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死囚犯回家過年,結果如何呢?

丿ZouJunWei丶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神奇的事。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翻閱死刑犯名單的時候,突然同情心氾濫,決定讓他們回家過年,那這些犯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秋後問斬

公元632年,馬上就要過年了。

為了展現親民愛民,唐太宗決定親自看死刑犯的名單,一想到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卻還要在牢房裡,瞬間淚目,決定放這390名犯人回家過年,還跟這些犯人約定,明年秋天再回來審判。

這件事情已經夠震撼的了,但是接下來李世民幹了另一件事。

他下令,以後所有的犯人都可以享受這個待遇,都等到秋後問斬。

雖然跟犯人都有約定,但怎麼會靠譜呢?

萬一有人逃跑,或者回去繼續殺人放火怎麼辦?

就連當時的歐陽修和王夫之,都站出來指責李世民做的不對。

但是奇蹟真的發生了,第二年秋天的時候,這390名犯人,自覺主動的返回京城,聽候發落,沒有一個人逃跑。

李世民看到之後,無比的感動,他心想這麼多人都願意聽我的,沒讓朕丟面子,我得知恩圖報啊,還你們一條性命。於是一道聖旨,把他們全部赦免了。

但是歐陽修跟王夫之,都認為李世民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拿法律不當回事。大文豪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認為,犯人就是犯人,小人就是小人,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就算小人受了約定,也改變不了小人的本性。

小夥伴,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愛問愛答

事情是說在唐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當唐太宗李世民看到30多個死囚時,覺得很是可憐,就下了一道聖旨:“把這些死囚一律放回家,與家人團聚,一年之後的秋天來京城執行死刑。”

接著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國的死囚都放回去,來年都到京城,一起問斬。於是乎,全國390個死囚都回了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

不過當時皇帝的這一做法還是引起了一片譁然。因為夠得著判死刑的,除了一些真的被冤枉的,肯定都是罪大惡極之人。這些死囚可都會有一些殺人越貨、強盜無恥之徒。一旦放縱他們,豈不天下大亂。

而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命令沒有保障措施,也就是說沒有警察跟著,全靠自覺。如果讓一個人去相信死刑犯的保證,我估計他自己心裡也犯怵,但是唐太宗還是這樣做了,放這些人回去。

後來的結果是“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也就是說被放回去的全國390個死囚,在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自己按時從全國各地返回長安,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最後太宗將這些死囚們全都赦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全國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人。差不多一千萬人中,只有390人被判死刑,可見當時真的可能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在貞觀時期,可以說是基本上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官員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唐太宗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

唐帝國的存在,以它包容的態度,創造了我國古代的一個輝煌的時代,那是真正的萬國來朝。許多人可能會疑問,前面放那些人回去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赦免那些人,那麼如何對那些被害人交代呢。想想可能是唐太宗從大局層面上出發,想要樹立起社會的品德標杆吧。

總的來說,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我國古代王朝的一個巔峰。而英國那個時候扒竊或偷食物可以處死刑、超過40先令的盜竊一般都可以判處死刑。曾有人因為盜竊一頂帽子、一塊手絹、甚至一片牛肉而被處死。一直到到1801年,13歲的布朗寧因為偷了一個調羹而被絞死(PS:例子來自天涯社區)。


小王子木有錢

唐貞觀六年的某一天,唐太宗翻閱死刑犯的複查案件名單,看到這些死囚的故事覺得他們很可憐,心有不忍,於是挑了幾個人進行提審,發現他們也不是罪大惡極的人,所以下了道聖旨:放死刑犯們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但是明年一律準時回牢裡,繼續接受刑罰,該殺頭的殺頭。於是全國近四百名死囚犯全被放回了家。

起初唐太宗決定這麼做的時候,還是引起一陣軒然大波的,畢竟背叛了死刑的人都是犯了重罪的,如果放他們出來,很有可能繼續燒殺掠奪等,而且又沒有官差跟著,回不回來還是一說,僅靠死囚自己的承諾,還是不靠譜的,要是一大批人放出去後不回來了天下豈不是會大亂。

但唐太宗抵抗住了外界壓力,還是決定將死囚們放回家過年了。事實證明,唐太宗這步險棋走的還是對的。“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暫時放回家的三百九十名死刑犯們,在沒有監督管理的情況下,全都如期返回朝廷,沒有一個人逃跑、躲藏,唐太宗最後決定將這三百九十名死刑犯們全部赦免。

其實在唐太宗在位期間,唐朝的法律制度還是比較嚴謹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於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複五奏”,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中央手裡,避免了冤假錯案的產生。事實上,唐朝重行犯還是相對比較少的,總人口1235萬人,只有三百九十名死刑犯,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是很淳樸的。


老照片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釋回家過年屬實,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動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興,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而李世民卻被後來的歐陽修和王夫之臭罵了一頓!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原委。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大體是說,公元632年12月22日(農曆),唐太宗為體現親民作風,親自過錄囚犯,看到一批按律處死的犯人,想到馬上就要過年,別人家庭團圓,他們卻身陷囹圄,靜待等死,頓時起了憐憫之心,於是大發慈悲,決定放他們回家與親人團圓,約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這件事已足夠讓人驚詫,但李世民接下來乾的事更是驚世駭俗,他下令全國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這個待遇,等明年秋後問斬前,再讓他們返回京城受死!

類似的“君子協定”在古代並不罕見,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層社會(君子士大夫階層)裡,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和一幫死刑犯搞“君子協定“,這絕對是空前絕後,毫不靠譜啊!萬一這些人藉此機會逃之夭夭,甚至繼續作案犯罪,那豈不是大唐律法的恥辱和災難?

雖然很多官員們對此頗有微詞,但皇恩浩蕩,誰也不敢給李世民找不痛快,於是有關部門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釋回家,然後靜靜等待奇蹟發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

《資治通鑑》:“(貞觀七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意思是說,去年那些被假釋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無人監督和催逼的情況下,全都如期趕回京城,聽候發落,無一人藉機逃亡!

此時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萬萬沒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動了,感動了,他感念於死刑犯們大義未泯,知恩圖報的精神,乾脆御筆一揮,宣佈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徹底釋放!你們知恩圖報,沒讓朕丟面子,朕也還你們一條性命!這將是一個名垂千古的佳話!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案例,認為法治約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此賦詩:“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直至近現代,有些監獄出於人性化考慮讓犯人回家過年,也是作為正面典型宣傳的。

但歐陽修和王夫之兩位大V認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純屬沽名釣譽,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於,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否則就算這些小人遵守了約定,也改變不了他們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釣譽!

歐陽修並不孤單,他的觀點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認同,王夫之還補充說“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既然大家都誇獎你李世民,那就說明你這件事其中有詐!

其實歷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幾乎都是被讚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確有給自己邀買名聲的嫌疑,但自古以來哪個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過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見的特殊手段而已,這種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廣之,就連李世民也沒有讓它常態化。

道德和法制從來都不會涇渭分明,從來都是彼此影響,互相補充,歐陽修和王夫之對這件事的理解和批判,大多數還是出自書生意氣——你們都說李世民的好,我偏偏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從這個角度看,他倆的觀點與標新立異、沽名釣譽的李世民又有什麼兩樣呢?


狄飛驚

“四百死囚來歸獄”出自在白居易的樂府詩,並且,在“四百死囚來歸獄”前面還有一句——怨女三千出後宮。
如果說,把皇宮裡升職無望苦盼無果的白頭宮女們放出牢籠,讓她們回家嫁人生子,是皇帝的恩賜,那麼把死囚放回家一年,讓他們來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就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了。
《資治通鑑》裡也有一段原文,記錄了這一次歷史奇聞: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為什麼親自複核呢?因為連年征戰導致了人口驟減。人少了,國民生產力會下降,稅收什麼的都得跟著下滑,於是唐太宗就做了一個決定——死刑犯,當官的可以判。但是會不會執行,皇帝才有最終決定權。除非是罪大惡極的,非死不可的,其他那些屬於擦邊球的,能不斬就不斬。
於是就有了“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死囚們都是唐太宗一個一個看過卷宗改判死緩的,而且皇帝還和死囚們相約:今年秋天把你們放回家,和家人團聚,努力賺錢,改善生活。來年秋天你們再回來,執行死刑。
這個決定一出臺,不光是死囚犯們驚呆了,全國上下都驚呆了——讓死囚們回家,不等於放虎歸山麼?還指望他們能回來?不報復社會就不錯了!
但是,事實勝於雄辯。死囚們都想,多活了一年,本來就是賺的;而且這是重生啊,一定要洗心革面。於是這些死囚們特別爭氣,回家以後不但不惹事,還爭當勞模,成了當地的先進典型。並且在一年之後,如約回去,慷慨赴死。
一個都沒少!
唐太宗一看,龍心大悅,當場宣佈,赦免這些人。
這就是“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了。
唐太宗這麼做,並不是政治作秀,而是出於休養生息的角度。“怨女三千出後宮”是為了鼓勵生育,“四百死囚來歸獄”是珍惜生命。強國盛世,富民才是根本。


白馬晉一

唐太宗是古代傑出皇帝,開創了貞觀之治。李世民讓四百死囚回家過年,結果按照約定四百死囚全都如期返回獄中。

貞觀六年的春節,對千家萬戶而言,依然是傳統習俗的平淡無奇,但在近四百名死囚及其家眷的心目中,絕對是人生中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春節。年根將近,天上飄著瑞雪,人間一派祥和。心情不錯的唐太宗信步走出皇城,貞觀盛世的景象映入眼簾: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唐太宗眉眼帶笑,興奮異常。可當他瞧見衣著光鮮的中年男子挈婦將雛逍遙於市、謙卑而色悅的兒子攙扶著白髮老母親走親訪友的時候,神色竟明顯黯淡,心情頗為凝重。唐太宗想起了另一類人——羈押在大理寺監獄的390名死刑犯。

於是這位千古第一仁君輕車簡從,來到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他進入一個個牢房,挨個詢問死囚的家庭情況,並與之談心交流,溝通感情,向囚犯袒露一個帝王的偉大悲憫之心和食人間煙火的庶民情懷。囚徒都說犯了死罪,死有餘辜,不冤枉。認罪態度良好,認為對他們的量刑也很公平。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於是就跟這些死囚說,我跟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和家人好好團聚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裡集合。390名死囚感激啼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後,這些死囚全都回來了。死囚秋後歸來,意味著甘願接受秋斬,這是一個讓人心靈震顫不已的純道德的踐約行為,唐太宗感動之餘,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歷史沉澱的理性

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囚犯回家過年,結果死囚犯全部都如期回來服刑,李世民覺得他們是可以教育和感化的人。為了獎勵他們的誠實守信,李世民把他們全部赦免了死刑。這個“君子之約”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就有很詳細的記錄。

白居易在他的《新樂府》中也歌頌了這件事情。

但是後世之人對李世民的這一行為褒貶不一,而北宋歐陽修更是寫出《縱囚論》一文,觀點鮮明的指出,李世民的行為就是為了博取賢名!實在是虛偽,不要效仿。

李世民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為了博取賢名呢?

有書君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意在鼓勵天下人,做個誠實守信的人。而不僅僅是為了薄情賢名。

英國大哲學家赫伯特曾說:“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已經死了”。

而李世民的“縱囚行為”正昭告著天下子民:誠實守信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即便判了死刑,也還有活的機會。

歷史上,為取信於民,就有著名的商鞅立木取信。據《史記》記載,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也是很擔心,猶豫不決,商鞅費力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佈了新的政令。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

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使新法得以推行。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可見李世民的“縱囚行為”,也是他倡導誠實守信,取信於民,治理國家的一個大智慧。

唐太宗的用這種方式獎勵誠實守信人的行為,被攻擊為虛偽,可這樣的仁德之舉,對唐太宗來說確不是個例。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衛大臣們說:宮女被幽閉在深宮裡,實在可憐。

他不想效仿隋代末年,不停的去挑選宮女,讓她們離鄉背井,集聚在宮裡,又不是君王要去的地方,於是從後宮和掖庭宮先後放出宮女3000多人。

把她們放出宮去,讓她們自由的、心滿意足的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和伴侶。唐太宗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確實說到做到。

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用詩,歌頌了唐太宗這兩個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還有貞觀五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對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複五奏”,嚴格把關,把最終決定處決權集中到中央,儘量避免人命案有冤假錯案的發生。

唐太宗這樣的賢德之舉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雖然說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舉有些爭議,但是他管理國家的理念非常成功。

正是這樣的誠實守信,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舉措,引領和感化者著當時唐朝的子民,令李世民在位時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書共讀

公元632年(唐貞觀六年),過年前的一天,唐太宗李世心情不錯,適逢檢錄死囚名單,看著這些名字和名字背後的案例,心下有些不忍。

他下令提審了幾人,發現其中似乎也沒有真正的窮兇極惡之徒,思前想後,腦海大開——放死囚回家過年!與家人團圓!前提條件就是大家得嘗心願後,都必須保證明年準時回來,回來幹嗎?該砍頭還是要砍頭的嘛,規矩不能壞!全國報上來將近四百個名單。執行!

來年秋天,所有囚犯“居然”都回來了,李世民很感動,教化這麼成功,我都要佩服我自己了!獎罰一定要分明,他們理應為自己的誠實守約而受到獎賞!放了!都回家吧,你們的餘生,還可以過很多個大年!

“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白居易深情的吹捧。頭一句也有出處,太宗在早年,也曾任性的遣散了三千宮女,任她們出宮與家人團聚。

多麼和諧的社會!何其博大的胸懷!大唐盛世嘛!

到了北宋,心機男歐陽修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老李啊老李,你的心思我懂,你這分明是在作秀!搞面子工程!

歐陽修的觀點得到了王夫之的認同,王夫之補充解釋:你李世民鑽透了死囚的心理,死囚們未必不會揣摩你的心理,大家逢場作戲,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乾脆就這樣假設好了,有能耐你老李把迴歸的死囚全部問斬一個不留。然後你明年再來這麼一出,要是囚犯還積極回來,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完成教化!


歷來現實

這故事是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年關將近,唐太宗李世民輕車從簡,來到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

這一年,全國有四百多名死囚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監獄。唐太宗進入牢房,一個個詢問死因。死刑犯們都說了自己所犯之罪,認為自己不冤枉,死有餘辜。

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於是跟這四百死囚犯立了個君子協定,讓他們回家過年,跟家人好好團聚,來年秋收以後回來伏法。

這事兒後來怎麼樣了呢?按我們現代人的思維邏輯,肯定都得替他捏一大把汗!各位看官,這可是一幫子殺人越貨的死囚犯哪!而且還是將近四百個!

當時唐太宗這個決定一出,也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都認為這些人放出去以後,又沒有官差跟著,肯定還會為非作歹,影響社會安定。

但李世民頂住壓力,恪守承諾,真的把他們都放回家了。事實證明,唐太宗這步險棋走對了,第二年秋後,390名囚犯一個不少都按時回來了。

此事於《資治通鑑》第197卷中有記載: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期以秋來就死。仍赦天下死囚,皆縱遺,使至期來詣京師。

一個“憫”字,充分體現了唐太宗施行仁政,愛民親民的任君形象。唐太宗對死刑犯予以最大限度的信任和人權上的尊重,罪犯們也沒有讓他失望,都按時返回了監獄。作為對他們信守承諾的嘉獎,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釋放回家了。

這個故事,堪稱司法史上的一段佳話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仁德也使那一年的春節成了我國曆史上最溫馨,最富有人情味兒的舊曆新年。

這樣的仁德之舉,唐太宗不止做過這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還曾放出宮女三千餘,令之“任求伉儷”,去自由組建家庭,尋找自己的幸福。

對此,白居易有詩云: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列為看官,你若以為這是做皇帝的心血來潮,那你就錯了。唐太宗之所以敢於把德政施行至此,那是有深刻的思想和社會背景的!

史書記載,唐太宗非常注意從隋朝的覆滅中總結教訓。一個繁榮富強的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這個曾親眼目睹的事實,令唐初的君臣們不能不心懷戒懼。

唐玄宗時期的史官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中記錄了一次君臣討論,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貞觀時代的基本政治路線。

當時朝廷中,關於用何種政策來治理百姓,出現了“王道”“霸道”兩種不同意見。宰相封德彝等人認為,經過長期戰亂,人心不古,因此對百姓必須實行高壓。對周圍各族,當以武力攝服。

宰相魏徵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積極主張仁政。

魏徵為太宗分析了大亂之後天下思定,人心思治的政治形勢,他勸太宗“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堅定了太宗以德化民的信心。

在太宗施行仁政的決策下,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出現了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貞觀之治的雛形得以顯現。

太宗實行的德政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選用良吏。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被重用。朝廷內外形成“民為貴”的治國氛圍。

2.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遵從古訓:“倉廩實而知禮節”。

3.修訂《貞觀律》,死刑條目減半,“鞭背”等酷刑被廢除。

4.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5.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係。邊境沒有戰爭,才會國泰民安。

唐太宗在君民關係的問題上,清醒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反覆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

他還自己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為君之道,必須首先安養百姓,如果為了一己之私去損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飽了,人也就死了。”

基於這樣的治國理念,唐太宗釋放四百死囚犯這樣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貞觀之風,至今歌詠”,貞觀之治是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唐太宗以人為本的司法制度也是大得人心。不僅他放回去的死囚犯能按時返回,據說後來,貞觀年間,最少時全國只有十幾個死囚。充分證明了仁德的力量。


有書博物館

《資治通鑑》中曾經詳細記載過這件事情,大致解釋就是唐太宗放了四百個死囚回家去過年了,讓他們過完年回來,這些人也都如約全部回來了,之後就是該殺的的殺,該砍的砍。

歷史上李世民做皇帝的時候,並不主張使用酷刑,尤其是對待死刑犯,要多次審核才最終審判。那麼唐太宗為什麼要放這些人回去呢?四個字“收買人心”。有趣的是,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很多大臣都在不停的上書,請皇帝收回命令,因為在當時能夠被判死刑的人,可以說沒一個好人。

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普天之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樣的舉動讓全天下的老百姓瞭解到,自己的皇帝是個好皇帝。這樣的舉動收買人心簡直絕了。實際上在歷史中,李世民還做了類似的事情,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那就是放了三個宮女出宮,讓她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找個好人家嫁了。

這樣的事情本就是用來收買人心的,題目的問題,應該是想說囚犯回家過年,會不會不回來。答案是不會,古人有一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跑能跑到哪去呢?十里八鄉都知道哪個人是被赦免回來過年的死刑犯,每天無數雙眼睛盯著呢,他能跑到哪裡去呢?況且這些罪大惡極之人,李世民敢這麼做,肯定是有挽救措施的。比如派人盯著。

眾所周知,古代是戶籍制度,如果一個地方,突然來了一個外來者,瞬間很多人都會知道。尤其是這四百個人,都是朝廷重點照顧的人,無論你跑哪去了,人家都要把你抓回來,然後說是你自願的,給天下的百姓看,顯示自己感化了這些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