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文革”后期,一些连环画家其实已经开始努力挣脱创作上受到的束缚,这在具体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图规避形象塑造的老套;二是在技法上追求创造性和多样性。能支持我此种观点的资料很多,但詹忠效及其《弧光闪闪》允为显例。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弧光闪闪》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的是南方某供电公司的女徒工田惠真敢想敢闯、努力学习带电作业,经反复苦练终于制服“电老虎”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弧光闪闪》通篇都没有一个“阶级敌人”或“落后分子”出现;不唯如此,故事的主角小田及其领导、工友的体貌特征,也已不再是五大三粗的“铁姑娘”和四肢发达的“金刚汉”,他们个个或顾盼神飞、风姿绰约,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或目朗神爽、清新俊逸,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他们之间没有嫉妒、仇恨、盯梢、告密,更没有拳脚相加的当众揭发、大会批斗,贯穿全书的就只有他们为“带电作业”而学习、锻炼、劳动的画面,以及因劳动而写在脸上的纯真、灿烂的笑意。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故事的最后,小田带领女徒工在大雨之后的夜间终于制服“电老虎”,文字脚本写道:“小田从怀里掏出塑料夹子,里面是毛主席视察天津带电作业时的照片。她细心拭去上面的水气,轻轻地说:‘要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还差得远哩!这才迈出了第一步……’”如此情景,画家却没按照彼时惯常的表现方法,让人物做出“表决心”的动作,而那个最紧要的道具——照片,似乎在不经意间被淡化处理了。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通观全书,这种“避重就轻”的表现方法,已明显不谐于彼时塑造人物的“三突出”要求;小田及其伙伴和领导的多次出场亮相,已不再是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全”形象,而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亲切可近。

从技术层面观之,詹忠效是用白描完成这部连环画的。白描乃国画中最基本的画法,通过线的勾勒来反映物象,线是白描技术的全部也是唯一。因此,倘谓之简单便也简单,童叟可为,乃至于“文革”期间举目大多粗黑线白描;若称其复杂亦果真复杂,且不论难以冲破传统的“十八描”藩篱,至少应该明了如何用线条经营画面,也正因其难,故而放眼十年“文革”的白描,确实难见精品。詹忠效的特出之处,就在于其探索到了一种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当下的表现方法。他用传统的铁线描的决断融入游丝描的飘忽,起笔硬朗、收笔柔弱,运笔似太极之拳,力发而绵收,又通过节奏强烈的密集长短线穿插交错、疏密聚散,从而造成画面结构谨严但却清新秀雅、潇洒灵动的效果。

詹忠效的这一技法创造,甫一出手便不同凡响,《弧光闪闪》先是在一九七三年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上激动业界,广东人民出版社复于翌年八月将画稿制版,以六十开本印刷发行。自此,詹忠效的名字便随着其作品广播四方。因传统画家大多追求线条上的以一当十也即简约,后来有论者便将詹忠效这种“以繁代简、以繁为主、繁中求简”的技法称为“詹衣描”,更有甚者竟许之为传统线描“十八描”之外的“十九描”,直到现在,一些美术院校仍将《弧光闪闪》选页作为教学范本,其艺术魅力可窥一斑。

然则,《弧光闪闪》之所以于彼时大放异彩且现在仍被人们所激赏的原因,上述种种似乎还未能触及实质,还需要将其出版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机制综合起来作一点分析。

美国学者冯珠娣尝谓:“中国是没有‘身体’的。”这让我联想到千百年来中国画中人物形象的暧昧性。在传统的画面中,常用几根潦草的线条勾勒出身体的模糊轮廓,作为写意山水的一个细微的点缀,人的形象地位差不多与一块石头、一株树或一头牛相当。当历史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往的花鸟虫鱼、树木山石之类被视为不健康的东西,群众的自然身体被实实在在放大进而型塑为一种“高大全”的革命形象,性别特征总是被各种花样巧妙地加以掩盖,这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当时留下的样板戏、宣传画、年画、连环画中找到例证。然而,艺术往往在无意识中泄露出一些内容。即如《弧光闪闪》的第六十五幅,小田提前结束探亲、冒着风雨赶回单位请战抢险,她进到领导办公室时的形体动作乃是一个军礼,是标准的“革命形象”;然而,透过那冷硬雨衣的严密包裹,读者似可隐约发现女性婀娜的身体线条。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再如第一、二十一、三十一幅,尽管詹忠效使用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复线条,但总会有一些线条精准而扎实地落在人体结构上,他的所有的“线”都是围绕着“面”而运转的,这使得在粗粝的“劳动布”工作服之下,性感的人体若隐若现。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文革”后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詹忠效用其独特的线描于《弧光闪闪》中对这种变化给予了及时回应,使人们爱美的自然天性在艺术上首先实现了突围,对“高大全”式的形象的解构也既成事实。我想,这也许正是《弧光闪闪》从出版到现在,一直能引起业界内外普遍共鸣的真正秘密。

日前集中精力读了几种连环画史著,我发现这些著作大多对“文革”时期的连环画予以彻底否定。是耶非耶,我没有能力做出判断。草此小文,无意强作解人或作什么翻案文章,只不过借以提醒自己,在对这个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发达的艺术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价的时候,切不可简单草率、人云亦云。彼时的连环画仍有大量遗存,应该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客观、公平的结论。

文| 群姗

1973年的连环画,和你的印象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