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但她並非兩院院士,這說明什麼?

靜如止水李中波

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後在國內引發了很大的震動,特別是有些人說她一個“三無”人員(無博士學位,無海外背景,無院士頭銜)活動諾獎,讓科學界那些大佬很難受。

實際上,這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過,她的獲獎確實也讓我們有必要反思中國的科研體制。

第一,我們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過多地看重數量,而輕質量的現象仍然存在。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的論文大國,但是還不是論文強國,尤其是很多論文生產出來就放在故紙堆裡了,基本沒有人去引用。所以我們要強化論文質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團隊中擔任領導或者說主要責任的應該是學術造詣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職位較高的人。這樣才能放開科研人員的手腳,讓他們做好自己的研究項目。

第三,屠呦呦為何落選院士,咱們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結論。不過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所以這些事件確實是一個反思的機會,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改善中國的科研體制和評價體系。


WANG論科普

一個經過60年研究才獲得的榮譽,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屠呦呦用自己的一生的追求,2015年才獲取世界諾貝爾醫學獎。

以此相對應的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更多的是通用學科或者世界其他國家相同課題的研究。其通用學科的學術交流與理論探討有著階段性的成果與突破。這種研究與實驗有著階段性得成果。科學家的知名度就會有著宣傳與影響力。這種通用與獨立學科的研究對象問題,使許多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沒有獲得國際和國家的榮譽獎項。比較突出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對於中國與世界糧食的貢獻都是世界公認的。

總之,我們國家與人民不會忘記科學家對於我們國家世界人類的積極貢獻。這些成果也是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





時剛軍

這說明中國科研評價體系還值得完善。

諾貝爾獎不會輕易頒發且競爭激烈

著名的諾貝爾獎每年在全球只挑選相應獎項的最多三人頒發諾貝爾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並且一人獨享50%的獎金,這足以說明屠呦呦的分量。諾貝爾獎不是一兩個大老闆拍腦袋就能選定的,目前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已經排到了幾千人了,並且這幾千人都是各個國家的科技界大牛。屠呦呦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說明其工作不是一般的困難。用乙醚提取看似簡單,但是全球那麼多人為什麼只有屠呦呦做得到?


中國學術評價體系過於複雜化,多元化

提到多元化,人們會覺得是件好事,但是在中國當前的評價體系中,卻並不是什麼好事。科學家一方面要有傑出的科研成果,一方面要為學科的發展創建團隊,還要與其它科學家保持人際往來,又要與領導保持溝通,更要牽頭搞大型項目,甚至要成為主要領域的負責人,竟然還要幫助所在單位考核評選加分。

如果你都做到了,那麼恭喜你,你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能夠看到中國的人才評價是一種類似官員晉級的評價模式,一級一級的突破才能榮登大寶。

試想一個科學家,既是負責人,又是代言人,既是勞模,又是道德模範,不但能搞科研,還能處理人際,非但可以培養學生,還可以做會計。這麼厲害的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可以肯定,這樣的人一定每個方面都不是絕對的優秀。

中國科研人才評價體系應該重視科學成果和科學規律

科學家到底還是要看科研做的怎麼樣,領導能力強,溝通交際能力強,個人品德極其高尚,報賬辦事效率極高,等等等等,這些到底是次要的。

科研有規律,不要求快,好大喜功,整天某某某發明了什麼什麼,領先國外多少年,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不要讓太多的麻煩事耽誤科學家的時間,不要讓行政考核佔用科學家的時間,不要讓招生宣傳學術榮譽佔用科學家的時間。

當然,這些現象正在改善,有部分單位已經行動起來了。


在科學的道路上求索

這個正常,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評價體系的不同而已。中科院沿習的是早期傳統的評價體系,著重於基礎理論的探索創新,直接反映的成果是論文論著,也參考一定的社會價值。這顯然不能包括一些重大的、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的項目,所以後面成立了中國工程院。屠呦呦這個項目歷時較長時間,其成果主要在國外應用,雖然價值巨大,但在國內學者看來,青蒿素提取技術只是常規工藝。從理論到工程過程僅僅是應用層面。夠不到中科院和工程院評價標準。而諾貝爾的評選,會更多考慮成果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而屠呦呦的成果顯然符合。


古老農民

評選方式不同。袁隆平這樣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也沒有諾貝爾生物學獎,難道說諾貝爾評選有問題嗎?非也!

2.中國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這些研究都是對外保密。有許多院士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在幹什麼的,更別說獲得諾貝爾獎了。院士苦心研究無人知曉,然後以訛傳訛到了民間就成為攻擊的對象,惡意醜化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院士。比如前不久頒發八一勳章裡面提到的院士馬偉明,中國電磁彈射研究取得的突破都要歸功於馬院士。

3.中國院士分為兩種: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兩院院士側重不同,一個是理科,一個是工科,通俗的來講就是理論和實際運用方面側重不同,有些院士是兩個榮譽都有,則說明這個科學家在兩個方面都有巨大貢獻。

我本來是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看到很多人詆譭中國院士我感到很憤怒,事實擺在這裡,不願意相信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查,是不是每一個院士都是有研究成果的,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功勳。


1319405

屠呦呦,一開始是不被科學界看好的(✪▽✪)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不過這又怎麼了?雜交水稻之父也曾經,申請過院士也被落選了,這也證明了中國,做科研體質不是太好,其實是不是院士,對獲諾貝爾獎沒有太大的關聯,主要其她的認真和努力,難道不對嗎?況且又沒人說,不是院士就不能得諾貝爾獎!




科學深

一,說明進二院條件高,嚴格,屠呦呦學歷,職稱低,學術論文寫的不好,成果不夠標,一切皆有可能,二,屠呦呦老師的諾貝爾獎含金量不高,不能作為進二院的說明什麼。實際上很多科技人員沒進二院不照樣作貢獻,生活嗎,十四億都進,二院能裝下嗎?360行行行出狀元不見得每省狀元都進二院,屠老師好好的率領年輕人攀峰發揮餘熱,好好健健康康生活


河南瀚文環保1曹敬華



我愛扁桃體

袁隆平也不是,如果讓官方回答,一定有很多理由,什麼標準啊,體系啊一大堆,要我說,這個就跟國內職稱評定差不多,不看真正的業績,論文數量英語成績計算機等級等很多無關科研的硬件卡著你,於是,術業專攻有真正作為的上不去,不專注自身研究的阿貓阿狗都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