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烟雨飘摇的香江,雷军一手拿着小米一手拿着命运

七月烟雨飘摇的香江,雷军一手拿着小米一手拿着命运

7月6日,小米股份完成港股配售,股票定价17元/股,对应市值485亿美元。 这一估值与2014年底小米第五轮融资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相距不远。而按17港元/股计算,小米预计募集款项净额为239.75亿港元。

更让人担忧的是,7月6日下午,小米的暗盘交易中,多个交易平台开市报价,均价在16港币,这意味着散户们还未开盘,每手便浮亏200港币。这就不禁让人担忧,小米上市首日会破发吗?

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现实。自6月份以来,新上市的个股中,汇付天下、有才天下猎聘等等新经济都遭遇了上市首日的破发窘境。再远一点看,去年年底以来,国内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香港的股价都已经纷纷破发。

为什么国内“独角兽”公司要“流血”上市?破发率72%的港股市场为什么还爆发上市潮?这背后既有新经济泡沫破裂说,即互联网人口红利优势不再,流量红利见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规模都已经处于短期高点,相应地估值也在高点。更有全球资金宽松期退潮下,创投资本收缩回笼资金的现实。

小米暗盘已跌破招股价 上市首日会破发吗?

7月6日下午消息,小米暗盘在下午4点15份开盘之后,盘初下跌4.5%,报价16.26港元,较招股价17港元低0.74港元;最低价一度触及15.5港元。甚至彭博社报道,小米的机构投资者交易平台有低至15.2元的沽盘挂出,较招股价跌11%,但未见买盘接手。

据香港辉立、耀才两大香港本地券商暗盘交易平台开市报价,均价在16港币,这意味着散户们还未开盘,每手便浮亏200港币。

7月6日下午3点,小米集团结束配售。本次配售招股价区间为17-22港币,最终定价17港币,每手3400港币。按此计算,小米估计可净筹资239.75亿港元(总发售21.8亿股,其中65%为新股,35%为旧股)。

最后结果显示,公开配售申购人数11016,一手中签率100%。此前在为期4天的港股公开认购中,小米散户一度遇冷。在首日,11家香港本地券商共录得仅74.72亿港元的孖展认购额,超额认购仅2.12倍,以往新经济股被哄抢的盛况并未出现,远远落后于市场预期。

根据小米股份的公告称,预期B类股份将于7月9日上午9点开始在联交所主板买卖,以每手200股为单位进行买卖,股份代号为1810。7月9日,小米股份将正式在香港交易所市场上市,并将于同日纳入认可卖空指定证券的名单。小米期货及期权将于7月9日推出,发行商可于7月9日起将小米衍生权证挂牌买卖。

3天后的小米股份挂牌会否破发?看目前小米暗盘市场交易价比发行价低9.4%却乏人问津的情况看,市场风险仍然比较大。

事实上,按照小米IPO定价17港元计算,小米估值在485亿美元左右。这个估值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来看看,小米历史上各轮融资情况发现,在2014年底,小米宣布完成第五轮11亿美元融资的时候,公司估值已经高达450亿美元。4年之后,估值仅增加了35亿美元。

显然,从上市传闻之初,最早传出小米估值甚至高达2000亿美元,不久外媒又传出小米估值千亿美元,然后又到七八百亿美元,再到如今的485亿美元。小米估值之路,就是一趟过山车,真可谓“流血上市”。

香港新经济““独角兽””破发率超七成

不仅仅是小米,去年以来,香港市场的新经济““独角兽””股价已经集体暴跌,纷纷跌破发行价,可谓“全军覆没”。众安在线(6060.HK)、易鑫集团(2858.HK)、雷蛇(1337.HK)、平安好医生在上市后,股价均出现了大幅下滑,多已跌破发行价。

其中,易鑫集团和雷蛇最新股价相对发行价,跌幅均已超过50%;众安在线和平安好医生的最新股价较发行价,下跌幅度亦分别达到19.26%和12.5%。即使涨幅最好的阅文集团,在上市首日获得超过86.18%的涨幅后,股价在此后也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其中更一度跌至最低的59.45港元/股。

显然,这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香港市场命运多舛。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于港股上市的19家中资公司,挂牌当天即有一半出现“破发”,至最新“破发”比例接近7成。

特别是6月份,新上市的个股中,天源国际、天平道合、汇付天下、欣融国际、杉杉品牌和有才天下猎聘都遭遇了上市首日的破发窘境。最近的一例是,2018年6月29日,猎聘网母公司有才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有才天下猎聘)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 06100。猎聘也成为港股的高科技人力资源第一股,但是上市得第一天,猎聘网就遇到了“破发”。

为什么“独角兽”公司要“流血”上市?

为什么一直估值1000亿美元的小米宁愿接受485亿美元的估值也要搭上资本市场的班车?而且不止小米一家,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最新报告中预测,2018年下半年,香港将有最少5只每只融资最少100亿港元的新股,以新经济模形运作并与金融服务、科技和消费行业相关的企业登场,还会迎来约10家“独角兽”上市。

港交所披露的网站资料也显示,目前有超过150家企业已递交上市申请材料,预期下半年登陆港股市场。其中,有29家已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有望于近期陆续挂牌。这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包括美团点评、找钢网、艺龙等数十家来自内地的互联网和新经济企业,都将于今年下半年登陆港交所。

毫无疑问,还有大量企业在排队冲刺港股。这些国内新经济“独角兽”公司,风光上市背后,却是香港市场对于新经济公司的相对冷淡,竞购者给出的估值都在一路下调,可谓是“流血”上市。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为什么“独角兽”公司要“流血”上市?破发率72%的港股市场为什么爆发上市潮?

当下,“新经济泡沫”破裂说已流行一时。不少投行人士认为,这些企业今年争相赴港上市的背后,被认为是互联网行业出现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人口红利优势不再,流量红利见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规模都已经处于短期高点,相应地估值也在高点,这些企业希望在估值高点冲击资本市场的“最后一搏”。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宽松资金退潮的深层次背景下,资金流紧张才是各家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命脉,即便创投企业也是如此。尽快上市,才能为企业将来更流畅现金流发展争取机会。

在国内,资管新规推出之后,创投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根据投中信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完成募集的基金共103只,同比下降54.82%;完成规模110.3亿美元,同比下降74.85%。

尽管市场上,单笔投资金额同比大幅度增长,但投资案例数量大幅回落,从2017年四季度的峰值890例跌落至756例。市场投资数量连续多季度下降,虽然部分热点行业及企业的吸金能力强,但是头部效应比较明显,募资呈现两极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波赴港上市的内地新经济“独角兽”公司中,包括小米股份等等很多都是2010年后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有的成立时间甚至更短,但是大部分都采用了美元架构。在美元利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美元基金变现的冲动加强,而且赴香港上市,对于实现美元交割更为便利,不需要再将人民币转换为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