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 霍绍东

一、现阶段文言教学的现状

日前的高一高二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言,全部讲解,逐句分析,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真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花费了大量时间,可在考试时试卷中的文言文照样理解不了,仍有诸多的阅读障碍,影响到做题的效果。

到了高三,教师在有限时间的文言复习中,一些教师采用题海战,做了大量的文言模拟试题,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渴昐在试题中文言部分不失分,可结果呢,若文言文稍微有点艰深,学生还是读不懂,求不甚解,得分情况可想而知。

有一位教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总结得好:

无序: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内容无序列;

无效:手段单一,“诵读”和“串讲”;

无味:死读 ;词汇积累没有辨析味;

二、新课标必修课的阅读与鉴赏中对文言文的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我认为这段话里值得注意“浅易、语感、梳理、诵读、背诵” 这五个词语。

何谓“浅易”,浅显容易。这个浅显容易是相对而言。笔者认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一般来说试卷中区分度好的就是质量相对好试题,命题者对“浅易”二字虽然考虑,似乎思索较少,只要试卷中的文言不是如魏晋时代的艰深晦涩的骈体文,不是以故意让人读不懂来买弄水平的文章都能说是“浅易”。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怎样养成也需要教师去揣摩实施。

课标的这两句话的后半部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中的 “梳理、诵读、背诵”这三个词揭示了文言学习和教学的实质。

三、 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对课标中“语感、梳理、诵读、背诵”这四个词语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背诵”篇目在教学中如何操作本文不多赘言,其中的酸苦辣不胜言说,使学生背诵各人有各人的妙招,通常是教师“求学”,求学生背诵。

“诵读”是提高读懂浅易文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过去上学叫“读书”,可见,读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读”更为重要,但高中阶段所有篇目都读熟背诵是不现实的。

每篇文章都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诵读真得非常好,可在每天有一到两节的语文课的文言教学中,贯穿每一堂课都去读也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太现实。一二篇那样做可以,每一篇都这样做是有点仰望星空。

对于“语感、梳理”这两点,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曾尝试总结了一些做法,在这里向各位专家重点要说的

怎样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笔者认为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语感,不是随便拿起一篇文言文读读就是语感,要用典范的文言培养规范的语感,具有典范性的文言文才能让学生效仿、背诵的。这样对文言的学习才是事半功倍。(当然,有大量时间涉猎更多的文言,肯定效果也会有,但对高中学生来说,时间是不允许的)

学生形成文言文典范的语感,要求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筛选出教材中典范的文言文章,让学生精读成诵,经典典范的文言文章在平常的文言语感的培养中能以一当十。学生把真正“典范”熟记心中,融会贯通,那么对古代的文言句式,语言风格及其词语使用习惯就有所了解。我觉得这就是培养语感。

不同类型的典范文章具有不同的语体风范。笔者对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章,结合高考试卷中的文言选文,认为在高中阶段的文言可分为传记文学,先秦散文,经典传统散文三个类别。(粗浅分类肯定不科学,斗胆妄言,具体划分可能不一而足)

从历年的高卷中来看,主流为传记文学这一类,其经典代表应是节选的《史记》中的篇目,为何这些篇目是典范?

无意中想到文学语言的发展历程,古代作家可能写文章,先是用文言,到了五四时候演变成白话。由文言到白话,写白话文开山之作的《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应为鼻祖,他用白话文写作的文章的词语使用习惯,一般来说就是现代语法的典范。同样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史《史记》也是如此,它是真正的史传文言文学作品的典范。后来许多文言作品是在作者学习《史记》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所以《史记》是名副其实的典型。

在汉以前的先秦散文的词语使用习惯和《史记》不同,这些作品有先秦的诸子的语体风格、写作习惯,所以教师也要在教材中选出先秦时期的典范的文章。如《齐桓晋文之事》

另外,象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文学大家加上自己的体验,写出的文章的也是传统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后代影响深远广泛,所以也要选出具有代表的文章。这算是经典传统散文这一类。

教师把经典的篇目选出来,要精读详讲,背诵,使之烂熟于胸,学生对其文言风格熟稔,词语使用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假使能做到这些,真的把典范的文言读熟读精,就养成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就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浅易的文言文就有较好的理解。

去年高三文言复习时,有位学生说教参对《诗经●氓》里的“秋以为期”翻译“把秋天作为期限”不太恰当。他认为应译成“秋天来作为我们的期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典范的文章里,不会把““秋以为期”译成“以秋为期”,虽然意思相差不大,可“以”字的用法完全不同。后来,我给他解释,从译文“通”来讲,这两种译文都不算错,《诗经●氓》在《史记》典范文之前,有《诗经●氓》的语言习惯,不应该用传记文学的典范去苛求。我认为学文言到这种程度,应该到达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养成了初步的文言语感。

教材中经典的篇目有哪些,我个人根据上面分的三类,在高中教材中,我精选了九篇文章,他们是 传记文学《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散文如《齐桓晋文之事》《寡人之于国也 》

传统的散文《游褒禅山记》《师说》《过秦论》

当然各人的见解不同,加上版本不一样,对这九篇经典文言也可增删。

教师对所选的文言文章精雕细刻,其他的文言可做为拓展来使用,也可当作练习题处理,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文言教学目标就比较明确。

做到每堂课都声情并茂的诵读是仰望星空,“梳理”常见的词语句式才是脚踏实地。怎样积累梳理常见的词语和句式,是我们高中教学一线教师想办法要做到的。

“常见”是在教材的古代文言篇目和高考试卷的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的,出现频率较高,且词义用法相对固定的单义和多义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皆、是、故”等。

常见的文言句式应是在文言文章常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典范的语言习惯、语体风格,就是各种语法成分的排列顺序。

2005年考上北大的甘肃文科状元万木春在介绍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试卷中文言的选择题是不能失分的,复习文言文,不在乎多做题,而是把教材中的好的文言篇目每字每句理清弄熟,他看一篇文言文章常常花五六个小时,把内容融会贯通。这些话当时就引起我的思考。

看来教师要在经典的高中文言课文中,在诵读的基础上,慧眼独具挖出常见的词语和句式,并帮助学生梳理。这才是抓住文言常用的词语和句式。

怎样积累梳理常见句式

梳理常用的句式,就是从我们所选的经典的篇目里面筛选。(所以教师筛选经典的篇目一定是一些规范且典范的文言。)这些文章让学生到达熟能成诵,那么规范的文言的语感也就逐步提高了,常用的词语句式也就了解了。如《鸿门宴》中的句子“具告以事”,翻译现代语的应是“以事具告之”,把这事全部告诉给了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学生也就清楚词语的排列顺序,句意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也要用这经典的这几篇文章里的句子,在语境中把常用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梳理清楚,积累整理。

有些句子并不是特殊句子,学生也能在规范的篇目学到,如“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译“多次”,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放在“举”的前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中翻译成现代汉语“具”应放到“言”的前面。这些内容特殊的句式并没有包括,在典范文章中出现,就成了文言文的使用习惯,学生只有烂熟经典才有做到得心应手,如此种种,只有让学生在典范文章中潜移默化而成。

积累梳理常见的词语

对词义的积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加上学生需记的英语词汇多,要让再记枯燥无味的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学生懒得学,也不记。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筛选梳理非常必要。我的做法是把常用的古今异义词语,分为一级词语、二级词语。

一级词语(基本上是一词就有一个现代义)如“吾”对应“我”,一词有两个词义以上,只有一个常用如“既”有“已经,…以后和既然”两个义项。我要求学生只要记“已经,…以后”这一项就可以。这类词也属于一级词语。如在《鸿门宴》中一级词语有“吾汝 臣 悉 曰 欲 尽 说 皆 具 俱 旦日 此 季 素 驰 去 毋 语 可 奈何 料 谓 君 游 孰与 即 婚姻 吏 非常 岂 诺 蚤 遇 既而 自 对”等。

二级词语(一词对应至少二个以上的现代义)。如“故、卒”等。主要我们平常说的120常用词。不是让学生把120个词全部记住,其实那也根本不可能。我根据选的九篇课文筛选了60个,分别安排到这九篇课文里。见附录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也从赵谦教师那里学到,要让学生懂点文字学,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学出兴趣来。鼓励学生从《字的来源》里,弄清每个词义的演变经过,来龙去脉,从六书造字方法去分析,词义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了解。在这里向教师推荐《汉字源流字典》,这本书对学习文言大有帮助。

如:“去”的本义的探求,它是会意字,教师可划出甲骨文字,从最初的字形上看出,“去”是人从地穴走出离开之意,①本义为离开,由离开引申②距离。由离开的时间 ,引申③过去的。离开此地就是前往彼地,故又引申为④前往。

每个字的来历,在《汉字源流字典》基本上都能查到。在课堂上探究字的本源,和学生猜想讨论辨析字义的来历过程,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使他们渐渐产生兴趣,积累文言字义也就容易多了。

当然,经典的篇目选九篇必定有限,常用的词语有一定的量,可能覆盖不了所有范围,不过有了这些词语的积累,九篇经典的语感,对典范的语体风格的熟悉,读懂浅易的文言应该不是问题。

读懂文言还有其他方面语文素养的能力的要求,如语言文字及其思维能力等,但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经过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的学习,在有一定语文基础上,这样做,经过我们学校的实验效果文言阅读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高中阶段的词类活用如何处理,我的看法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甚至不了解也不为过,学生只要根据词义能把文章翻译出来,文从字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就可以,读懂是根本上,何况高考也不考这类知识。

以上谈的积累字词,均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学习字词只有结合句子、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有时也只有准确地理解了字词,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理解文本。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新教材改革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深化语文教改,要把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贯彻到各个步骤中,加以归纳,触类旁通,帮学生打下良好的文言基础,探索出一条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语文教改新路子,使语文教学越来越富生机与活力。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思考,匆匆落笔,不知所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