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我三個月沒看自己的賬戶了,買的什麼股我都忘了。”

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小許,在長沙某事業單位上班,身為80後,在2015年入市。股市曾經是他投資的主要渠道,但是這幾年投入股市10多萬元悉數被套。

這是近年來的一個縮影,A股市場在2016年1月27日見底之後,漲了15.76%。然而,大部分股民虧損累累,你的證券賬戶是不是這樣。

一、50.4%到42%,A股“去散戶”!

中國股民像一根根火柴,一瞬間發出耀眼光芒,又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以2017年為例,中國上證指數大漲6.58%,但是,散戶真的能賺錢嗎?

這場史無前例的結構牛市,機構重倉的上證50指數,一年大漲了+25.08%;而散戶重倉的中小盤股,以中證1000指數為例,暴跌了-17.35%!

一加一減,收益率足足相差42%!

2017年,公募基金盈利超過5600億元!中小盤股民被瘋狂擠兌,超過55%以上股民表示虧損超過20%。

存量博弈,意味著股民資產大幅縮水。

從2015年12月,散戶投資者的市值佔比從50.4%下降到2017年9月的42%,成為歷史新低。

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華爾街也走過同樣的路。1950年,當時散戶持股比例高達90%以上,經歷半個世紀,至今美國散戶持股比例為20%左右。

50年前發達金融市場走過“坑”,中國也照樣再走一次。A股正在“去散戶化”的道路上!

二、我們是怎麼消失的?

2017年結構牛市,公認為價值元年。權重藍籌、績優白馬的崛起,倒逼爆炒概念、績差股等等進一步被壓縮。

去年,超過400家上市公司日成交額低於1000萬元,63家公司低於500萬元。

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開個玩笑說,只要資金量過100萬,一個人的力量就能“造”出一個漲停板。當然,可能你第二天賣出的時候,把它砸到跌停了。

很多人忽視了股票最大的價值:流動性!

假如一張不能流通,或者有價無市的股票,還不如一張白紙。然而,這類小市值個股又是股民最喜歡的品種。

同時,從2016年上交所的報告顯示,滬市二級市場總交易額約98.8萬億元,其中,個人投資者賬戶的交易額佔比達85.6%。

小市值個股的低迷+高頻交易,進一步加快了消亡的速度。

那麼,A股是不是已經沒有投資價值?

相反,既然我們發現了最核心的問題,就應該反其道而行,反散戶思維,即機構思維。

三、A股王者,有什麼值得學?

好比在職場希望跟著牛人工作,在球場想跟著厲害的隊友,機構恰好是這個賽場上最強王者。

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研究散戶你永遠只能是散戶,只有研究機構、主力才能跟機構買到一塊,你的“好隊友”至少有2點值得學習:

第一、信息採集能力。

據摩根大通預測,2017年,機構投資者在新型大數據獲取上的花費已超過20-30億美元。

所以,機構資金的一舉一動,務必進入我們的“法眼”。

第二、研究能力,甚至能影響市場。

在華爾街,王牌分析師的研究報告都在引導著市場資金的流向。比如著名做空機構的渾水一篇做空報告,直接做空輝山乳業90%股價。

可是,機構的動作,不是天天掛在財經頭條的新聞,而且不少數據都是沒有人提煉,乾巴巴的數據,往往成了股民入門的門檻。

因此,我們聯合【機構研究院】,專門針對機構動向,開發了2個新功能,:

1、跟蹤機構。

根據當天上交所、深交所的實時數據,更新機構、遊資整體買入金額水平,判斷機構參與交易的熱度,市場強弱一目瞭然。

並且,挑選2-3只知道關注的潛力品種,持續跟蹤點評機構的動向。

塵道:越炒人越少,散戶僅剩下42%市值,股民們正在慢慢的消失嗎

比如,昨天全市場機構全部出現淨買入,是否意味著底部出現呢?我們會繼續和你跟蹤。

2、學習機構。

每天固定時間晚上7點30分,我們會用10分鐘時間跟你學習當日機構、遊資動向,可能就是飯後喝一杯茶、一杯咖啡的時間。

大概一年就能積累3600分鐘,約600個小時對機構的研究。

1萬小時的學習能成為專家,希望這600個小時能夠成為你在“去散戶”時代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