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吃不饱,饿急生智抓了只鸭,造就一道名菜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吃不饱,饿急生智抓了只鸭,造就一道名菜

无为熏鸭

无为板鸭也称为无为熏鸭,是安徽省无为县传统特色名食,始创于清朝年间。以巢湖麻鸭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约30种中药和调料,先熏后卤,制作而成。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目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关于无为熏鸭还有一些典故,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他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的时候,便捉起野鸭子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吃不饱,饿急生智抓了只鸭,造就一道名菜

另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无为鼓楼附近,有一个名叫张忍的孤儿,有一手做板鸭的手艺。他与邻居家闺女何泉青梅竹马,只是无钱送上聘礼求婚。这年又临中秋节,张忍鼓起勇气,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鸭,来到何家求婚。

何泉的母亲素闻张忍聪明勤奋,对这门亲事倒也不反对,但看到张忍带来的所谓聘礼,仅是一只板鸭,唯恐世人讥笑,便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将张忍连同带来的板鸭送出家门。

张忍回到家中,焖灶已将粥炖好,但他闷闷不乐,无心去吃,顺手将板鸭挂在焖灶上面的铁钩上,又往尚有余火的焖灶膛里添了几把木屑,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木屑缓慢地半燃半灭地燎着,冒着一股细烟,袅袅升起,直熏板鸭。莫约过了三四刻钟光景,一只光洁的板鸭,竟然变得色泽金黄,泛出芳香野味。

扑鼻的香味熏醒了张忍。他见此板鸭,惊喜交加,便将板鸭又作一次短暂卤焖,顿时板鸭更显得肉嫩色美。当张忍将这只板鸭再次送到何家时,全家为之喜不自禁。何母郑重地说:“张忍,这特殊的板鸭就是你的特殊聘礼,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张忍和何泉结婚后,悉心研制和经销板鸭,获得人们赞誉,并将板鸭改称熏鸭,还作为定情信物。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吃不饱,饿急生智抓了只鸭,造就一道名菜

无为人不必用口尝,看色泽闻香味,就能断定品质好坏,外地人在这方面永远搞不懂。尽管如此,外地人还是很难解其奥妙。至于无为人在外地做板鸭,名号一出,必定门庭若市。

说无为人会吃,是玩笑,却也极其到位。无为县城是千年古城,凹凸的石板路,幽深的古巷,随处可见,颇有古徽州韵味。在那样的街巷,板鸭摊星罗棋布,香味飘出老远,无时不诱惑着路人的食欲。板鸭吃法考究,宜冷不宜热,否则味道就差了九成。

卤水有时可缺,但醋、麻油、蒜瓣断不可缺。外地人常抱怨味道不对,殊不知吃法有误。无为人吃板鸭甚至有专门名词,叫"斩板鸭","斩"字用方言说,很变调,却极有味,仿佛带着板鸭香。而鸭肉与头、颈、爪、翅、内脏,一定分开吃,鸭肉以外都叫"肫爪",当地方言叫"君早"。

懂美食的更青睐"肫爪",三两客人上门,寻一处酒楼,斩一副肫爪,一瓶老酒,细嚼小酌,那感觉不亚于神仙。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板鸭好味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