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就是“经义决狱”,由西汉中期儒家守成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这里先介绍一下,儒学进化的历史背景。

从孔孟将儒学频繁试错于各国开始至西汉以前,算是儒家的开创期。在这个时期内,儒学不仅在与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且还挺过了,雄才大略的始皇帝用"焚书坑儒"、"挟书令"(藏儒学者治罪)对儒家进行残酷的淘汰和围剿。凤凰涅槃后的儒学,将思想理论锤炼的更为严密和精悍、也更有说服力。

什么叫“春秋决狱”?

历史的时针指向了西汉。设计了一整套庞大的冶国理论系统的儒学,终于迎来统治阶级的赏识和期许。以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标志,儒学进入一个守成的自我完善、自我巩固的时期。

同时,这也标志着,儒学理论取得了在中国文化上的霸主地位。而历史只不过是一系列事件的总和,其走向的灵魂,却是由当时占主流的文化思想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儒学还同时拿到了控制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一票。于是,儒学就开始向冶国方略下的各个方面渗透,来夯实儒学对中国历史进程指导权的底座。

什么叫“春秋决狱”?

比如对在律法方面的渗透中,“春秋决狱”即是重要的表现方式,“春秋决狱”又叫“经义决狱”,董仲舒提出了,以孔子的思想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定罪。

他说,断案除套用律法之外,可以用《诗》、《书》、《礼》、《易》、《乐》、《春秋》之理论作为断案的依据。因在实际操作时,大都以孔子之《春秋》为圭臬,所以有“春秋决狱”这么一说。

什么叫“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有三个原则,

1.“论心定罪”,着重考察犯罪动机,这改变了自周而秦之“重刑轻罪”的传统,不再单独注重刑罚达到,惩罚罪犯和威慑进尔驯服百姓效果,而是注重考察动机对量刑的影响,这给了部份罪犯以减轻处罚的机会,且符合了社会进步的节奏。塑造了一个脱胎于“秦律”,但从考察动机、量刑处罚的法律角度来说,完全不同于“秦律”的“汉律”。

2.“亲亲得向首匿”,此为“汉律”首创。前所未有,亲属犯罪,其他人应为之隐瞒,可以不向官府告发和出堂作证,官府不以此为罪;而亲属如果告发犯罪人,那么,这个亲属却是有罪的。这就是“律法儒化”,源头可追及孔子言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凸显了儒学理论深度改造律法的结果。

3.“以礼入法”,以“礼”、“法”互为表里因果,并最终表现为“德主刑辅”、“大德而小刑”。显示了儒学理论深度介入律法的用心。

什么叫“春秋决狱”?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但谢绝盗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