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著勝:樓市「蓄水池「還能用多久?

貨幣超發是我國一段時間以來不爭的事實。據相關資料,2009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我國佔了近一半。該年末,我國M2餘額為97.42萬億(以人民幣計,下同),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底,我國M2餘額增長到167.7萬億。今年2月末,該數字又變成了172.91萬億,增長勢頭未止。

過量貨幣如同猛開“水龍頭”放出來的“水”,總得有個去處。在我國,樓市成了“蓄水池”,超發貨幣大部分被其吸納了。樓市自身也“水漲船高”,形成了一個大牛市,目前仍意猶未盡。

貨幣快速增長的

驅動因素

貨幣超發並非偶然。就我國而言,引發貨幣過快增長有多重因素。主要包括:

一、GDP持續高速增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與發展需要以貨幣為媒介,GDP增長了,貨幣需求就會隨之增加。為了滿足GDP高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央行必須打開“水龍頭”持續“放水”。

二、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我國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外貿順差越來越大,外匯儲備不斷上升。為了結匯需要,必須投放相應的貨幣。

三、國門打開後,外資機構對華投資越來越多,這些投資性外匯進入中國以後,央行也需要發行相應的貨幣予以吸納。

四、政策因素導致貨幣投放。如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央行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加大貨幣發行與投放;再如國家實行赤字財政政策,也有可能引發貨幣發行與投放。

從央行角度來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選擇某種貨幣政策,以此決定貨幣的收放,這是一種主動性質的操作;與此相應,由貿易和投資結匯以及赤字財政所引發的貨幣發行與投放,則屬於被動性質的操作。對於被動的貨幣發行與投放,央行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來進行對沖,以此保證國內貨幣流通規模的合理與適度,避免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貨幣發行與投放一旦超過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眾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規模,這種情況就屬於貨幣超發。

超發的貨幣在我國如果不流進樓市,又會流向哪裡呢?結果又會如何?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國內資金大規模流向境外難度是非常大的。在此情況下,超發貨幣就只有兩個流向可供選擇: 一是股市,一是消費市場。如果流向股市,那麼股市肯定會“牛”起來,但是在中國股市投機性非常強的情況下,其結果必然是先將泡沫吹到無限大,然後突然破滅,讓市場一地雞毛。如果流向消費市場,又會導致日用消費品價格全線上漲,這種局面一旦持續下去,就很容易引發惡性通脹,屆時社會動盪也就難以避免。從這一角度來看,樓市充當“蓄水池",吸納過量貨幣積極意義是很明顯的。

樓市“蓄水池”的

負面效應

樓市充當“蓄水池”吸納過量貨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股市的高度泡沫化和經濟上的惡性通脹;但另一方面,其負面效應也在不斷顯現且日益強化。

首先,樓市對貨幣無止境的吸納導致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實體經濟是國家與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基礎,可長期以來它們卻一直面臨資金供給不足、資金成本高企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樓市財富效應擠佔了太多社會資金。實體經濟資金短缺、成本高企,經營自然會更加困難。現在連一些上市公司都拋棄主業去炒房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現象。

其次,樓市由消費市場演變成投資市場,導致各種不正常的現象出現,如: 房子越蓋越多,卻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用來住的房子變成了用來炒的和用來看的;空置房越來越多,社會資源浪費越來越嚴重。

再次,炒樓可以帶來鉅額投資收益導致整個社會投機成風,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一夜暴富”,心態變得越來越浮躁。人們發現平心靜氣地工作與生活好像越來越難了。

最後,樓市的繁榮使賣地收入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撐。“土地財政”一方面讓地方政府在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方面有了充裕的資金來源,從而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一旦可賣之地變少乃至於無地可賣了,地方財政就會立即陷入入不敷出的尷尬狀態,這是地方政府不願看到而又必將看到的一種局面。

央行“放水”環境

出現變化

在樓市“蓄水池”負面效應不斷顯現的同時,央行發行與投放貨幣的宏觀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一、中美貿易戰的展開,預示著我國今後繼續保持鉅額貿易順差將會越來越難。受此影響,未來我國結匯式貨幣投放必將大幅減少。

二、2016年以來,“三去一降一補”工作持續深入,其中金融“去槓桿”直接影響到政府、企業和個人對貨幣資金的需求。以前能借的錢現在借不到了,以前能發的債現在也發不了了,貨幣資金需求自然會收縮,這也會導致貨幣發行與投放相應減少。

三、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中央政府已逐漸淡化GDP考核。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預示著,將來我國政府再也不可能像2008年那樣,為了拉動經濟增長而大開貨幣供應“水龍頭”。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弱化,這方面的貨幣發行與投放也就必然會減少。

四、從政策動向來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今年3月9日表示: “我國貨幣政策將慢慢從寬鬆退出,過去M2增速高,如今池中的水夠深,不需要這麼多的‘新水’再進入。”其意很明確: 貨幣“水龍頭”將被關小,流出的“新水”會越來越少。日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也強調要“管好貨幣供給總闡門”。

貨幣發行與投放少了,流向樓市的“水”自然會相應減少,樓市“蓄水池”的作用也就隨之減弱。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料,我國未來一段時期每年貨幣發行與投放的規模具體是多少,但其總體演變趨勢應該是可以預料得到的。

當樓市“蓄水池”作用不斷弱化,房價持續上漲的勢頭還能延續下去嗎?過去“水漲船高”的過程持久而急促,大家都已體會到了。未來會否有一個“水落石出”的過程呢?如果有的話,我們希望這個過程能平緩一些、再平緩一些。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