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郭翔臣

高履成先生的散曲套數《拾楓集代序》在中華詩詞網中華散曲欄目發表後引起轟動,好評不絕於耳,卻在一年多後引起了爭議並被首席版主強行撤下了帖子。我認為這是十分不恰當的非理性的舉動。這種先揚後抑,罔顧事實的作風是與今日強調“求正、容變”、“繼承”、“創新”,文化發展政策方向背道而馳的,這樣做不利於散曲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進一步提高。

《拾楓集代序》貫穿了傳統散曲的基本形式和套數的藝術風格,語言風趣、情感真切、韻腳綿密、典故密集、一韻到底,對仗形式多樣。盡見感慨戲謔,好詞不絕於耳。層次跌宕起伏,有感而發,語出天然,本色當行,不失為當代新散曲之佳作。該曲並沒有完全墨守固有的格式,雖未完全按照古人鎖定的曲牌次序而稍有出入,亦有新調嵌入。但具備散曲的對稱美、體材上的奇巧美、創作手法上精緻美,語言具備大眾化的通俗美的同時也不失古典雅緻美,其中的語言特色上的峻峭、奇險更為出色。此作當是繼承、創新嘗試之作,硬說它不是散曲是不合適的,是僅僅依韻填譜學作散曲的初學者不能望其項背的。山西眾多曲友論及此事時都為該曲所受到的不公的待遇感到不解,此文希望引起中華詩詞網中華散曲欄目廣大麴友的重新思考,理由如次:

1、高履成其人及該套曲寫作緣由

化工部第二建築公司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工人高履成的家庭在上世紀4、50年代是老太原戲曲票友們常常一起聚會,暢談心得體會文藝沙龍之所在。由於自小深得家庭中的傳授、習染、薰陶。也由於自身不倦的熱愛、學習,老來頗具有深厚的曲學修養,這也是得到山西省城散曲界廣大麴友認可的不爭事實。

高先生參加山西詩詞學會近30年了,他除了積極做好學會交給的各項任務外,並創作了許多詩、詞、散曲,出版有個人詩詞曲作及詩詞曲評論專集《昭餘存韻》。

在他和山西諸多曲友的倡議下,2004年秋,山西詩詞學會提出了“打散曲牌”的決策,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當代創作界的散曲組織“黃河散曲社”。這是繼承山西詩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部唐詩半三晉,十分元曲六河東”的傳統,以改變當代山西詩詞在全國詩詞排行上的矬後地位的重要舉措。在眾多散曲愛好者的同心協力下,山西詩詞學會繼會刊《難老泉聲》後,在2005年春又推出了另一專門發表散曲創作界作品和評論文章的刊物:《當代散曲》,這在全國當為第一。他擔任了黃河散曲社副社長、秘書長兼創聯部部長的重要職務(見《當代散曲》創刊號尾頁“山西詩詞學會黃河散曲社組織名單”)。

以他牽頭組織的唐蹤詩社是以太原河西區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詩詞曲愛好者為主體的詩詞組織,困難企業裡的“草根”詩人相對比較多,詩人們經濟普遍比較拮据。為了解決大家出書難的問題,擔任社長的高履成先生採取了每人出500元錢,十個人出一本書的方法,出版了一系列“拾”字號的詩詞曲書籍,他親自操持張羅,讓幾十個詩人、曲友圓了出書夢。(拾萃、拾楓、拾韻、拾霓、拾吟)

2、《拾楓集代序》散曲套數是散曲繼承、創新的實踐

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首被刪除的作品究竟是不是散曲:

[楔子]四澤三江一壺澆,九曲紅梅霧中飄。七杯飲罷六慾消,拭雙目拾楓完稿。研五色秋毫醮飽,管什麼詞兒尋罷句兒剽。

[新水令] 沉瓜浮李暑難消,躲脫些、鬧喧煩燥。餘暉宜弄色,斜陽豐彩調, 檀板輕敲,禁不住魂牽夢繞。(在酷熱的夏天傍晚,沒有閒雜人等干擾,欣賞即將成為充滿油墨香味新書書稿中的上品佳作,在夕陽晚照中,搖頭晃腦、滿

意欣慰之感覺躍然紙上,以至於晚上都在夢裡尋思。)

[駐馬聽]表裡河山大好,五千年碧水釀佳醪,三萬冊青史美名標。望不斷太行山峰峭,聽不盡壺口浪滔滔,鸛雀樓登再望高。

(這一段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傳統文化的熱愛執著之情,在形容祖國大好河山時特別加強了對生茲養茲的山西故鄉的歌頌:“黃河汾河太行太嶽呂梁”確實為表裡山河,錦繡山川。此處化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中呂·山坡羊] 潼關懷古中的名句“表裡山河潼關路”而有所改變。五千年中華文化這道“碧水”釀就了詩、詞、曲這一罈罈“好酒”醉人心脾,三萬冊煌煌典籍將中華詩人及山右、河東諸多名家名錄刻畫其中。太行山峰俏麗、壺口激浪高濺、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油然而生,這是先生的深情,決心在創作實踐中為山西對中華詩詞曲的發展進一步發揚光大而出力。)

[川拔棹] 天龍山翠葉嬌,崛圍山紅葉燒。黃水滔滔,汾水浩浩,晉水迢迢。借窗外雨如瓢,把硯池灌飽,又一番抓起紫狼毫。

(這一段進一步寫了山西省城龍城幷州太原的形勝,天龍山是北齊高歡的避暑行宮,為古太原八景之首。崛圍山上至今仍留著山西文化名人、極具民族風骨的明清大詩人傅山先生極為珍貴的黑色筆墨真跡。這裡還有一個繼上聯對仗句後的一個鼎足對“黃水滔滔,汾水浩浩,晉水迢迢”把源於西周的晉祠古蹟及難老泉水也寫了進去。三個水字重複這也體現了散曲特有、與詩詞不同的“不避重字”的規矩。後三句更是誇張地將窗外瓢潑大雨為書桌上硯臺磨墨用的水來使用。)

[前腔] 怎忍得雜音兒亂了簫韶,怎忍得嘔啞聲攪了雅調,怎忍得南山草茂傷豆苗,怎忍得子陵浪惡驚垂釣,俺笑他南郭敢揚招,俺笑他東施閃斷腰,把驚堂木狠狠敲,識迷途回頭早。

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起首尾聲散曲特有的“四連對”,寫出了作者對今時詩詞曲壇的憂慮,都說自己是正統,都說自己是行家,豈不知並沒有完全掌握中華詩詞的精髓所在,只講皮毛,只重聲律而不重文采。這裡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堯制韶樂;白香山《琵琶行》“豈無山歌與春笛,嘔啞嘲折難為聽。”;陶潛“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東漢嚴光退隱垂釣子陵灘”;緊接著一個引典合壁工對對南郭先生“亂竽充數”、醜女“東施效顰”者做了嘲笑。且句句用韻,發出了應當全面繼承中華詩詞曲精華的呼籲。鞭笞了邯鄲學步者忘記根本的淺薄之見。)

[前腔] 借天時時乖運巧,騰騰騰跨步九霄,顧不得鋪炕青氈,顧不得顏遮破帽,顧不得曲肘束腰,縱然是人跡板橋,風雪霸橋,已盼得喜字上眉梢。

(首句贊今日政策的寬鬆,文化興盛的時機又來,恨不得騰騰騰邁步上到凌霄寶殿。“騰騰騰”三字誰人不說是散曲語言特有的?顧不得經濟窘迫,顧不得破衣襤衫,顧不得囊中羞澀,表現了真正散曲家不為名利,不顧一切的精神風貌,三個“顧不得”為又一個散曲特有的鼎足對。後三句也是化用古人詞句中的精華表達心情:也不管起身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也莫計隆冬“風雪騎驢過霸橋”(孟浩然:風雪霸橋上,蹇驢欲何之)。只要自己心裡喜歡就會有好作品出現。)

[新腔] 果信的江山如畫好,果信的人老心不老,早損了潘鬢沈腰,莫笑是殘花 衰草,染春光一樣俏。

(此處及以後幾處專門標明是新腔,是高先生在印刷社的角落裡,用一根鉛筆,幾張廢紙,顧不得查閱曲譜,憑著自己的記憶、憑著自己的散曲功底,寫出了屬於自己新創的曲調。潘鬢:晉潘岳年三十二鬢白,沈腰:南朝梁沈約老病,百日腰帶孔數移。李煜:“一朝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書裡的十位作者並不害怕自己老了,欣逢春天小草一樣會有所作為。)

[新腔] 賞牡丹踏破洛陽橋,遊曲江擠斷咸陽道,聽絃調松濤,話耕讀漁樵,看咱啊!朱點墨批興偏高,管什麼昆明湖垂釣,怎敢把大好時機耽誤了。

(思緒繼續向十位作者傾斜,大家可以去洛陽寫牡丹。可以去西安曲江訪唐人蹤跡。可以聽取民間風雲情調,聯繫底層民眾生活。創作的道路寬敞無比,絕不學酸腐者愛發牢騷。“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怎麼會捨得把大好的春光耽誤了呢。)

[新腔] 猛抬頭萬里遙,咱唐蹤非是百里挑,縱然聲聲慢,也敢步步高。借少陵儒莊,右承禪意,太白道豪,將亂枝殘葉一徑掃。

(這裡又仔細檢閱自古以來詩詞道路漫長,鼓勵鞭策諸位不要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百裡挑一,山外有青山樓外有高樓。但又無須妄自菲薄,雖然年齡大了步履蹣跚,也要敢於努力向前。“聲聲慢”對“步步高”用詞牌對樂曲牌非常巧妙。要學習杜甫的儒莊正氣、學習王維的隱逸閒適、學習李白的狂放豪情,三句為工對句。把自己詩詞創作道路上的謬誤糾正祛除。)

[新腔] 莫笑咱筆尖兒褪毛,莫笑咱絲絃兒受潮,京昆雜亂風雪攪,自珍的是敝家帚,將山松野草帶花挑。

(先生的思緒繼續發揮:雖然我寫不出好文章,彈不出好曲調。寫一首小曲也是京劇、崑腔相互雜亂攪撓在一起,但這是自己獨創,是值得“敝帚自珍”的。只為了將山松、野草、小花的這些散曲的特點發揮到新的境地。)

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新腔] 似春光依然山河笑,看天涯秋色更好,憑詩情畫意總相邀,遍四海文朋韻友找。

(這裡充分表現了先生的曠達,雖然自己已經秋色遲暮,文化事業卻正逢春天。以詩詞曲賦來與廣大詩朋曲友相邀,渴望將中華詩人曲家遍及五湖四海來尋找。)

[十煞] 這律嚴韻穩意亦豪,春夏秋冬依次描,人顛倒時序不顛倒,寫不盡風光大好。

(從這裡起是作者以散曲套數特有的“煞尾”的形式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倒數著對書籍中十位詩人按照次序逐一進行了描繪,分析了他們不同的風格特色。本書第一位作者趙樹忠先生,56歲,詩工、律嚴、韻穩、意境好,有冬、春、夏、秋四季詠月詩,另有《春意》、《夏意》、《秋意》、《冬意》七絕40首。)

[九煞] 這曲新調雅語隨潮,冰川椰林處處描,頻拭目更需步履矯,遍天涯美景看飽。

(第二位王文才先生,77歲,曾擔任省政府外事幹部,是一位詩人、散曲家,步履遍及天涯,寫作多國外景色情調。用散曲來寫雅典、伊斯坦布爾、開羅恐怕是第一人。)

[八煞]這純樸厚實境卻高,俠風武德韻中描,詩書中鋪出路一條,聞雞聲起舞待曉。

(第三位範國昌先生,60歲,是山西形意拳協會主席、今日美術館館長,作品淳樸。用典“聞雞起舞”描寫熱愛武術的範先生恰到好處)

[七煞]這倚聲度曲不辭勞,萬里河山著意描,步匆匆不怕路途遙,更喜見處處芳草。

(第四位王光煥先生,59歲,福建在並儒商,是前面提到的王玉成之叔父,善填詞,《拾楓集》收其詞作39首。“天涯何處無芳草”。)

[六煞] 這詩壇楹海大名標,把人生旅程重彩描,夕陽笛吹過又笙簫,早亂了子醜寅卯。

(第五位程步雲先生,71歲,曾任教山西大學,現任太原市楹聯家協會副主席,曾任第四屆中國楹聯家協會理事、《對聯》雜誌終審。)

[五煞] 這陷入詩壇敢弄潮,晉陽勝景一一描,驚亂露水踏荒郊,探幽徑山高月小。

[四煞] 這東風著意豔紅桃,把新蕾嫩枝細細描,兩鬢霜勝過粉筆筲,似雲中白鶴飛到老。

(第七位王秀卿是一位女詩人,今年71歲,太原師範學院退休教師,山西作家協會會員,《桃園詩草》副主編。出版有《走進美國》、《歲月流痕》等。“晴空一鶴排雲上”)

[三煞] 這懶耐閒情自尋牢,把二十四史信手描,如椽筆雖禿興卻高,程門積雪厚多少?

(第八位劉志明77歲,山西煤幹院高級會計師,文史知識極富,詩多描繪中華古代俊傑。“如椽巨筆”、“程門立雪”均為用典。)

[二煞] 這點燭夜讀弄推敲,把一撇一捺用心描,龍生九子虎生彪,尋險路叢蒿踏倒。

(第九位郝青春先生,75歲,副教授、高級政工師,退休前任某研究所書記。“秉燭夜遊”、“龍生九子”均為用典。)

[一煞] 這老來總難耐無聊,把詞譜詩韻反覆描,詠過江陽唱蕭豪。甩腔兒餘音三日樑上繞。

(第十位王穎先生,73歲,山西省建公司退休幹部、山西作協會員;唐蹤詩社副社長、秘書長。“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用典。)

[么篇] 淚珠兒非因傷心悼,掩簾兒不怕他人笑,關窗兒難擋高聲叫,天地間何有這秋韻豪。看山林勝多少春光茂,這唐蹤破帚勝珍寶。

(么篇是北曲套曲中同一曲牌聯用時所使用的專用術語,“么”為後意,也有改換前一曲頭部格律的,稱為么篇換頭。)

[又么] 杏花兒比不得豔桃夭,樓外樓方識得紅日高,山外山方識得景更嬌,年復年方識得韻興豪。借餘暉再把那長笛吹到曉。

(“桃之夭夭”、“山外山”、“樓外樓”、“年復年”既是曲的語言,也是文學修辭之佳構。)

[尾聲] 這楔子念罷把家門報,開鑼聲過後簾兒挑,正角兒亮相定叫好,比不得花退殘紅青杏小,怕什麼多情卻被無情惱,杏花春雨江南杳,白馬秋風塞霜早,肩上擔總需有人挑,狗尾花比不得武陵桃,尋船兒歸路再找。

(代序言將近尾聲,也是正劇隆重推出之時,“花褪殘紅”、“多情卻被”、“杏花春雨”、“秋風霜塞”、“武陵桃”、“復尋舟處處志之”均為化古人作品中句。)

太原著名詩人評論《拾楓集代序》是對傳統散曲的繼承和創新

3、河東山右是散曲之鄉,希望能與全國廣大麴友良性互動、真誠合作,共創新時期輝煌

這首散曲套數在初次發到曲苑版時,叫好聲、稱讚聲不絕於耳,回帖除極個別人迷惑屬於何種曲牌組合外,對曲的語言風格、恢宏大氣都給以了承認。發表後一年多了,沒有人認為這首套曲“不是曲”,也沒有人對這首套曲提出過完全徹底否定之異議。哪後來發生的一切又是因為什麼呢?值得深思!

許多人過於強調曲牌、聲韻,其實,這正是走入“誤區”(借高先生常常說的一句口頭禪)。詩韻平水韻是在唐亡後幾百年後才出現的韻種,所以格律詩寫好與韻種無關。崔顥的《黃鶴樓》連李白都歎服,但按照今人的格律要求則大謬不然。《詞林正韻》是在南宋滅亡542年後才由清人根據宋人作品集輯而成;《中原音韻》出現在元代中後期,並不會影響元代中前期劇曲、散曲作家出現好的作品;今人恪守的詞譜、曲牌都是由後人歸納總結出來的,而且變體、形式不一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請雖然素昧平生,但又在五年時間裡非常熟悉、非常親熱的中華曲友們把“中華”二字反覆琢磨琢磨,發自赤心,拋棄成見,不必硬要把鮮花貶斥成毒草,反反覆覆把這一首套曲前前後後、認認真真看上三遍,相信是會有公道的結論的。

讓我們團結起來,善意爭論不會影響感情,只會共同為振興中華散曲而努力!

2011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