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清朝重臣,也是“北大校长”,因怒斥慈禧,名留北大校史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为苟延残喘,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劝谏下,光绪皇帝主张开展了维新变法,可惜的是,这场变法运动仅仅不到一百天,就被慈禧彻底镇压,成为了一场变法“闹剧”。

这场短暂的变法,并非一无是处,开办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就是难得的成就之一。1900年,作为清朝驻俄、德两国公使的清朝重臣许景澄,应诏回国,担任了铁路大臣,并接管了京师大学堂,开始学堂改革。

此人是清朝重臣,也是“北大校长”,因怒斥慈禧,名留北大校史

恰逢此时,随着“庚子事变”的发生,为了维持自身利益,慈禧太后支持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肆意烧杀抢掠。诸多变法成果被称为了炮轰的对象,京师大学堂就是其中之一。

义和团的人,多为农民出身,思想固化,在“学堂皆养汉奸之所”的煽动下,四处贴出传单,“于二十九日,将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皆不饶放。”

此人是清朝重臣,也是“北大校长”,因怒斥慈禧,名留北大校史

一群农名,在慈禧怂恿支持下,演出了一场可笑的“闹剧”。许景澄与太常寺卿袁昶对于这场闹剧,极其悲愤,两人在慈禧主持的御前会议上慷慨陈词,讲述利弊,要求慈禧惩处义和团无知无法的行为。这一番慷慨陈词,让慈禧十分难堪,冥顽不化的西太后,最终下令将两人入狱处斩。

此人是清朝重臣,也是“北大校长”,因怒斥慈禧,名留北大校史

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才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了北大第一任校长,因此在此之前的许景澄并不能算是名义上的“北大校长”。但在北大的校史却留有这样一句话:“景澄以极谏清廷勿信拳众遭冤杀”,可以说,许景澄是坚持独立人格而殉难的第一个北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