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这说明什么?

静如止水李中波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有些人说她一个“三无”人员(无博士学位,无海外背景,无院士头衔)活动诺奖,让科学界那些大佬很难受。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过,她的获奖确实也让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的科研体制。

第一,我们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多地看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论文大国,但是还不是论文强国,尤其是很多论文生产出来就放在故纸堆里了,基本没有人去引用。所以我们要强化论文质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或者说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职位较高的人。这样才能放开科研人员的手脚,让他们做好自己的研究项目。

第三,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咱们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不过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所以这些事件确实是一个反思的机会,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善中国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


WANG论科普

一个经过60年研究才获得的荣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屠呦呦用自己的一生的追求,2015年才获取世界诺贝尔医学奖。

以此相对应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更多的是通用学科或者世界其他国家相同课题的研究。其通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理论探讨有着阶段性的成果与突破。这种研究与实验有着阶段性得成果。科学家的知名度就会有着宣传与影响力。这种通用与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使许多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没有获得国际和国家的荣誉奖项。比较突出的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对于中国与世界粮食的贡献都是世界公认的。

总之,我们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科学家对于我们国家世界人类的积极贡献。这些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时刚军

这说明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值得完善。

诺贝尔奖不会轻易颁发且竞争激烈

著名的诺贝尔奖每年在全球只挑选相应奖项的最多三人颁发诺贝尔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并且一人独享50%的奖金,这足以说明屠呦呦的分量。诺贝尔奖不是一两个大老板拍脑袋就能选定的,目前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已经排到了几千人了,并且这几千人都是各个国家的科技界大牛。屠呦呦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说明其工作不是一般的困难。用乙醚提取看似简单,但是全球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屠呦呦做得到?


中国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复杂化,多元化

提到多元化,人们会觉得是件好事,但是在中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却并不是什么好事。科学家一方面要有杰出的科研成果,一方面要为学科的发展创建团队,还要与其它科学家保持人际往来,又要与领导保持沟通,更要牵头搞大型项目,甚至要成为主要领域的负责人,竟然还要帮助所在单位考核评选加分。

如果你都做到了,那么恭喜你,你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够看到中国的人才评价是一种类似官员晋级的评价模式,一级一级的突破才能荣登大宝。

试想一个科学家,既是负责人,又是代言人,既是劳模,又是道德模范,不但能搞科研,还能处理人际,非但可以培养学生,还可以做会计。这么厉害的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可以肯定,这样的人一定每个方面都不是绝对的优秀。

中国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应该重视科学成果和科学规律

科学家到底还是要看科研做的怎么样,领导能力强,沟通交际能力强,个人品德极其高尚,报账办事效率极高,等等等等,这些到底是次要的。

科研有规律,不要求快,好大喜功,整天某某某发明了什么什么,领先国外多少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不要让太多的麻烦事耽误科学家的时间,不要让行政考核占用科学家的时间,不要让招生宣传学术荣誉占用科学家的时间。

当然,这些现象正在改善,有部分单位已经行动起来了。


在科学的道路上求索

这个正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评价体系的不同而已。中科院沿习的是早期传统的评价体系,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探索创新,直接反映的成果是论文论著,也参考一定的社会价值。这显然不能包括一些重大的、能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项目,所以后面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屠呦呦这个项目历时较长时间,其成果主要在国外应用,虽然价值巨大,但在国内学者看来,青蒿素提取技术只是常规工艺。从理论到工程过程仅仅是应用层面。够不到中科院和工程院评价标准。而诺贝尔的评选,会更多考虑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而屠呦呦的成果显然符合。


古老农民

评选方式不同。袁隆平这样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没有诺贝尔生物学奖,难道说诺贝尔评选有问题吗?非也!

2.中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对外保密。有许多院士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的,更别说获得诺贝尔奖了。院士苦心研究无人知晓,然后以讹传讹到了民间就成为攻击的对象,恶意丑化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比如前不久颁发八一勋章里面提到的院士马伟明,中国电磁弹射研究取得的突破都要归功于马院士。

3.中国院士分为两种: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侧重不同,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通俗的来讲就是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侧重不同,有些院士是两个荣誉都有,则说明这个科学家在两个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我本来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看到很多人诋毁中国院士我感到很愤怒,事实摆在这里,不愿意相信的人可以自行上网查查,是不是每一个院士都是有研究成果的,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功勋。


1319405

屠呦呦,一开始是不被科学界看好的(✪▽✪)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不过这又怎么了?杂交水稻之父也曾经,申请过院士也被落选了,这也证明了中国,做科研体质不是太好,其实是不是院士,对获诺贝尔奖没有太大的关联,主要其她的认真和努力,难道不对吗?况且又没人说,不是院士就不能得诺贝尔奖!




科学深

一,说明进二院条件高,严格,屠呦呦学历,职称低,学术论文写的不好,成果不夠标,一切皆有可能,二,屠呦呦老师的诺贝尔奖含金量不高,不能作为进二院的说明什么。实际上很多科技人员没进二院不照样作贡献,生活吗,十四亿都进,二院能装下吗?360行行行出状元不见得每省状元都进二院,屠老师好好的率领年轻人攀峰发挥余热,好好健健康康生活


河南瀚文环保1曹敬华



我爱扁桃体

袁隆平也不是,如果让官方回答,一定有很多理由,什么标准啊,体系啊一大堆,要我说,这个就跟国内职称评定差不多,不看真正的业绩,论文数量英语成绩计算机等级等很多无关科研的硬件卡着你,于是,术业专攻有真正作为的上不去,不专注自身研究的阿猫阿狗都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