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what?土司王國?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第一反應當成吐司麵包了?不不不,今天要說的是世界文化遺產——土司遺址。土司遺址海龍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皇帝變我都不變!聽起來就非常厲害了。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何為土司制度、土司遺址?

土司制度,由“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這是中國元代、明代、清代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一種制度。

在中國古代,對於一箇中央集權的地域大國,如果不分層次、類型區管理,很難維持國家的持久強大和統一。直到明清採取“改土歸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維繫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土司遺址,是中央王朝在藉助土司進行地方治理過程中留下的文化遺址,有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多種類別。現在這些遺址所在地的居民仍沿襲著各自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酋長。他們統治著一個個“小王國”,在那裡,有神秘的風俗、獨特的信仰、野蠻的刑罰和“天高皇帝遠”的逍遙。

海龍屯——時光沉澱出它的故事

海龍屯,這座世代流傳的“天神鑄造之城”在80年代之前,卻未曾有人發現過它的蹤跡。對於這座神秘的城堡,《明史》有文記載:“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是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該遺址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相結合,是中國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遵義古稱)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2012年春,海龍屯遺址考古,貴州省考古史上最大規模的項目正式啟動。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根據史料記載,海龍屯最早修建應早於1257年,明兩府節使呂文德與楊文議“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於是築“龍巖新城”,龍巖即今海龍屯。當時的海龍屯與釣魚城等數餘座山城一起,構建起抗擊蒙軍的重要防禦體系。

相傳這裡埋著數不盡的寶藏,考古家在被當地老鄉稱作“苗官墳”的石墓室內,發現了方形石函————墓誌銘。上面詳細記載了一個人物“威靈英烈侯”,他就是載入宋史的“楊價(jiè)”。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在兩個墓中,卻都沒有發現墓主人的遺骸,因為貴州獨特的地質“酸土”,但考古家還是憑藉大量的文獻找到它的主人——楊氏夫婦(楊價和田氏)。一座從未被盜掘的古墓牽扯出一個在歷史上消失了數百年的家族故事。

據史料記載,公元876年晚唐時期,成為播州首領,楊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經歷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更迭七百餘年從未失勢,堪稱——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

700餘年的軍事城堡

《土司遺城海龍屯》中,“猿鳥難越”的數道關卡、傳說中的“三十六步天梯”、讓人心驚的“殺人溝”,有著悽美傳說的“繡花樓”,楊氏土司墓的開掘,將伴隨神秘的播州楊氏一族呈現在人們眼前。

海龍屯,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關隘,有著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巨大天梯,一段長達六公里的城牆。沿著木道棧梯拾階而上,坐落於海龍屯東部山腰北側的鐵柱關猶如鐵柱一般,巍然不可撼,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關險隘,是遊人由東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關。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36級天梯,頂端為飛虎關

順著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亙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總斜長51.5米、整體坡度30度,共有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誌,而每一級“天梯”高約0.5米,步徑寬約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朝天關背面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雄偉壯麗,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殘破的飛龍關

龍屯上的眾多關隘、城牆、屯道都由石塊構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麼運上山,並徵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

民間流傳著“天神使用趕石鞭趕石築城的傳說”。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沿著數噸重條石鋪就的臺階而上,縱橫相連、規模宏大的新“王宮”遺址映入眼簾,厚重感讓人驚歎。1999年與2012年,文物考古專家曾兩次對海龍屯進行挖掘,出土建築構件、碑刻、瓷器、鐵鎖、瓦釘、錢幣等文物上萬件。

這些石砌的雄關、古牆、棧道在崇山峻嶺間,屹立數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歷史考證性,凝聚著古人的軍事智慧和建築藝術結晶,非常神奇與不可思議。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

楊應龍(1551-1600),四川播州世襲土司,楊氏地方政權的第二十九代統治者,隆慶五年(1571),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

他曾三次從這裡出發,親率播州土軍為明朝遠征剿叛,赫赫戰功為他贏得“驃騎將軍”的封號,也將楊氏家族的榮譽和權力推向了頂峰,也是他把楊氏土司王朝帶入最後的毀滅。

海龍屯傳到楊應龍的手中,此時的土司制度,弊端逐漸顯現,加之楊應龍的種種不端,楊氏遂成為明朝廷翦伯滅對象,一場慘烈的曠日持久的血戰在海龍屯上演。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

明朝18萬正規部隊、各方土司的10萬地方武裝及川黔等地30萬運夫,著名將領李化龍奉旨率八路大軍平播。經過兩個月的大戰,這座為抵禦蒙軍修建的防禦工事終將迎來他的最後一場戰爭。擁有18道險關的海龍屯,最後一道城牆被朝廷軍隊攻破了。

此時末代土司楊應龍,身邊甚至沒有一名侍衛。他提著大刀,獨自一人登上城牆,散出身上的錢財,希望有士兵能頂上。楊應龍聽到的回應,只有官兵不斷湧來的衝殺聲。他提著大刀,回到了寢宮。點起一把大火,熊熊大火中,楊應龍與兩名愛妾一起自縊身亡。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

據傳,這場大火足足燒了十天之久。海龍屯下的屍體已堆積如山,這座防禦工事從此荒廢。明朝廷以耗費白銀147萬兩以及大量物資,傷亡4萬餘人的代價,最終換取了播州“改土歸流”。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皇帝變我都不變!700多年的統治,快一個世紀的更迭,這麼大的一個楊氏家族迎來如此結局!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軍事人才,但很少有世代都忠心一個主的家族。感慨沒有一個識才的統治者,最後他自己的王國也走向了毀滅。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何為土司制度、土司遺址?

土司制度,由“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這是中國元代、明代、清代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一種制度。

在中國古代,對於一箇中央集權的地域大國,如果不分層次、類型區管理,很難維持國家的持久強大和統一。直到明清採取“改土歸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維繫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土司遺址,是中央王朝在藉助土司進行地方治理過程中留下的文化遺址,有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多種類別。現在這些遺址所在地的居民仍沿襲著各自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酋長。他們統治著一個個“小王國”,在那裡,有神秘的風俗、獨特的信仰、野蠻的刑罰和“天高皇帝遠”的逍遙。

海龍屯——時光沉澱出它的故事

海龍屯,這座世代流傳的“天神鑄造之城”在80年代之前,卻未曾有人發現過它的蹤跡。對於這座神秘的城堡,《明史》有文記載:“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是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該遺址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相結合,是中國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遵義古稱)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2012年春,海龍屯遺址考古,貴州省考古史上最大規模的項目正式啟動。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根據史料記載,海龍屯最早修建應早於1257年,明兩府節使呂文德與楊文議“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於是築“龍巖新城”,龍巖即今海龍屯。當時的海龍屯與釣魚城等數餘座山城一起,構建起抗擊蒙軍的重要防禦體系。

相傳這裡埋著數不盡的寶藏,考古家在被當地老鄉稱作“苗官墳”的石墓室內,發現了方形石函————墓誌銘。上面詳細記載了一個人物“威靈英烈侯”,他就是載入宋史的“楊價(jiè)”。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在兩個墓中,卻都沒有發現墓主人的遺骸,因為貴州獨特的地質“酸土”,但考古家還是憑藉大量的文獻找到它的主人——楊氏夫婦(楊價和田氏)。一座從未被盜掘的古墓牽扯出一個在歷史上消失了數百年的家族故事。

據史料記載,公元876年晚唐時期,成為播州首領,楊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經歷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更迭七百餘年從未失勢,堪稱——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

700餘年的軍事城堡

《土司遺城海龍屯》中,“猿鳥難越”的數道關卡、傳說中的“三十六步天梯”、讓人心驚的“殺人溝”,有著悽美傳說的“繡花樓”,楊氏土司墓的開掘,將伴隨神秘的播州楊氏一族呈現在人們眼前。

海龍屯,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關隘,有著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巨大天梯,一段長達六公里的城牆。沿著木道棧梯拾階而上,坐落於海龍屯東部山腰北側的鐵柱關猶如鐵柱一般,巍然不可撼,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關險隘,是遊人由東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關。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36級天梯,頂端為飛虎關

順著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亙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總斜長51.5米、整體坡度30度,共有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誌,而每一級“天梯”高約0.5米,步徑寬約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朝天關背面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雄偉壯麗,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殘破的飛龍關

龍屯上的眾多關隘、城牆、屯道都由石塊構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麼運上山,並徵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

民間流傳著“天神使用趕石鞭趕石築城的傳說”。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沿著數噸重條石鋪就的臺階而上,縱橫相連、規模宏大的新“王宮”遺址映入眼簾,厚重感讓人驚歎。1999年與2012年,文物考古專家曾兩次對海龍屯進行挖掘,出土建築構件、碑刻、瓷器、鐵鎖、瓦釘、錢幣等文物上萬件。

這些石砌的雄關、古牆、棧道在崇山峻嶺間,屹立數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歷史考證性,凝聚著古人的軍事智慧和建築藝術結晶,非常神奇與不可思議。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

楊應龍(1551-1600),四川播州世襲土司,楊氏地方政權的第二十九代統治者,隆慶五年(1571),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

他曾三次從這裡出發,親率播州土軍為明朝遠征剿叛,赫赫戰功為他贏得“驃騎將軍”的封號,也將楊氏家族的榮譽和權力推向了頂峰,也是他把楊氏土司王朝帶入最後的毀滅。

海龍屯傳到楊應龍的手中,此時的土司制度,弊端逐漸顯現,加之楊應龍的種種不端,楊氏遂成為明朝廷翦伯滅對象,一場慘烈的曠日持久的血戰在海龍屯上演。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

明朝18萬正規部隊、各方土司的10萬地方武裝及川黔等地30萬運夫,著名將領李化龍奉旨率八路大軍平播。經過兩個月的大戰,這座為抵禦蒙軍修建的防禦工事終將迎來他的最後一場戰爭。擁有18道險關的海龍屯,最後一道城牆被朝廷軍隊攻破了。

此時末代土司楊應龍,身邊甚至沒有一名侍衛。他提著大刀,獨自一人登上城牆,散出身上的錢財,希望有士兵能頂上。楊應龍聽到的回應,只有官兵不斷湧來的衝殺聲。他提著大刀,回到了寢宮。點起一把大火,熊熊大火中,楊應龍與兩名愛妾一起自縊身亡。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

據傳,這場大火足足燒了十天之久。海龍屯下的屍體已堆積如山,這座防禦工事從此荒廢。明朝廷以耗費白銀147萬兩以及大量物資,傷亡4萬餘人的代價,最終換取了播州“改土歸流”。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皇帝變我都不變!700多年的統治,快一個世紀的更迭,這麼大的一個楊氏家族迎來如此結局!

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這個不該被遺忘的“土司王國”!

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軍事人才,但很少有世代都忠心一個主的家族。感慨沒有一個識才的統治者,最後他自己的王國也走向了毀滅。

時光一晃四百年,楊應龍怎麼也不會想到,昔日的海龍屯如今已經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如今的海龍屯,是幸運的。

古建中國-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