政事。載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奪取至高無上的統治大權。慈禧善於玩弄權術,同恭親王商量,發動政變,處死了護柩回京的肅順。

此舉得到列強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號同治。皇太后慈禧垂簾聽政,慈撼在此後的4年中成為中國的真正統治者。這次與恭親王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清廷經過政權更迭,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政權上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著穩定。之後,清政府內有恭親王、文樣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鎮撫,似平景象一新。左宗棠的出兵收復新疆亦是大快人心。

這段時期因此也被叫做“中興”。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