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农历戊戌狗年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刷屏的是朋友们旅途中拍的秀丽风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还有家庭团圆,朋友聚会,各种饭局上的美食佳肴,琳琅满目,大饱朵颐之眼福。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戍边守疆的解放军战士 (新华社照片)

大年初三,一组解放军戍边守疆的照片在朋友圈中热传,让大家对节假日期间为祖国人民站岗放哨的解放军战士们肃然起敬。这组由新华社播发的照片还配上文字,题目是“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文章里写道: “万家团圆时,将士未下鞍。新春佳节,在祖国数万公里边海防一线,人民子弟兵枕戈待旦,日夜守卫着和平与安宁。有一种责任,叫“为人民站岗”;有一种使命,叫“为祖国守岁”。

看到这些照片,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解放军服役时候的那些芳华岁月。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守卫北国边境的解放军战士 (新华社照片)

1968年12月底,杭州市各城区的征兵工作开始,历时两个多月,通过动员宣传、体检、政审、家庭走访等各步工作,到2月底已基本完成。1969年3月1日,新兵开始集中。所有杭州新兵都被临时安置在延安路上的浙江医科大学学生宿舍,随时准备出发。记得当晚就餐,是安排在庆春路联桥旁边的“北京蜜鲜居”餐馆,餐馆内挤得满满的,外面更是人山人海,大都是新兵家属。

那段时间,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军经常在我黑龙江边境挑衅,还常常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侵入我方一侧。通过报刊广播,我们感觉要打仗了。(果真在第二天的3月2日,我边防官兵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珍宝岛战斗打响。)

当晚的告别晚餐,颇为悲壮,许多送别的新兵家属依依不舍,一直把新兵送到医大门口,还频频招手。我此时倒是一种莫名的兴奋,觉得当兵是世上最光荣的事情。就在这一天的半夜,我们新兵奉命出发,坐上火车专列(半夜出发避免了家属送行),3日天亮到达上海。到达上海火车站,全体新兵背上背包一路步行到公平路码头,准备上船渡海前往北方。沿途市民驻足观看,也有私下议论的,说要打仗了,当兵的上前线了等等。

轮船在大海航行,对于大多数新兵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也是,大家经常跑到甲板上去看海。面对茫茫大海,我豁然想到了杭州岳庙里那句岳飞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平添几分豪迈。

黄海海面,有一段是公海,接兵的首长就告诉大家,上甲板的战士要把棉大衣翻过来穿,白色的朝外,避免被敌对势力侦察到。当时战争冲突随时爆发,涉及军事行动,均需保密。同时,在公海运兵,也有外交上的考虑。

4日傍晚,轮船到达大连港,下了船,码头堤岸上全是冰雪。我们在大连周水子机场吃晚餐,高粱米稀饭,馒头加小菜。吃惯了米饭,南方兵大都不喜欢吃馒头,但总得填饱肚子(过了半年慢慢习惯了)。当时那个稀饭,真的是突出了一个“稀”字,一勺子下去,清汤寡水,高粱米粒寥寥无几,以前在杭州没有见过。后来有老兵传授经验说,稀饭和汤,想捞一点干货,就不能快,必需是:“一把勺子沉到底,轻轻拉,慢慢提,就能捞到好东西”。饭毕,新兵们分坐卡车或火车,连夜运送到沿途各个部队。

我被分到了空军空四师“空军登沙河场站”,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空军一员。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在兵营站岗留影

登沙河是一个机场,位于辽宁省金县(现在称大连市金州区),离大连市不远,驻守的是航空兵四师第11团。场站是为飞行部队服务的,有场务连、警卫连、汽车连、通信队(含导航台)、气象台、生产队等,还有雷达站(属雷达团)。

我们警卫连当时是两个排建制,每个排三个班,另外还有一个炊事班和连部(连干部、文书、生产人员等)。我分在一排,主要是对油库、弹药库、航空器材库的警卫;二排负责机场、飞机、机库的警卫。警卫站岗24小时不间断,白天分为上午岗和下午岗,夜间是2小时一班岗,按顺序轮流,所以每天基本都会轮到,大家也都练就了一叫就醒、一躺下就能睡着的本领。此外,连里还不定期地进行夜间紧急集合训练,半夜哨子一吹,立即起来打好背包背起枪排好队,有时候还跑出去拉练一圈再回来睡觉。

警卫连的战友农村入伍的比较多,人也都忠厚老实,很友好,我们城市兵相对少一点。因为上级知道我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都是学生干部,入伍后干得不错,没几个月就让我当了班长,不久又调到连部当文书、上士(给养员),负责对炊事班的管理(这个本应该是司务长的工作),连队的板报也大都交给我出。

当时空军部队的服役期是4年(陆军3年,海军5年),战士的津贴第一年是6元,每多一年增加1元。伙食费每天0.42元,连队一般需搞一些生产作为补充。为此,我连养了两头黄牛、一头毛驴,用来生产和运输;养了十几头猪、一些鳮和鹅,种植了土豆、大白菜、萝卜、韭菜、云豆、黄瓜等蔬菜,让战士们能吃得稍微好一些。每次杀了猪,我就把大部分猪肉存放到部队服务社的冰库,每天再到冰库割一点肉回来,从部队生产队买来一些豆腐,改善伙食。高粱米饭比较硬,大家一般不爱吃,我们将大米和高粱米对半掺,叫做二米饭,吃起来就还可以;面粉一般做成馒头、花卷、包子或面条、面片等,大多数战士都喜欢。虽然这段时间,我干的是炊事班,但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所以套用现在的词就是执行命令,爱岗敬业,不打折扣。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与战友合影

由于工作出色,入伍后8个月,我就被批准入党,这在全体新兵中我是第一个,连长和副连长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同月,我们航空兵第四师召开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我作为新党员代表参加了党代会。大会在普兰店基地(离新金县县城不远,新金县现已改名为大连市普兰店区)召开,那是师部所在地,当时驻守的部队有航空兵10团、12团、独立大队(夜航部队),还有一个场站。这是我第一次到师部普兰店,未曾想到,1年半后我被选调到师部,十八年的部队生涯,有近十六年将在这里度过。党代会结束,回到了登沙河场站警卫连。

一年多后,我也成为老兵,参加了吉林省长春地区1971年的新兵接兵任务,我主要是带领农安县的新兵。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长春市西北面(县城农安镇距长春60公里),东接德惠县,北边已到松花江边。农安是个古城,古称黄龙府,有一座黄龙塔是辽代留下来的唯一古建筑,砖砌实心,已有近千年历史。当时我看到的只有半截塔身,改革开放建古塔公园,恢复到八角十三层。农安有20几个乡镇,当时叫公社。我们分别住在几个不同的乡镇,我住在伏龙泉镇,并经常往返于农安镇、哈拉海镇等几个点,联络、了解收集情况,看看工作进度和兵员质量。吉林比辽宁气温更低,冬天在外面行走,呼出的热气马上在眉毛和帽沿上结成了冰霜。这次参与带兵任务,与社会接触,也了解到东北的民情风俗,收获很多。

1971年4、5月间,连里突然来了两位干部,了解我的情况。几天后,师里下达了调令,要我到师司令部报到,到领航科工作。我即将走上一个全新的岗位。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空军风貌

6月,我被送去空军十六航校学习,同去学习的还有3位,其中2位是已经在领航科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战友,1位是指挥所标图班长。

十六航校设在陕西户县。户县过去也称鄠县,现为西安市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距西安市主城区只有18公里,历史非常悠久。这里的农民画非常著名,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美誉。

航校学习比较紧张,最主要课程是领航学教程、地面引导两部分,另外与飞行有关的知识都要学习一些,天文地理、飞行原理、空气动力、机械仪器仪表、雷达、气象、航图等知识都要涉及。课程学习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航校安排我们上飞机实习空中领航。航校有一个机场,就在户县,但很少使用,像是一个备份机场。所以我们被安排在咸阳机场实习,对照航图识别地面目标,看看飞机是否偏离预定航线、如何修正等。当时使用的是里—2型飞机,飞行高度比较低,速度比较小。在空中看祖国的壮美河山,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我们是在实习,是工作,也无心欣赏美景。况且由于高度偏低速度偏小,气流对飞机的影响就很大(高空,速度大,气流影响就小)。由于温度不同,高山的阳面气流上升,阴面气流下降,大的湖泊上面也会有下降气流,肉眼看不到,但飞机会颠簸起伏,就像汽车突然过拱桥,有些人会很不舒服,像掉下去一般。所以飞机上准备了桶,有的战友受不了,想吐,就只好趴在桶边上。有一次两三个战友去抢那个桶,真的有点让人好笑。可能我脑部的平衡器官灵敏度不高,所以一般不大会晕(越灵敏,就越容易晕车、晕船、晕机)。在空中看地标,那些线状地标是最容易分辨的,如河流、铁路、公路等,尤其是河流,水面会有光反射,明显得很。湖泊、水库、村镇也好分辨,城市就更不用说了。根据速度和飞行时间、航向,对照地图,能看出到了什么上空、偏航了没有。由于天气原因,空中实习进行了半个月,这期间,我们和其他飞行员一样,享受的是空勤灶,这是空军部队的最高伙食标准了(当时好像是每天2.80元的标准,供给制;而部队机关干部灶,每天伙食也只有0.60元)。讲解一年的航校学习结束了,我回到原部队,走上“飞机领航引导”这个特殊的岗位。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领航引导培训班毕业合影

师指挥所主要由作战、侦察、通信、领航、航行调度、机要等科室组成,必须常年坚持24小时战斗值班(机要科单独值班)。司令部的概念再大一些,加上军务科、训练科、机务处等,参谋长是司令部的最高首长。指挥所值班每天由一名师长、副师长或参谋长、副参谋长任指挥员(他们只要在营区就可以,不需24小时都呆在指挥所,能召之即到即可),一般由作战科的科长、付科长牵头,而工作中唱主角的往往是领航。因为与飞行有关的,最终都是通过领航员手中的话筒,向空中发出指令。所以对领航员要求较高,思路要敏捷,反应要快。空中拦截(实战训练或演习),情况瞬间变化,必须把我机引导到最有利的位置。空中情况,雷达站不停地将信号数据报到指挥所,标图员标到图上,领航员在图上比比划划(当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工操作,三角板是主要工具),计算推测(因为有时候雷达信号会中断一段时间),准确掌握飞机所在位置。各种不同的速度每分钟、每10秒钟前进的距离是多少,不同速度、不同转弯坡度(如30、45、60度)转弯半径各是多少,高空风向、风速对飞机的影响程度等等,必须马上反映在脑海里,及时作出修正。所以领航员要熟记大量的数据,平时练兵,搞心算比赛,题目一报,答案就能马上出口。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途径北京

拦截引导除了在指挥所标图桌上有领航员外,雷达显示器前也要有领航员,前后配合,都可以向飞行员发出指令,进行修正,以达到最佳的引导效果。尤其是夜航,一般都有拦截科目。当时我们使用的引导雷达,架设在离机场二三十公里外的高山上。我们在指挥所附近地势较高处建有显示器房,架设接收天线,与山上雷达站的发射天线对准,开机后屏幕就可以显示出与雷达站相同的信号情况。飞机在显示器屏幕上的信号,就像油菜籽粒大小那么一个亮点,雷达扫描线一到,飞机反射的亮点就出现,空中目标多,反射点也就多,要盯住它们。当然还有杂波,高大建筑物、山脉都会反射回波,在显示器上就有一片片的固定回波,飞机进入这些区域就看不到了,靠你准确推测。飞机的回波会动,因为它在运动。亮点会留下余辉,约30秒时间,不像电视屏幕画面切变不能有余辉(否则就看不清电视了)。几点余辉串在一起,就像宇宙中彗星的彗尾,显示出飞机运动轨迹,以利领航员更加精确地指挥引导。

飞行团日常空域训练飞行由团里自己组织,团长、副团长在机场塔台直接指挥,如果没有拦截科目,就不需师指挥所开机和帮助,使用的是机场雷达。机场还有观测风雨的雷达,气象台每天施放探空气球,探测高空不同层面的风向风速,周边各机场气象数据及时传送到师以上各指挥所共享(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现在我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鉴于国际形势,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策略和号召,全国军民到处挖山洞,修建了不少地下工事,防备打大仗,打核战争。我们机场附近有一座山,虽不高大,但挖山洞隐蔽飞机还是可以的,就修建了飞机洞库和指挥所。部队每年会组织演练,近百架歼击机都可以拉入洞库,库门是三四十厘米厚钢铁水泥门。我们师指挥所每年有一个多月时间在洞库指挥所值班,以便适应战时情况。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当时的歼五战斗机

航空兵部队飞行员,每个人都有一个代号,一般是个三位数字,各指挥所也都有自己的代号,通常是地名。但这不是固定的,要经常不定期更换。因为处在边境地区的部队,对空通话都能被敌我双方的侦听部队监听到,绝不能让敌方摸到规律。

部队平时飞行训练,除了一般气象(指好天气),还有复杂气象条件下(需要穿云破雾)的训练,要准确计算穿云数据。夜间飞行也有复杂气象,另外还有黄昏、拂晓的飞行,情况又不一样,如果有需要指挥所引导的科目,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领航引导中的“按时到达”是印象很深的一种工作。有时候因为特定任务的需要,要引导飞机在一个特定时刻,到达一个特定地标的上空。比如大阅兵,如果定下第一批飞机10:00分必须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那就一定要在这个时刻到达这个点,早到迟到都是不成功的。这需要空地紧密配合,精确修正。飞机滑出、起飞、到每一个转弯点的距离和时间、风向风速的影响等,都必须考虑和精确推算。在空中,我们的大飞机(运输机、轰炸机、民航机等)机上有空中领航员,一般自己也能够稍作修正,但战斗机全靠地面引导,飞行员听你地面的指令操纵飞机,所以一定不能出差错。如有误差,要根据预案,指挥飞机在空中消磨时间或追赶时间来达到按时到达的目的。相差十几秒时间一般问题不大,在目的地区域的人,从不同位置、角度看上去,大都会觉得是准时到达了,媒体的报道也会如此。当然,我们的引导要越精确越好。有一次大连市搞演习,我们部队也参与,要求我们的战机在15:00分准时到达市中心斯大林广场上空,我们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如果几批飞机从不同机场起飞,机型不同、速度不同,那必须按照预案协调好,到某个空域组织编队、调整速度,保持等速,引导到进入目标地的航线延长线上,按批次鱼贯进入、准时到达。过了这个目标点一定距离后,就可以按预案,以各自的巡航速度,引导回原机场降落。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三弟来清华读书,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在登沙河场站警卫连工作时,我们机场附近部署一支陆军坦克部队,因为分属两个兵种,平时我们相互没有交集。某天我们联系他们,说想去参观一下,向友邻兄弟部队学习,他们答复欢迎我们。(今天想来,这样的参观互动事先肯定获得双方首长的批准)。在友军训练场,对方介绍了当时所使用的坦克型号、自重、乘员、武器系统,以及防御和进攻的威力。我们还进入坦克内部,随着坦克在旷野上捷驶、转弯,履带过处,泥土带起,尘土飞扬。坦克内部空间狭小闷热,一两圈行驶下来,身已冒汗。我想,坦克兵看上去威武,其实训练也非常艰苦,一出坦克灰头土脸,练就真本领不知道要流多少汗水,当一个合格的坦克手也是不易。其实,各军、兵种都各有各的艰辛,经历了才能体会到。

到师指挥所工作后,我们还通过军部与海军旅顺基地联系,组织部分战勤人员上舰艇参观 。我们分别登上了护卫舰、扫雷舰、潜艇。在扫雷舰上,我们了解了当时水雷的种类、布雷和扫雷的方法。我还进入潜艇(常规潜艇),看到百米长的艇身,根据功能不同,内部被分割成很多节。每段船舱有许多龙骨支撑着,提高抗压性;两节之间的过道,是一个圆形口,方便封闭与抢修。舱室两边排满了各种仪器仪表。潜望镜室好像在艇身中间靠前的部位,可以360度旋转,水下通过潜望镜能观察到水面上面的情况,那天我清楚地看到了旅顺山上的白玉塔。潜艇官兵其实是最辛苦的,如果出远海,也许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就在水下狭小的空间里,抛开单调寂寞不说,身体各方面的消耗也是很大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潜艇官兵的待遇必须从优,伙食标准比飞行员还要高。我想,现在海军的现代化装备与过去不可同日而已,战斗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当时的歼六战斗机

我虽然在空军工作,但有机会与海军陆军的兄弟部队相互交流学习参观,是一生中非常难得的经历。

在部队十八年,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参加部队轮战。我服役期间,我们部队有过两次轮战:第一次是1974年,我部航空兵12团参加福建前线的轮战,进驻连城机场,主要目标是台湾海峡。部队每一次轮战,师指挥所需要派出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员一同前往,实施指挥。我积极要求参加轮站,但未获批准,因为部队确定派我参加在福建龙田举办的领航引导集训班。第二次是1985年,航空兵10团去云南前线轮战,针对的目标是越南。那个时候,我正在参加辽宁省(辽宁大学)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比较照顾,为不让我考试脱节,就没有安排我去云南。于是,这一次轮战的机会也就错过了。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芳华时光

此后,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百万大裁军, 我提出转业回地方工作的要求得到批准,并于1986年底回到杭州,结束了部队生涯,走上了又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

回忆在部队的岁月,有付出,有收获,感到欣慰。通常认为,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十八年左右,我的这个十八年,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把汗水洒在了军营。部队驻守的辽东半岛,以及渤海海峡,是从日、韩方向进入京津地区的咽喉要道、必经之地,是保卫首都北京的重要防线,所以,部队担负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入伍后的前六、七年,我有过较多不同的经历,较快地入党和提干,收获更大一些:从基层连队到师级机关,从参与接兵到参加航校的学习、空军的培训,既学会了站岗放哨、养猪种菜,更学会了领航引导,指引战鹰训练拦截,巡航祖国的大海、蓝天,保卫神圣的海疆和领空。由于长期身处师指挥所,工作中对陆、海军部队也有所了解和接触,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多年的部队职业生涯,培养了我踏实、严谨、守时的工作作风,养成了我耿直的个性和走得快、吃得快、睡得快的生活习惯。当然,在这十八年中,也难免缺少了对自己母亲的照顾,对家庭、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留下了对家庭难以弥补的亏欠。“自古忠孝难两全、毕竟有国才有家”,深知保国即是大孝,我的心里也就释然一些。

我服役期间的十八年里,春节基本上是在部队度过的。大年三十,部队通常会包饺子,战友们开个联欢会,唱唱歌。不过,节日里,部队的战备值班会比平时更加重视。部队里经常会讲关于战争在节假日爆发的案例,所以每逢假日,也是军人们警惕性最高的时候。

前不久,空军一架飞机在贵州进行飞行训练中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牺牲。这些年轻的战士,是共和国的英雄,也是空军的骄傲。他们身影将永远与祖国的蓝天同在。作为曾经的空军老兵,我为战友的牺牲而无比悲痛,也为他们骄傲。军人就是祖国的盾牌,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即使流血牺牲,也是军人的神圣使命。他们出色地演绎了军人的使命。

从踏入军营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如今虚年已至古稀。在这个新春佳节之际,回忆十八年部队生涯,我以一首打油诗表达我的情愫:

青春献国防,汗水洒军营;莫道芳华逝,无悔贯此生!

新年忆芳华,青春献国防 ------------回忆我的十八年部队生涯

战友重逢

附注:我在写作本文时,考虑到虽然部分涉及到军事操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几十年前的部队装备性能及操作技巧都已翻新篇了。随着我国的军事开放度、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军方媒体对于军事装备的报道详细从容,这显示了国家的自信。

(完)

*版主编后小注:作者:老牛 (本名孟建华),参军18年,转业后曾经在杭州市政府机关任职,现已退休。

*版主自注:萨堡儿,杭州人。工科大学毕业,从事制造业,爱好阅读及旅行。业余主持“萨尔茨堡”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