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what?土司王国?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第一反应当成吐司面包了?不不不,今天要说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土司遗址海龙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皇帝变我都不变!听起来就非常厉害了。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何为土司制度、土司遗址?

土司制度,由“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这是中国元代、明代、清代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地域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区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土司遗址,是中央王朝在借助土司进行地方治理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址,有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多种类别。现在这些遗址所在地的居民仍沿袭着各自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酋长。他们统治着一个个“小王国”,在那里,有神秘的风俗、独特的信仰、野蛮的刑罚和“天高皇帝远”的逍遥。

海龙屯——时光沉淀出它的故事

海龙屯,这座世代流传的“天神铸造之城”在80年代之前,却未曾有人发现过它的踪迹。对于这座神秘的城堡,《明史》有文记载:“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该遗址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相结合,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屯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2012年春,海龙屯遗址考古,贵州省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项目正式启动。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根据史料记载,海龙屯最早修建应早于1257年,明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当时的海龙屯与钓鱼城等数余座山城一起,构建起抗击蒙军的重要防御体系。

相传这里埋着数不尽的宝藏,考古家在被当地老乡称作“苗官坟”的石墓室内,发现了方形石函————墓志铭。上面详细记载了一个人物“威灵英烈侯”,他就是载入宋史的“杨价(jiè)”。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在两个墓中,却都没有发现墓主人的遗骸,因为贵州独特的地质“酸土”,但考古家还是凭借大量的文献找到它的主人——杨氏夫妇(杨价和田氏)。一座从未被盗掘的古墓牵扯出一个在历史上消失了数百年的家族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876年晚唐时期,成为播州首领,杨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更迭七百余年从未失势,堪称——流水的帝王,不变的播州。

700余年的军事城堡

《土司遗城海龙屯》中,“猿鸟难越”的数道关卡、传说中的“三十六步天梯”、让人心惊的“杀人沟”,有着凄美传说的“绣花楼”,杨氏土司墓的开掘,将伴随神秘的播州杨氏一族呈现在人们眼前。

海龙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关隘,有着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巨大天梯,一段长达六公里的城墙。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坐落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北侧的铁柱关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36级天梯,顶端为飞虎关

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共有36个步梯的“天梯”,成为飞虎关“险、绝”的标志,而每一级“天梯”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朝天关背面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这些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的古关隘,雄伟壮丽,每一道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残破的飞龙关

龙屯上的众多关隘、城墙、屯道都由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没人统计过修建海龙屯耗费了多少石材,这些石材是怎么运上山,并征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的。

民间流传着“天神使用赶石鞭赶石筑城的传说”。当地相传,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沿着数吨重条石铺就的台阶而上,纵横相连、规模宏大的新“王宫”遗址映入眼帘,厚重感让人惊叹。1999年与2012年,文物考古专家曾两次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

这些石砌的雄关、古墙、栈道在崇山峻岭间,屹立数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性,凝聚着古人的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结晶,非常神奇与不可思议。

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

杨应龙(1551-1600),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地方政权的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

他曾三次从这里出发,亲率播州土军为明朝远征剿叛,赫赫战功为他赢得“骠骑将军”的封号,也将杨氏家族的荣誉和权力推向了顶峰,也是他把杨氏土司王朝带入最后的毁灭。

海龙屯传到杨应龙的手中,此时的土司制度,弊端逐渐显现,加之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杨氏遂成为明朝廷翦伯灭对象,一场惨烈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海龙屯上演。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大型历史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明朝18万正规部队、各方土司的10万地方武装及川黔等地30万运夫,著名将领李化龙奉旨率八路大军平播。经过两个月的大战,这座为抵御蒙军修建的防御工事终将迎来他的最后一场战争。拥有18道险关的海龙屯,最后一道城墙被朝廷军队攻破了。

此时末代土司杨应龙,身边甚至没有一名侍卫。他提着大刀,独自一人登上城墙,散出身上的钱财,希望有士兵能顶上。杨应龙听到的回应,只有官兵不断涌来的冲杀声。他提着大刀,回到了寝宫。点起一把大火,熊熊大火中,杨应龙与两名爱妾一起自缢身亡。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大型历史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据传,这场大火足足烧了十天之久。海龙屯下的尸体已堆积如山,这座防御工事从此荒废。明朝廷以耗费白银147万两以及大量物资,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最终换取了播州“改土归流”。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皇帝变我都不变!700多年的统治,快一个世纪的更迭,这么大的一个杨氏家族迎来如此结局!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军事人才,但很少有世代都忠心一个主的家族。感慨没有一个识才的统治者,最后他自己的王国也走向了毁灭。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何为土司制度、土司遗址?

土司制度,由“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这是中国元代、明代、清代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一种制度。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地域大国,如果不分层次、类型区管理,很难维持国家的持久强大和统一。直到明清采取“改土归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维系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土司遗址,是中央王朝在借助土司进行地方治理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址,有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多种类别。现在这些遗址所在地的居民仍沿袭着各自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酋长。他们统治着一个个“小王国”,在那里,有神秘的风俗、独特的信仰、野蛮的刑罚和“天高皇帝远”的逍遥。

海龙屯——时光沉淀出它的故事

海龙屯,这座世代流传的“天神铸造之城”在80年代之前,却未曾有人发现过它的踪迹。对于这座神秘的城堡,《明史》有文记载:“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该遗址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相结合,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海龙屯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2012年春,海龙屯遗址考古,贵州省考古史上最大规模的项目正式启动。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根据史料记载,海龙屯最早修建应早于1257年,明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当时的海龙屯与钓鱼城等数余座山城一起,构建起抗击蒙军的重要防御体系。

相传这里埋着数不尽的宝藏,考古家在被当地老乡称作“苗官坟”的石墓室内,发现了方形石函————墓志铭。上面详细记载了一个人物“威灵英烈侯”,他就是载入宋史的“杨价(jiè)”。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在两个墓中,却都没有发现墓主人的遗骸,因为贵州独特的地质“酸土”,但考古家还是凭借大量的文献找到它的主人——杨氏夫妇(杨价和田氏)。一座从未被盗掘的古墓牵扯出一个在历史上消失了数百年的家族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876年晚唐时期,成为播州首领,杨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更迭七百余年从未失势,堪称——流水的帝王,不变的播州。

700余年的军事城堡

《土司遗城海龙屯》中,“猿鸟难越”的数道关卡、传说中的“三十六步天梯”、让人心惊的“杀人沟”,有着凄美传说的“绣花楼”,杨氏土司墓的开掘,将伴随神秘的播州杨氏一族呈现在人们眼前。

海龙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关隘,有着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巨大天梯,一段长达六公里的城墙。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坐落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北侧的铁柱关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36级天梯,顶端为飞虎关

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共有36个步梯的“天梯”,成为飞虎关“险、绝”的标志,而每一级“天梯”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朝天关背面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这些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的古关隘,雄伟壮丽,每一道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残破的飞龙关

龙屯上的众多关隘、城墙、屯道都由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没人统计过修建海龙屯耗费了多少石材,这些石材是怎么运上山,并征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的。

民间流传着“天神使用赶石鞭赶石筑城的传说”。当地相传,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沿着数吨重条石铺就的台阶而上,纵横相连、规模宏大的新“王宫”遗址映入眼帘,厚重感让人惊叹。1999年与2012年,文物考古专家曾两次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

这些石砌的雄关、古墙、栈道在崇山峻岭间,屹立数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性,凝聚着古人的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结晶,非常神奇与不可思议。

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

杨应龙(1551-1600),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地方政权的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

他曾三次从这里出发,亲率播州土军为明朝远征剿叛,赫赫战功为他赢得“骠骑将军”的封号,也将杨氏家族的荣誉和权力推向了顶峰,也是他把杨氏土司王朝带入最后的毁灭。

海龙屯传到杨应龙的手中,此时的土司制度,弊端逐渐显现,加之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杨氏遂成为明朝廷翦伯灭对象,一场惨烈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海龙屯上演。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大型历史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明朝18万正规部队、各方土司的10万地方武装及川黔等地30万运夫,著名将领李化龙奉旨率八路大军平播。经过两个月的大战,这座为抵御蒙军修建的防御工事终将迎来他的最后一场战争。拥有18道险关的海龙屯,最后一道城墙被朝廷军队攻破了。

此时末代土司杨应龙,身边甚至没有一名侍卫。他提着大刀,独自一人登上城墙,散出身上的钱财,希望有士兵能顶上。杨应龙听到的回应,只有官兵不断涌来的冲杀声。他提着大刀,回到了寝宫。点起一把大火,熊熊大火中,杨应龙与两名爱妾一起自缢身亡。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大型历史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据传,这场大火足足烧了十天之久。海龙屯下的尸体已堆积如山,这座防御工事从此荒废。明朝廷以耗费白银147万两以及大量物资,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最终换取了播州“改土归流”。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皇帝变我都不变!700多年的统治,快一个世纪的更迭,这么大的一个杨氏家族迎来如此结局!

流水的皇帝,不变的播州,这个不该被遗忘的“土司王国”!

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军事人才,但很少有世代都忠心一个主的家族。感慨没有一个识才的统治者,最后他自己的王国也走向了毁灭。

时光一晃四百年,杨应龙怎么也不会想到,昔日的海龙屯如今已经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如今的海龙屯,是幸运的。

古建中国-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

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服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