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女士研发的青蒿素是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

法图麦•锦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85年前,一位父亲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中为他的女儿取名屠呦呦,谁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结下生命之缘。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到85年后“呦呦鹿鸣,一鸣惊人”,屠呦呦的名字和《诗经》里的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首名扬千年历史的诗歌再一次伴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在大地传颂。2015年岁末,传来对我国科学界最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共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3位科学家均是因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屠呦呦研究员是因为发现抗疟疾特效药物青蒿素(qinghaosu、arteannuia、artemisinin)的伟大贡献而获奖,大村智和Campbell是因共同发明抗寄生虫特效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等而获奖。屠呦呦此次获奖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无疑是对我国科学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特别是对我国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激励。

疟疾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2011年9月13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题为《十年伙伴关系和成果》的报告,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全球投入了约50亿美元,为抗击疟疾取得了显著成果,由疟疾导致的死亡降低了38%。11个非洲国家的疟疾病例及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仍难以控制。尽管同样来自于天然产物的抗疟药物奎宁(quinine)曾经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约300多年的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人体产生了耐药性,使奎宁的抗疟作用大大降低,而在二战期间研究的化学合成药物氯喹(chloroquine)也开始产生相当大的耐药性。


经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批示,国家科学委员会、卫生部、化工部、总后勤部、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组成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由国家科学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负责招集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10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军区的数10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这就是中国国务院专门成立的赫赫有名的“523”项目,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为523办公室,设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由当时的总后卫生部长张剑芳任常务主任,先后组织国内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科研工作在523办公室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6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1969年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1位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接受任务加入了“523”协作组并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屠呦呦最终将焦点锁定在青蒿,是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图2)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启发,从植物青蒿里压出青蒿汁液,汁液里很可能有“抗疟”的化学成分。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考证,古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在反复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屠呦呦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高温”的原因破坏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屠呦呦改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所得青蒿的乙醚提取浓缩物确实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有近100%抑制率的结果。屠呦呦研究组验证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疗效优于氯喹。1972年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吴一波

首先,纠正一下,屠呦呦女士不是研发了青蒿素,而是发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药师说药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