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如果说六月初是一群人的狂欢和新生,那六月末则是另一群人的完结和告别。

同样,就像你要马不停蹄投入新的生活,它也会被不断更新的信息所覆盖,直到渐渐被众人遗忘。

我们总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毕业别离的伤感,但其实各自都明白,很多人就这样,匆匆分手之后,便“相忘于江湖”了。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pinterest

和恋人分手:

那谁,祝你加油

@豆子:

我觉得我和男友算是一对很理性的情侣,没有给过彼此很遥远、或天长地久的承诺,但在一起的时候,每天都幸福得很充实。毕业前夕,在未来的选择上,我们有了各自的坚持,最终决定分开。有些人认为,是不是你们不够爱对方呀,好好商量一下,两个人都让点步嘛。也有人说,真爱经得起异地恋,距离产生美!

我们确实严肃、认真地探讨过父老乡亲们牵挂的问题。首先,我和男朋友各自在不同城市签了心仪的工作,也都不希望谁为谁牺牲。而关于陪伴,我比较看重日常的相处,男友也不希望,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没办法在我身边。

不过人生真的很难讲,也许我们都能遇到更好的人。也许,我俩绕一个圈,又回去了呢。那谁,祝你加油。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HealthWay

讲起毕业分手的话题,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大学校园里的情侣。

校园里的爱情,向来都以“纯粹”示人,不掺杂太多别的因素,凭着感觉、凭着相同的志趣和相通的心灵,管你是不是属羊,家里在三环有没有房,只要喜欢,在一起就是了!也是因为太过美好,真要到曲终人散的时候,总让人觉得格外惋惜。

“异地”是昔日恋人之间的头号杀手。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ifeng

走出校园后,等你下课的那人,未必能等你下班;曾经的朝夕相伴,也可能逐渐被距离带来的猜忌、怀疑占据;除了物理距离所产生的疏离,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也会在无形中增加双方的精神距离……

当象牙塔中的爱情面临现实社会的挑战,恋爱理想很丰满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恋人们也不得不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做出取舍。

这时,当年爱得纯粹的人们,也许会反过来去质疑它。“世界上哪里就有什么纯粹的爱情了?所有的爱,无一不是各种条件比较平衡后的结果,才,貌,脾气,品性,成就,年龄,职业,金钱甚至国籍、种族、健康,就看你更在意什么了。”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说到底,从哲学上讲,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益的关系。这同样适用于爱情。

在校园里,大可以爱在当下,也许因为如此,并非所有情侣都做到了爱得长远,把彼此规划进自己的未来里。云南大学杨南丽教授做过一项调查,仅有10.69%的学生抱着建立家庭的想法走入校园恋情,“为了寻找感情寄托,体验爱情滋味和摆脱孤独”是更多人的谈恋爱的理由

只能说,始于纯粹的大学爱情,大多也将止步于此了。

和同学分手:

你是第几个离开宿舍的?

@喜哥:

毕业典礼前不久的一个凌晨,我在熄灯后的宿舍里葛优瘫,舍友洗漱回来说,在水房可以听到对面宿舍楼传来的歌声,“感觉我们的人生就是在结绳记事,到一个阶段,做一件事。”舍友感慨。

想起之前看过一位前辈的豆瓣日记,写学生时代的实习经历,写临近毕业时的迷茫和纠结,让我觉得每个人在何时、何处为何而焦虑,好像都大同小异。这么一想,毕业和离别也没啥大不了。我和舍友都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足以冷静地和校园生活分手,而不必卷入情深深雨蒙蒙的毕业季伤感浪潮。

哪儿想得到,几天之后,还不是把手机里的校歌又听了一遍,还不是掉着眼泪拥抱,然后钻进火车站。从不相信送别时会是彼此的最后一面,那一刻却突然害怕了起来。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pinterest

“去上xx课吗?”

“不去。”

“那我也不去了。”

“回宿舍吗?”

“回。”

“顺便帮领个快递吧爸爸!”

“中午吃什么?”

“先吃会儿鸡呗!”

一人不醒,全员瘫睡在床;一人下楼,全屋伙食不愁;你帮我打水,我替你喊到……有人曾这么形容大学室友情:处好了,是如胶似漆的小时代塑料姐妹花;处不好,那就是相敬如冰的甄嬛传宫斗戏。大学宿舍,向来都被描述成了一个风云诡谲的地方。

类似“大学室友永远成不了最好的朋友”“大学室友的关系到底有多复杂”的说法,总是层出不穷。但依旧有当年安徽医科大学的“带饭哥”,在室友的危“饥”时刻挺身而出,挑着扁担领8份外卖,拯救众人的胃;

有川师大的好室友,在发生地震时迅速抢救全宿舍财产,包括六台电脑、三个单反还有全寝共养的小乌龟……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pinterest

感情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毕竟,室友就是这样的存在: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怼你、黑你,因为没有人比你更懂我、包容我。

毕业时,

你是第几个离开宿舍的呢?

有网友说,做宿舍最后离开的那个人,当你锁上门的刹那,那些你们用过的桌子、椅子、床和拖把就这样被锁在了门后,一门之隔,却已是两个世界了。

和学生时代分手:

从今以后,步履不停

@老纪有力:

说起来,我的毕业季过得并不顺遂。

其实早在前一年,学霸们能保研的基本保研了,考研的同学在今年初逐渐安定,参加秋招的也陆续晒出offer。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申请国外学校,石沉大海;于是抓紧准备春招,奔波面试笔试,最后只收到对方hr的“祝您前程似锦”……

“去了什么好学校呀?”“不读书?这么早工作啊?”连我自己都觉得未卜,可身边的人,不管是朋友、父母甚至是父母的同事、邻居家的小孩都格外地关心我的前途。好在我还有“学生”这个身份,它成了我最大的后盾。也可以用“我还没完全毕业,不想那么着急”来挡一挡这些追问。比较急的是,如何摆脱这些眼花缭乱的期待,然后找到自己的选择吧。

和学生的身份分手,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你不得不同自由和无忧无虑,一一告别了。

如果从小学开始算起,二十多岁的我们,在校园里已经度过了至少十五六年的时间。做个小学生,我们有大把的时光可以用来嬉笑快乐,我们被允许慢慢成长;中学阶段,不需担心太多外界的纷扰,定好了目标,一心为之努力就好;到了大学,又有了新一轮的时间和力气,去寻找和尝试自己喜欢的事物。

当然,做学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学生,可以犯很多错误、有很多失误,因为有人给我机会、等我成长。”

如今回头看,明明是最可以无忧无虑的年代,可是当年那个系不好红领巾的小朋友,居然会因此急得跳脚,真是幼稚又好笑;那个因为粗心错了几道选择题,就懊悔到落泪的高中生,简直傻到不行。但在彼时彼刻,焦急和责备都是最真切、最重大的。

就像现在,诸如“据赶集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 年应届毕业生,即第一批95后大学毕业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这届毕业生平均期望薪资为6174 元,而实际平均薪资为5429 元”等现实问题,就足够让你感到焦灼。

毕业了,我们分手吧

sohu

“毕业”的概念尚未完全形成,而“你必须变成熟”的要求,依旧毫不留情地来了。偌大的世界被推到眼前,这是恐怖之处。

没有课本可以参考,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学校做保护的后盾,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不过呢,也不用太慌张,正如胡适先生说的那样,尽管少了些保护伞,也“不要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不要抛弃学生时代的人生追求”。

因为从今以后,无论是进入职场从零开始,还是组建家庭为人父母,我们仍需做个步履不停的学生。

作者 | 秋裤

排版 | 阴勤

*未标注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