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太子未死,南京重建大明,能否擊敗滿清,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Dannysir1

這個問題比較扯淡,但是很有意思。

關於明朝避開農民起義軍鋒芒,遷都南京東山再起能否重整江山,擊敗滿清的問題,“靜夜史”曾做過相關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明朝滅亡前的2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如果南京真的可以作為帝國的首都,那麼為什麼還要勞心費力地遷都北京呢?

具體到明朝末年,“靜夜史”認為這種情況比朱棣時期還要嚴重:

1、崇禎是個多疑的皇帝

多疑到什麼程度?在位17年,換掉50多個內閣首輔,很多還是直接被咔嚓掉的。

對自己的羽翼狠點,是因為不信任,但是對待自己的骨肉,崇禎總該有一些仁慈吧。

並沒有。

早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前,很多大臣主張遷都,被東林黨人駁回。後這些大臣又提出皇帝留下主持大局,讓太子到南京監國,這樣萬一崇禎有不測,太子可以繼承大統重整江山。

然而,崇禎深知自己可能會面臨唐明皇和唐肅宗的尷尬局面,所以不待東林黨人反對,他自己就否決了這個建議。

有可能的背叛,也是背叛。與其到時候痛苦,不如大家同歸於盡,起碼死得痛快!所以崇禎直到城破,才讓太子偽裝成平民逃難,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自古無情帝王家,崇禎的所想所為,既是情理之中,也是無奈之舉!

2、南京不是久居之地

南京是六朝古都。

但是,這六朝中,沒有一個是大一統王朝,沒有一個享國時間特別長的。

關於這個問題,朱元璋看得很明白,朱棣也很明白,崇禎能不明白?

況且,崇禎時期的朝廷已經爛到了根,北京尚且如此糜爛,那麼,長期作為帝國預備役的南京,能是一片中興之相?

南京作為南方大都市,坐擁江南賦稅重地,經濟實力強悍。但是南京地理位置靠南,無法對北方特別是長城以北的地區施加影響。而如果不能對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產生影響,整個長城以南的北方地區就會被置於遊牧民族的時刻威脅之下。

這是南京的致命缺陷。

歷史上以南京為都的王朝,除了短命,基本都是苟安東南,半壁江山。所以,即使崇禎太子在南京即位,他能達到的最大疆域,也只能是半壁江山。而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被清朝佔領後,清朝是不滿足以和南明劃江而治的,所以清朝會不斷南下,南明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3、擊敗清軍絕無可能

和南明打的,都是八旗軍隊嗎?

不是,至少大部分不是!

清軍入關後,收羅大量前明舊部和降將,組成綠營,這是清朝平定天下的主要力量。

這樣的綠營軍,有什麼優勢呢?為何戰鬥力如此頑強?

因為利益。

簡單說來,清朝給了綠營大量的利益,這些利益,是他們在明朝時期得不到的。為了得到這些利益,他們必須奮勇作戰,所以戰鬥力異常強悍。

而明朝雖然兵制不斷變化,但是終歸是以軍戶製為主,募兵制為輔的形式,這樣的軍制字啊經歷了將近300年的演變後,早就已經喪失了生命力和活力。在面對八旗的蓬勃時,這些明朝軍隊只能被一次次大敗。

所以,即使建都南京,他們也絕對無法擊敗清軍!

因此,既然不能擊敗清軍,南明和清軍就不可能劃江而治,就更不可能在數百年後避免中國的百年屈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針對這個問題,先給題主一個明確的回答:不能。

之所以說不能,可以從一大一小兩方面回答。

大的方面講,明朝統治者和清朝統治者沒什麼區別,都是極端腐朽集權的大地主階級。他們本身就是社會的蛀蟲,趴在人民背上吸血的螞蟥。



而之所以人們認為如果明朝擊敗滿清,有可能避免百年屈辱。說白了不過是因為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可惜,即便是漢人王朝又如何呢?在皇帝這個大地主的代表眼裡,不管你漢族滿族,不管你瑤族壯族,都不過是被他們剝削的對象而已。

說句難聽的,難道你在明朝姓朱就能少交點佃租了?所謂你也配姓趙,還真不是魯迅先生憑空捏造的一句話。

因此,如果不改變這種大地主階級剝削底層人民的現狀,別說明朝,換了旺漢盛唐一樣不能避免百年屈辱。因為之所以從1840到1945這百年間,中華大地會幾至陸沉,是因為地主階級的剝削導致的國弱民窮。不把地主階級搞掉,中國永遠會積貧積弱下去,永遠會有一段屈辱時期。



以上是大的方面,那從小的方面講呢!

我們可以看看清王朝後期那些漢族地主的興起。自太平天國以後,曾左胡李等漢族地主紛紛登上滿清王朝最後的舞臺。

曾國藩,大家都知道,在現代幾乎被稱為中庸之道的代名詞,人臣頂峰。

左宗棠,抬棺入疆,平定回亂,武略超群。

胡林翼,為曾國藩幕僚,整飭吏治,四處救火。

李鴻章,幾乎以一人之力獨撐滿清王朝十幾載。



此四人,都是漢人,文治武功都有了。若是加上張之洞,連辦實業的也有了。而他們也在不同版本中被稱為滿清中興四大名臣。

可是,武功,勇氣,實業,謀略,甚至狡詐,殘忍(曾剃頭大家可以搜一搜),都不缺的漢族地主階級,可有什麼辦法領導中國人民避免百年屈辱?

沒有,他們這個地主階級,試過了君主立憲,試過了實業救國,試過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惜,中國還是沉淪百年。

為何?

因為能挽救中國避免百年屈辱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底層的人們群眾。我們的國際歌中唱的好,靠什麼皇帝神仙,我們能靠的只有自己。砸碎鐐銬,我們獲得的是整個世界。


王斌兔斯基

首先,崇禎的太子如果逃到南京,是否能重建大明,我個人對比非常不看好。弘光做不到的事情,崇禎太子未必也能做到,儘管崇禎的太子或許比弘光更有正統性,但是這一點的加成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讓我繼續大膽假設歷史,假設崇禎的太子真的重建了大明,經過和滿清幾次大戰後,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江淮防線被穩定下來了,雙方精疲力竭之餘只好議和,簽訂了某種合約,逐漸形成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形成了類似南宋與金隔江對決的格局,中國歷史開始了南明和北清的南北朝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預測一下南明的勝算在哪裡:


第一種:在和平到來後,新興的清王朝很快爆發了危機,一方面,入關的八旗子弟陷入了中原的花花世界,原來的精銳力量不是消耗在和南明的大戰中,就是已經垂垂老矣,新生的八旗子弟逐漸開始追求一種安逸的貴族生活,如同真實歷史上的金國貴族、八旗子弟那樣失去了進取之心;另一方面,北清政府高層也遇到了新舊力量交替之時的矛盾,老一代的功臣和新一代的皇帝之間有了衝突(如同順治與多爾袞、康熙和鰲拜),而清政府又沒有處理好這個矛盾。兩方面的危機爆發下,南明政權很好利用了這個矛盾進行北伐,從而將滿清驅逐出去——不過從南宋的舊例來看,只怕南明衰落的速度會遠遠快於北清,而非相反。

如果更壞的情況發生的話,在南明和北清無休止的征伐過程中,很可能導致準格爾的噶爾丹,或者俄羅斯人趁虛而入,從而重演蒙古大軍南下的悲慘結局。那麼到了19世紀,西方人來到中國時,他們只能像馬可波羅一樣,看到的是另一個蒙古帝國。


第二種:在和平到來後,南明政權因為財政危機,只能以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大力發展航海,很快和來自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開始打上交道,經過幾次較量之後,南明開始深入學習西方的軍事、經濟體制,至少也形成一支西方式的、以火器為主的海陸軍,甚至發展出類似於日本君主立憲一樣的體制,從而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技術上對北清、準噶爾帝國、俄羅斯遠東力量形成全面的碾壓,並以此統一北方,比俄國人和英國人提前進入中亞乃至西伯利亞,在英國人和法國人稱霸歐洲、非洲、美洲、西亞的時候,中國在形東亞、東南亞,甚至中亞和北亞形成霸權——這對於中國來說才是歷史的大幸。

想象中的南明近代化的軍隊


象眼觀天下

答案是不能。將領們不聽崇禎的話,聽太子的話,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崇禎太子並沒有什麼經過軍事、政治歷練,因此,太子南下只能算是一個精神象徵,而不能成為一個帶領大明翻身的偉大領袖。當然太子如果天授異人,唐宗宋祖,一代天嬌,另當別論了。

先看一下,李自成攻取北京的過程。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此事存疑,參見曹化淳條目)。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


再看一下,南明的軍事依靠,江北四鎮,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

高傑在崇禎十七年的表現:

崇禎十七年(1644年),高傑稱為為總兵官。崇禎帝朱由檢命令總督李化熙率領高傑的部隊迅速援救山西,而蒲州、平陽已失陷很久了,高傑退回到澤州,沿途大肆擄掠,農民軍於是逼近太原。

劉澤清在崇禎十七年的表現

劉澤清為人性情懦弱,懷私觀望。他曾經虛報大功邀取賞賜,又假稱自己從馬上摔下來受了傷,朝廷獎給他醫藥費四十兩銀子。朝廷命令他赴保定剿賊,他不聽從命令,每天在臨清縱兵搶劫。後來他率兵南下時,所過之處都被他燒光、搶光了。在農民軍聲勢大振的情況下,給事中韓如愈、馬嘉植都謀求奉命到南方來,韓如愈曾經彈劾過劉澤清,韓如愈經過東昌時,劉澤清就派人在路上殺死了他,也沒人敢把這事報告給朝廷知道。


看高傑和劉澤清的表現,就算高傑不死,不投降也不會明朝出死力打仗的,弘光朝覆滅時,高傑部(這時高傑已經去世了)、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四鎮,降了三鎮,太子如果南下登基,最多能爭取劉良佐不降,這仗一樣沒有辦法打。還有左良玉,同樣的,不會為明朝出死力打仗。

大明朝的悲劇就在於,在大多數軍事力量不被消滅之前,清軍不會改變民族政策和降將任用的政策,而這些政策不改變,明朝的將領仍會良禽擇木而棲,該投降還是投降,而民眾對反抗清朝統治並沒有什麼積極性。


書劍漂零

答案顯然是不能。既然題主這個問題分了兩個層次在問,那麼在此就分兩個方面來談吧,第一:如果崇禎太子未死,能否擊敗滿清重建大明;第二:如果大明重建,是否能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如果崇禎太子未死,能否擊敗滿清重建大明

我們知道,滿清入關、崇禎失國之後,作為明朝延續的南明是存在了一段時間的,但由於“國本之爭”的問題,錯過了最佳的抵抗時機,在經歷了內部爭奪之後,才建立了弘光政權,然而之後又發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導致弘光政權內部凝聚力急速削弱,為其迅速滅亡埋下了伏筆。

那麼如果崇禎太子未死,我想他的價值就在於能夠一定程度的避免“國本之爭”,從而迅速凝聚殘餘力量,對抗滿清政權。但是對於能否擊敗滿清重建大明,我不抱希望。原因有三:

第一,軍隊無抗清之力。這是明末的一個嚴重問題,作為戰略重心的北方邊軍戰鬥力尚且不強,更何況南方早已腐朽的衛所軍隊,而史可法等人的能力也實在一般,擁有戰鬥力的也僅是一些沿海駐軍、土兵狼兵等等,這從南明政權各個政權的相繼滅亡也可以看出來。抗清真正出現轉機是大順軍餘部和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等人反正之後,但也在清軍加大攻勢後迅速湮滅了。

第二,百姓無抗清之心。這又是一個明廷必須面對的問題。明末以來,在朝廷官員和士紳階層的壓榨之下,百姓對朝廷已經失望到了極點,這也是南明沒有展現出南宋那種同仇敵愾現象的原因所在。朝廷既然不把百姓當人看,百姓又為何要對朝廷誓死效?再加上滿清入關之初並未展現出佔據天下之心,而是採取了扶持傀儡的方式,這也削弱了民間的反抗情緒。

第三,朝廷無抗清之能。這又是南明朝廷的一個關鍵所在。縱觀南明朝廷內部,在外敵當前的情況下,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摒棄前嫌一致對外,反而還在內鬥,其中尤以錢謙益等東林黨人為甚,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完全不顧朝廷的存亡。錢謙益投降之後更是積極為清廷獻計獻策,有這樣的大臣在,即使南明能夠穩固下來,我估計還是得毀在內鬥當中。

綜上所述,我認為即使崇禎的太子在,也不過能延緩滅亡的時間而已,根本無法扭轉滅亡的局面。

如果大明重建,是否能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從全球的角度看,其實從明末開始中國已經逐漸全方位落後於西方了。另一方面,到明末時期,封建統治模式其實已經走向了重點,在封建“家天下”的統治模式下,只會讓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所以,即使大明得以重建,在不改變“家天下”統治模式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扭轉近百年的屈辱歷史。原因同樣有三點:

第一,西方發展遠遠快於中國。從十四世紀末的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世界就已經開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而從十五世紀末開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就已經開始了掠奪模式,並先後開始走上了殖民主義道路。明朝末期,葡萄牙、荷蘭等國就已經開始出現在南海附近。可以說,中國的全面落後正是從明末開始的,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的發展已經遠遠跟不上西方的腳步了。

第二,封建統治對發展的制約。在西方國家先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情況下,中國不管是明朝害死清朝,卻仍然在採用封建統治模式,而封建統治模式無疑是嚴重製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點,並不是說以明朝取代清朝就可以扭轉的。

第三,“閉關鎖國”嚴重製約發展。閉關鎖國正是從明朝開始的,雖然在“隆慶開關”後開始允許與外國通商,但也只是開啟了經濟方面的“枷鎖”,並未開啟“思想”上的枷鎖,不論從朝廷還是民間,都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對於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革新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也是制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終上所述,即使以明朝取代了清朝,仍然沒有辦法扭轉已經開始全面落後西方的現實局面,除非從上到下進行全面的改革,不過我並不認為這種情況會出現。


香茗史館

就算是崇禎的太子沒死,並且成功跑到南京重新建立明朝政府,明朝的氣數也已經盡了,別指望它能擊敗清朝。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明朝是亡在李自成手裡面的,雖然滿清一直在輸出,但是拿人頭的是大順軍。其次,明朝的滅亡,已經不是遷都南京就能避免的了的。

明朝的亡,和宋朝不一樣。宋之亡,是亡在外族之手,再加上昏君和愚蠢內閣的決定,國內則基本都是同仇敵愾的。所以當趙構逃出生天以後,才會有數十萬義軍雲集在他身邊,誓死效忠這個皇室獨苗,力保他在南方坐穩半壁江山。

而明朝呢?是爛在根子裡面的。朝堂之上不斷地黨爭,農業不斷地遭受天災打擊,關外還有女真人虎視眈眈不斷地騷擾。最關鍵的是,幾百年的陋習,已經讓明廷爛透了。這樣的生存環境,說實話是沒辦法指望明朝朝廷在南方就能煥發生機的。南明朝廷的萎靡不振以及互相攻伐就是明證。

至於擊敗滿清更是笑話。別的不說,就說此前苟安南方的朝廷——東晉、南朝和南宋,哪個不是最後被北方的政權給滅掉的?就算明人能在南方站穩腳跟,也無非是像之前那樣形成中國第三次南北對峙而已!

事實就是如此,十七世紀中期,女真人就是當時最先進的力量。只不過,他們一如既往地迅速腐化,並且拖著整個國家一起為他們埋單。



青言論史

不能,用句通俗的話講就是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未死都沒用,還崇禎太子?據記載崇禎有7個兒子,其中有三個兒子相對有名一點,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和皇四子慈炤,不過都在北京城破的時候死了,民間相傳沒死,最大的皇太子也就才16歲,雖說古代早熟,但是16歲到底還是智商情商都未發育完全的時候,如果皇太子沒死,在南京重建大明都不容易了,擊敗滿清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這個時候的明朝是內憂外患,內地無數的農民起義,官外還有強大滿蒙八旗,自己國家又國庫空虛,士兵也是現實的,飯都吃不飽,還打什麼仗,這個時期百姓已經長期受到集權專制和程朱理學的毒害,不要再談像宋朝軍民那樣的民族氣節,百姓不知有國,只知道萬歲萬歲,管他誰當皇帝,能吃飽飯就行,不然哪裡有那麼多的叛將逆臣,連李自成京城了,竟然出現皇帝只有幾個太監在保護,一個大臣都見不到的情況,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會出現的,包括滿清。這樣糜爛的大明,就是太祖、永樂在世都無法逆轉。

關於明代是否能抵禦近代百年屈辱,這個話題,我還是那句話,誰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誰就要背這個百年屈辱的鍋,這不是滿人換成漢人,清朝換成明朝就能改變的事情,你試想下,當時東西方交流並不方便,西方發生的了啥,中國肯定是不知道,中國這個時候知道什麼,明清鼎盛時期,中國知道自己打遍周圍無敵手,一週盡是附屬國,沒有競爭就沒有壓力,閉關鎖國是必然,在西方天天互毆發展的情況下,天朝落後於西方也是必然,那總有一天,中國要被西方群毆是跑不掉的,這也就印證一句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曹小翔xixi

能,前提是太子有宋高宗趙構之才。

為什麼能,一是因為滿清決意進佔中國,是在崇禎死後,覺得與其讓那幫泥腿子坐擁中華,不如自己試試,如南京正統乃在,他們是不想也沒有信心來搞事情的。二是有正統在,南明就不會有那種分裂局面,能夠組織起有效武力。三是明亡於稅收依賴北方貧困農民,而對南方富戶基本不徵,如北方丟了,這個問題自然不存在。四是亡國自會有反思,如宋高宗之所以穩住南宋,就是對軍事體制改革的結果,如太子能有趙構的頭腦,搞搞改革,南明跟南宋應該差不多。五是明的對手皆無大志,如南明政權穩定下來,幾個對手都不會去招惹。六是明在軍事上是亡於漢奸軍隊,漢奸軍隊之所以多,主要是自已的效命政府不存在了,如正統政府在,吳三桂等人未必投降,沒有那麼多漢奸軍隊,滿清沒什麼能耐搞死南明的。


馬驥004

明朝重用奸佞,殘害忠良,橫徵暴斂,魚肉百姓,本來就應該滅亡。我們今天同情明朝,不是因為明朝不該滅亡,而是明朝不應該由大辮子取代。這完全是出於民族感情。如果明朝真得民心的話,李闖王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派出所所長。怎麼會振臂一呼天下響應?所到之處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闖王大軍?老百姓擁護闖王攻入北京,就是對明朝無聲的控訴,只不過是一幫民粉腦殘餘孽整天在那兒意淫,如果明朝不滅就能秒天秒地秒宇宙,我看你們這幫餘孽就不應該呆在中國,應該去思密達韓國。


摯愛詠春77443023

不能這是肯定的。但是南明存在較長時間這也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把北方大部分負擔扔給了清朝,可以省下很多賦稅重建明軍戰鬥力。第二崇禎太子繼位從根本杜絕了歷史上南明國本之爭。最初的東林黨與四大藩鎮擁立福王和潞王之爭,以及福王繼位後的三大案。到後期的魯王。唐王兩兄弟還有桂王永曆帝的爭鬥。省下很多精力應對清軍的進攻,南明有好幾次翻盤的機會,可惜後來都亡於內鬥。假如沒有這些內鬥,不說重新恢復大明版圖,最起碼可能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