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太子未死,南京重建大明,能否击败满清,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Dannysir1

这个问题比较扯淡,但是很有意思。

关于明朝避开农民起义军锋芒,迁都南京东山再起能否重整江山,击败满清的问题,“静夜史”曾做过相关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明朝灭亡前的2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南京真的可以作为帝国的首都,那么为什么还要劳心费力地迁都北京呢?

具体到明朝末年,“静夜史”认为这种情况比朱棣时期还要严重:

1、崇祯是个多疑的皇帝

多疑到什么程度?在位17年,换掉50多个内阁首辅,很多还是直接被咔嚓掉的。

对自己的羽翼狠点,是因为不信任,但是对待自己的骨肉,崇祯总该有一些仁慈吧。

并没有。

早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前,很多大臣主张迁都,被东林党人驳回。后这些大臣又提出皇帝留下主持大局,让太子到南京监国,这样万一崇祯有不测,太子可以继承大统重整江山。

然而,崇祯深知自己可能会面临唐明皇和唐肃宗的尴尬局面,所以不待东林党人反对,他自己就否决了这个建议。

有可能的背叛,也是背叛。与其到时候痛苦,不如大家同归于尽,起码死得痛快!所以崇祯直到城破,才让太子伪装成平民逃难,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自古无情帝王家,崇祯的所想所为,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无奈之举!

2、南京不是久居之地

南京是六朝古都。

但是,这六朝中,没有一个是大一统王朝,没有一个享国时间特别长的。

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看得很明白,朱棣也很明白,崇祯能不明白?

况且,崇祯时期的朝廷已经烂到了根,北京尚且如此糜烂,那么,长期作为帝国预备役的南京,能是一片中兴之相?

南京作为南方大都市,坐拥江南赋税重地,经济实力强悍。但是南京地理位置靠南,无法对北方特别是长城以北的地区施加影响。而如果不能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产生影响,整个长城以南的北方地区就会被置于游牧民族的时刻威胁之下。

这是南京的致命缺陷。

历史上以南京为都的王朝,除了短命,基本都是苟安东南,半壁江山。所以,即使崇祯太子在南京即位,他能达到的最大疆域,也只能是半壁江山。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被清朝占领后,清朝是不满足以和南明划江而治的,所以清朝会不断南下,南明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3、击败清军绝无可能

和南明打的,都是八旗军队吗?

不是,至少大部分不是!

清军入关后,收罗大量前明旧部和降将,组成绿营,这是清朝平定天下的主要力量。

这样的绿营军,有什么优势呢?为何战斗力如此顽强?

因为利益。

简单说来,清朝给了绿营大量的利益,这些利益,是他们在明朝时期得不到的。为了得到这些利益,他们必须奋勇作战,所以战斗力异常强悍。

而明朝虽然兵制不断变化,但是终归是以军户制为主,募兵制为辅的形式,这样的军制字啊经历了将近300年的演变后,早就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和活力。在面对八旗的蓬勃时,这些明朝军队只能被一次次大败。

所以,即使建都南京,他们也绝对无法击败清军!

因此,既然不能击败清军,南明和清军就不可能划江而治,就更不可能在数百年后避免中国的百年屈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针对这个问题,先给题主一个明确的回答:不能。

之所以说不能,可以从一大一小两方面回答。

大的方面讲,明朝统治者和清朝统治者没什么区别,都是极端腐朽集权的大地主阶级。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蛀虫,趴在人民背上吸血的蚂蟥。



而之所以人们认为如果明朝击败满清,有可能避免百年屈辱。说白了不过是因为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可惜,即便是汉人王朝又如何呢?在皇帝这个大地主的代表眼里,不管你汉族满族,不管你瑶族壮族,都不过是被他们剥削的对象而已。

说句难听的,难道你在明朝姓朱就能少交点佃租了?所谓你也配姓赵,还真不是鲁迅先生凭空捏造的一句话。

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大地主阶级剥削底层人民的现状,别说明朝,换了旺汉盛唐一样不能避免百年屈辱。因为之所以从1840到1945这百年间,中华大地会几至陆沉,是因为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的国弱民穷。不把地主阶级搞掉,中国永远会积贫积弱下去,永远会有一段屈辱时期。



以上是大的方面,那从小的方面讲呢!

我们可以看看清王朝后期那些汉族地主的兴起。自太平天国以后,曾左胡李等汉族地主纷纷登上满清王朝最后的舞台。

曾国藩,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几乎被称为中庸之道的代名词,人臣顶峰。

左宗棠,抬棺入疆,平定回乱,武略超群。

胡林翼,为曾国藩幕僚,整饬吏治,四处救火。

李鸿章,几乎以一人之力独撑满清王朝十几载。



此四人,都是汉人,文治武功都有了。若是加上张之洞,连办实业的也有了。而他们也在不同版本中被称为满清中兴四大名臣。

可是,武功,勇气,实业,谋略,甚至狡诈,残忍(曾剃头大家可以搜一搜),都不缺的汉族地主阶级,可有什么办法领导中国人民避免百年屈辱?

没有,他们这个地主阶级,试过了君主立宪,试过了实业救国,试过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惜,中国还是沉沦百年。

为何?

因为能挽救中国避免百年屈辱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底层的人们群众。我们的国际歌中唱的好,靠什么皇帝神仙,我们能靠的只有自己。砸碎镣铐,我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王斌兔斯基

首先,崇祯的太子如果逃到南京,是否能重建大明,我个人对比非常不看好。弘光做不到的事情,崇祯太子未必也能做到,尽管崇祯的太子或许比弘光更有正统性,但是这一点的加成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让我继续大胆假设历史,假设崇祯的太子真的重建了大明,经过和满清几次大战后,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江淮防线被稳定下来了,双方精疲力竭之余只好议和,签订了某种合约,逐渐形成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形成了类似南宋与金隔江对决的格局,中国历史开始了南明和北清的南北朝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预测一下南明的胜算在哪里:


第一种:在和平到来后,新兴的清王朝很快爆发了危机,一方面,入关的八旗子弟陷入了中原的花花世界,原来的精锐力量不是消耗在和南明的大战中,就是已经垂垂老矣,新生的八旗子弟逐渐开始追求一种安逸的贵族生活,如同真实历史上的金国贵族、八旗子弟那样失去了进取之心;另一方面,北清政府高层也遇到了新旧力量交替之时的矛盾,老一代的功臣和新一代的皇帝之间有了冲突(如同顺治与多尔衮、康熙和鳌拜),而清政府又没有处理好这个矛盾。两方面的危机爆发下,南明政权很好利用了这个矛盾进行北伐,从而将满清驱逐出去——不过从南宋的旧例来看,只怕南明衰落的速度会远远快于北清,而非相反。

如果更坏的情况发生的话,在南明和北清无休止的征伐过程中,很可能导致准格尔的噶尔丹,或者俄罗斯人趁虚而入,从而重演蒙古大军南下的悲惨结局。那么到了19世纪,西方人来到中国时,他们只能像马可波罗一样,看到的是另一个蒙古帝国。


第二种:在和平到来后,南明政权因为财政危机,只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大力发展航海,很快和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开始打上交道,经过几次较量之后,南明开始深入学习西方的军事、经济体制,至少也形成一支西方式的、以火器为主的海陆军,甚至发展出类似于日本君主立宪一样的体制,从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技术上对北清、准噶尔帝国、俄罗斯远东力量形成全面的碾压,并以此统一北方,比俄国人和英国人提前进入中亚乃至西伯利亚,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称霸欧洲、非洲、美洲、西亚的时候,中国在形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和北亚形成霸权——这对于中国来说才是历史的大幸。

想象中的南明近代化的军队


象眼观天下

答案是不能。将领们不听崇祯的话,听太子的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崇祯太子并没有什么经过军事、政治历练,因此,太子南下只能算是一个精神象征,而不能成为一个带领大明翻身的伟大领袖。当然太子如果天授异人,唐宗宋祖,一代天娇,另当别论了。

先看一下,李自成攻取北京的过程。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崇桢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此事存疑,参见曹化淳条目)。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


再看一下,南明的军事依靠,江北四镇,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

高杰在崇祯十七年的表现:

崇祯十七年(1644年),高杰称为为总兵官。崇祯帝朱由检命令总督李化熙率领高杰的部队迅速援救山西,而蒲州、平阳已失陷很久了,高杰退回到泽州,沿途大肆掳掠,农民军于是逼近太原。

刘泽清在崇祯十七年的表现

刘泽清为人性情懦弱,怀私观望。他曾经虚报大功邀取赏赐,又假称自己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朝廷奖给他医药费四十两银子。朝廷命令他赴保定剿贼,他不听从命令,每天在临清纵兵抢劫。后来他率兵南下时,所过之处都被他烧光、抢光了。在农民军声势大振的情况下,给事中韩如愈、马嘉植都谋求奉命到南方来,韩如愈曾经弹劾过刘泽清,韩如愈经过东昌时,刘泽清就派人在路上杀死了他,也没人敢把这事报告给朝廷知道。


看高杰和刘泽清的表现,就算高杰不死,不投降也不会明朝出死力打仗的,弘光朝覆灭时,高杰部(这时高杰已经去世了)、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四镇,降了三镇,太子如果南下登基,最多能争取刘良佐不降,这仗一样没有办法打。还有左良玉,同样的,不会为明朝出死力打仗。

大明朝的悲剧就在于,在大多数军事力量不被消灭之前,清军不会改变民族政策和降将任用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不改变,明朝的将领仍会良禽择木而栖,该投降还是投降,而民众对反抗清朝统治并没有什么积极性。


书剑漂零

答案显然是不能。既然题主这个问题分了两个层次在问,那么在此就分两个方面来谈吧,第一:如果崇祯太子未死,能否击败满清重建大明;第二:如果大明重建,是否能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如果崇祯太子未死,能否击败满清重建大明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崇祯失国之后,作为明朝延续的南明是存在了一段时间的,但由于“国本之争”的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抵抗时机,在经历了内部争夺之后,才建立了弘光政权,然而之后又发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导致弘光政权内部凝聚力急速削弱,为其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那么如果崇祯太子未死,我想他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避免“国本之争”,从而迅速凝聚残余力量,对抗满清政权。但是对于能否击败满清重建大明,我不抱希望。原因有三:

第一,军队无抗清之力。这是明末的一个严重问题,作为战略重心的北方边军战斗力尚且不强,更何况南方早已腐朽的卫所军队,而史可法等人的能力也实在一般,拥有战斗力的也仅是一些沿海驻军、土兵狼兵等等,这从南明政权各个政权的相继灭亡也可以看出来。抗清真正出现转机是大顺军余部和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等人反正之后,但也在清军加大攻势后迅速湮灭了。

第二,百姓无抗清之心。这又是一个明廷必须面对的问题。明末以来,在朝廷官员和士绅阶层的压榨之下,百姓对朝廷已经失望到了极点,这也是南明没有展现出南宋那种同仇敌忾现象的原因所在。朝廷既然不把百姓当人看,百姓又为何要对朝廷誓死效?再加上满清入关之初并未展现出占据天下之心,而是采取了扶持傀儡的方式,这也削弱了民间的反抗情绪。

第三,朝廷无抗清之能。这又是南明朝廷的一个关键所在。纵观南明朝廷内部,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反而还在内斗,其中尤以钱谦益等东林党人为甚,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完全不顾朝廷的存亡。钱谦益投降之后更是积极为清廷献计献策,有这样的大臣在,即使南明能够稳固下来,我估计还是得毁在内斗当中。

综上所述,我认为即使崇祯的太子在,也不过能延缓灭亡的时间而已,根本无法扭转灭亡的局面。

如果大明重建,是否能避免近代百年屈辱

从全球的角度看,其实从明末开始中国已经逐渐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了。另一方面,到明末时期,封建统治模式其实已经走向了重点,在封建“家天下”的统治模式下,只会让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所以,即使大明得以重建,在不改变“家天下”统治模式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扭转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原因同样有三点:

第一,西方发展远远快于中国。从十四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世界就已经开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从十五世纪末开始,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就已经开始了掠夺模式,并先后开始走上了殖民主义道路。明朝末期,葡萄牙、荷兰等国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南海附近。可以说,中国的全面落后正是从明末开始的,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跟不上西方的脚步了。

第二,封建统治对发展的制约。在西方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情况下,中国不管是明朝害死清朝,却仍然在采用封建统治模式,而封建统治模式无疑是严重制约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点,并不是说以明朝取代清朝就可以扭转的。

第三,“闭关锁国”严重制约发展。闭关锁国正是从明朝开始的,虽然在“隆庆开关”后开始允许与外国通商,但也只是开启了经济方面的“枷锁”,并未开启“思想”上的枷锁,不论从朝廷还是民间,都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于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革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终上所述,即使以明朝取代了清朝,仍然没有办法扭转已经开始全面落后西方的现实局面,除非从上到下进行全面的改革,不过我并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出现。


香茗史馆

就算是崇祯的太子没死,并且成功跑到南京重新建立明朝政府,明朝的气数也已经尽了,别指望它能击败清朝。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明朝是亡在李自成手里面的,虽然满清一直在输出,但是拿人头的是大顺军。其次,明朝的灭亡,已经不是迁都南京就能避免的了的。

明朝的亡,和宋朝不一样。宋之亡,是亡在外族之手,再加上昏君和愚蠢内阁的决定,国内则基本都是同仇敌忾的。所以当赵构逃出生天以后,才会有数十万义军云集在他身边,誓死效忠这个皇室独苗,力保他在南方坐稳半壁江山。

而明朝呢?是烂在根子里面的。朝堂之上不断地党争,农业不断地遭受天灾打击,关外还有女真人虎视眈眈不断地骚扰。最关键的是,几百年的陋习,已经让明廷烂透了。这样的生存环境,说实话是没办法指望明朝朝廷在南方就能焕发生机的。南明朝廷的萎靡不振以及互相攻伐就是明证。

至于击败满清更是笑话。别的不说,就说此前苟安南方的朝廷——东晋、南朝和南宋,哪个不是最后被北方的政权给灭掉的?就算明人能在南方站稳脚跟,也无非是像之前那样形成中国第三次南北对峙而已!

事实就是如此,十七世纪中期,女真人就是当时最先进的力量。只不过,他们一如既往地迅速腐化,并且拖着整个国家一起为他们埋单。



青言论史

不能,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大明气数已尽。崇祯未死都没用,还崇祯太子?据记载崇祯有7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相对有名一点,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和皇四子慈炤,不过都在北京城破的时候死了,民间相传没死,最大的皇太子也就才16岁,虽说古代早熟,但是16岁到底还是智商情商都未发育完全的时候,如果皇太子没死,在南京重建大明都不容易了,击败满清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这个时候的明朝是内忧外患,内地无数的农民起义,官外还有强大满蒙八旗,自己国家又国库空虚,士兵也是现实的,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这个时期百姓已经长期受到集权专制和程朱理学的毒害,不要再谈像宋朝军民那样的民族气节,百姓不知有国,只知道万岁万岁,管他谁当皇帝,能吃饱饭就行,不然哪里有那么多的叛将逆臣,连李自成京城了,竟然出现皇帝只有几个太监在保护,一个大臣都见不到的情况,放在任何朝代都不会出现的,包括满清。这样糜烂的大明,就是太祖、永乐在世都无法逆转。

关于明代是否能抵御近代百年屈辱,这个话题,我还是那句话,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谁就要背这个百年屈辱的锅,这不是满人换成汉人,清朝换成明朝就能改变的事情,你试想下,当时东西方交流并不方便,西方发生的了啥,中国肯定是不知道,中国这个时候知道什么,明清鼎盛时期,中国知道自己打遍周围无敌手,一周尽是附属国,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闭关锁国是必然,在西方天天互殴发展的情况下,天朝落后于西方也是必然,那总有一天,中国要被西方群殴是跑不掉的,这也就印证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曹小翔xixi

能,前提是太子有宋高宗赵构之才。

为什么能,一是因为满清决意进占中国,是在崇祯死后,觉得与其让那帮泥腿子坐拥中华,不如自己试试,如南京正统乃在,他们是不想也没有信心来搞事情的。二是有正统在,南明就不会有那种分裂局面,能够组织起有效武力。三是明亡于税收依赖北方贫困农民,而对南方富户基本不征,如北方丢了,这个问题自然不存在。四是亡国自会有反思,如宋高宗之所以稳住南宋,就是对军事体制改革的结果,如太子能有赵构的头脑,搞搞改革,南明跟南宋应该差不多。五是明的对手皆无大志,如南明政权稳定下来,几个对手都不会去招惹。六是明在军事上是亡于汉奸军队,汉奸军队之所以多,主要是自已的效命政府不存在了,如正统政府在,吴三桂等人未必投降,没有那么多汉奸军队,满清没什么能耐搞死南明的。


马骥004

明朝重用奸佞,残害忠良,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本来就应该灭亡。我们今天同情明朝,不是因为明朝不该灭亡,而是明朝不应该由大辫子取代。这完全是出于民族感情。如果明朝真得民心的话,李闯王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怎么会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所到之处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闯王大军?老百姓拥护闯王攻入北京,就是对明朝无声的控诉,只不过是一帮民粉脑残余孽整天在那儿意淫,如果明朝不灭就能秒天秒地秒宇宙,我看你们这帮余孽就不应该呆在中国,应该去思密达韩国。


挚爱咏春77443023

不能这是肯定的。但是南明存在较长时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把北方大部分负担扔给了清朝,可以省下很多赋税重建明军战斗力。第二崇祯太子继位从根本杜绝了历史上南明国本之争。最初的东林党与四大藩镇拥立福王和潞王之争,以及福王继位后的三大案。到后期的鲁王。唐王两兄弟还有桂王永历帝的争斗。省下很多精力应对清军的进攻,南明有好几次翻盘的机会,可惜后来都亡于内斗。假如没有这些内斗,不说重新恢复大明版图,最起码可能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