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最后的命运如何?

听故人吟


嵇康的血色浪漫里,隐藏着一个惊人的桃色事件。

司马氏篡权夺位,天下人心不服,怎么办?借嵇康的头颅来震慑那些反对派,让天下名士为己所用,这就是司马氏的算盘。才情四射的嵇康,人格高尚,与世无争,却落得个杀头的下场,这就是身处乱世的悲哀。我们都知道,他临刑一曲《广陵散》,豪气惊倒无数人,但背后还有一场桃色事件,鲜为人知……

  

1

一个鹤立鸡群的帅才子

魏晋时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位名士,才华横溢,因不满当时司马氏虚伪的名教,追求个性的独立,聚集在当时的国都洛阳附近的一片竹林里,饮酒弹琴,吟诗作赋,率性而为,自由自在。他们这种率真超脱的人格,令后人尊敬和景仰,尊之为“竹林七贤”。

  现在,“竹林七贤”成为了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而嵇康,就是七贤之首,是这些名士的核心人物。

  嵇康是个绝代人物,永远无法复制和模仿。特别是临刑一曲《广陵散》,从容树起一座无人能及的人格高峰。他的死,血色完全被琴声掩盖,让人觉得鲜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声中悠扬。

  嵇康真是风度翩翩,“鹤立鸡群”的成语就是源于嵇康父子。《晋书》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见,嵇帅哥雄姿英发不是吹的,身高一米八多,天生美质,高拔清峻,谈吐风雅,遗世独立。

  有个段子,嵇康死后多年,他的儿子嵇绍在洛阳为官,有人初次见到嵇绍后,对嵇康的朋友王戎说:昨日街头碰到嵇绍,人潮人海中,卓然昂首,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说:君未见其父耳。可见,嵇康有多帅。

  魏晋时代,特别是贵族士大夫,最注重个人仪表和精神气度。嵇康不仅面容如清风潇潇,明爽俊朗,而且喜欢打铁,经常参加超强度的体育锻炼,肌肉一级棒,人前一站,女粉丝们能不尖叫吗?

   

   嵇康不仅师,而且才气逼人,无所不通,十项全能。

  嵇康是个思想家和文学大师,追求精神自由,主张返朴归真,体现了真正的道家精神,开魏晋玄学之先。四言诗写得潇洒飘逸,“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样经典的句子就是嵇诗的境界。写时评也是嵇康的强项,他曾在曹魏朝中任中散大夫之职,掌管议论,评说时事,见解深刻,文笔犀利,行文缜密,当时无人能敌。鲁迅杂文的风格,受嵇康影响最大。

  《晋书》上写,嵇康名字被司马昭画上红圈圈后,将于东市行刑,洛阳三千太学生为他集体请愿,请求刀下留才,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干部学院,这里培训的都是国家栋梁。能争取到他们做“粉丝”,还吸引他们冒着大危险来为自己请愿,可见嵇康的文化魅力是非同一般的。

  嵇康若活在当世,就是文化娱乐界的天王之首,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派。他通晓音律,这从他的《琴赋》中可以读出来。他说自己少好音声并乐此不倦,精于笛而妙于琴。确实,他在音乐领域的成就让时人难以望其项背,所以他的《广陵散》才如此精深。

  贪图声色之娱的隋炀帝,曾经设了个取士条件,就是要会弹奏“九弄”。“九弄”就是指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和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列入皇帝取士的题目,可见嵇康的作品是相当经典的。

  除了音乐,在绘画和书法艺术方面,嵇康也是人上人。他工于草书,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当时的草书妙品;他有很强的绘画水平,唐朝时还有他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的是,现在都已散佚,无从可观了。

  一般来说,文人最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不得意的文人,把自己整得愁容满面,甚至拉里拉沓,瘦儿巴几。嵇康不一样,他虽然不通达,但绝不是苟活,相反,他把自己养得光彩照人,风度非凡。因为他还是一个有名的养生专家,他提出的“清虚静态、少私寡欲”的导养之理,令时人耳目一新。

2

那些特殊嗜好缘于深度悲伤

嵇康和朋友们隐居在竹林里,没事干养成了不少特别的爱好,喝酒、嗜药、清谈、长啸,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当时名士不可或缺的风度,是标配。为什么会有这些习惯呢,缘于内心的深度悲伤。那段时代,你争我斗,政治黑暗,风云变幻,名士们连命都朝不保夕,遑论实现理想抱负,所以他们只能把才华寄托在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爱好上,以此刷出存在感。

  

  喝酒。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魏晋文士好酒之风登峰造极,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将这种饮酒风尚推向高潮。

  不谈政事,沉醉于酒,是智慧,也是无奈。

  演绎“穷途而哭”的阮籍,有名气又有才华,司马昭要拉笼他,想要阮籍把女儿嫁给司马炎。阮籍不愿,怎么办?就天天把自己灌醉,一连喝了六十天,司马昭的媒人来,看到的都是醉得不省人事的阮大人,婚事只好做罢。

  刘伶是个可爱的酒鬼。他平时车上别无他物,唯有一坛酒。仆人跟在后面走,肩上扛着个铁锨,何也?刘伶说:我走到哪里,喝到哪里,一旦醉死了,你就挖个坑把我埋了。

  与阮籍刘伶喝酒都不同,嵇康饮酒,没有放浪怪诞之举,不愠不火理智平和,醉后仍然温文尔雅,飘飘欲仙,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微醉的状态下,他心与道合,不知不觉中进入人生的大美境界。

  所以,嵇康喝酒,不需要麻醉和放浪,需要的是雅致和意味。“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这是嵇康《游仙诗》的最后四句,这种亦酒亦歌,高蹈如仙的境界,就是典型的嵇康之饮。喝酒都有这么好的风度,怪不得大家都舍不得让嵇康去死。

   

  嗜药。嵇康是个养生专家,他认为只要保持精神愉快,加上服药养身,完全可以延长寿命,活到几百岁。所以,嵇康爱吃“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种毒品,成份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礜石等,与今天的人吸白粉是一个性质。

   根据书上的记载,嵇康经常服“五石散”,却似乎中毒不深,估计是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将毒性最厉害的配方剔除了,保留了毒性不大的。因为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话说“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有可能他常吃饵术、黄精,而雄黄、礜石却没有吃,因此中毒不深,还能保持翩翩风度。

  仔细分析“五石散”的药效,除了有剧毒的雄黄和礜石外,其他本来都是好药,特别对治阳萎、肺寒咳喘等毛病,很有疗效,其实用得得当,就可以安神养心。但是,这跟鸦片是一个道理,极少用量,是一种可以说治百病的良药,但用多了,人依赖上了,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

  我们的书法大师王羲之也吃“五石散”,所以老来中毒不浅,坏了身体。这事,在他写给友人的信帖中,还能了解到。

  吃五石散,对人的神经有迷幻左右,可以达到飘飘欲仙的境界,让人欲罢不能。服散之人,吃饱后不能躺着,必须去散步,谓之“行散”。所以魏晋名士很多人饭后要百步走,要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要以为他们是驴友,很喜欢这种野外运动,他们也是没办法,如果不“行散”的话,也是要命的。因为名士们吃药,“行散”也就成了一种时尚,后来的不少士人,虽然不吃药,也要去“行散”一翻,这就装得有点过了头。

  据说,常吃“五石散”的人,皮肤会变得很娇嫩,有时像婴儿皮肤一般,连粗一点的衣服都可以使之擦伤,所以穿衣服要很宽大,穿鞋子要穿木屐,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那个时候,名士们轻裘缓带,宽袍大袖,吟风弄笛,看上去很飘逸,其实主人并不那么舒服。

  服散,也影响人的性情,所以在魏晋,很多人脾气很坏,高傲狂放,性暴如火,大抵就与吃药有关。嵇康那种“直性狭中,遇事便发”的激烈性格,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有着嗜药的影子。

  嗜药,一方面是为了求长生,另一方面也是借精神的迷幻来减轻生不逢时的苦闷程度,我们从嵇康这个习惯上也能看出他内心的矛盾。

   

  清谈。没有施展才华抱负的空间,魏晋士人们很失望,也很痛苦,在悲观地洞彻世事后,他们转向了自我,醉酒嗜药,放浪形骸。

  肉体可以借酒精来麻醉,可以借药来兴奋,可是精神的出路呢?老庄的无为思想为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出走的方向。因此,清谈也就成为了当时的第三大流行时尚。身穿宽袍,手执麈尾,言称老庄,侃侃而谈,成为名士的标志。

  为了活命,躲避山林,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又不搞生产,做什么呢,聊聊天,排遣寂寞吧。但时局很乱,派系复杂,聊天也不能对时局乱发议论,否则,就有性命之虞,那就聊点别的吧。当然,聊别的也不能停留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少要语关琴棋书画诗酒花,最受欢迎的是《庄子》、《老子》、《周易》等玄之又玄的东西,着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尽量避免政治上那些纷争和缠绕。这样才够水准,才够高雅。谈吐如珠玉,说话似烟云,这就是清谈了。

  魏晋时清谈之盛,后人很难想象。成语“微言达旦”,就是形容这时候的清谈经常通宵进行,参加者耽溺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些人甚至因此疲劳过度而亡。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兰亭雅集,其实就是当时一场典型的士人相聚清谈的活动。《兰亭序》这样的千年第一帖都是清谈的结果,可见,我们绝不能小看这个清谈。

  当时,要加入嵇康的“山阳论坛”,没有一样擅长的本领,是跨不进嵇康的铁匠铺的。所以,清谈的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参与者至少对深奥的老庄易“三玄”各专一门,否则,人家就会看扁你。现在看来,当时的清谈可说是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对士大夫素质的提升和理论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到了后来,很多人不太有水平,只知道模仿竹林七贤的放诞举止,却没有了他们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因此,就流于空谈的形式,慢慢地被人瞧不起了。

   

   

  长啸。魏晋,这个出格的年代,多少任性和率真,多少放纵和飘逸。除了饮酒、嗜药、清谈这三大时尚,还有一声长啸,穿透历史,清远宏亮,余音绕梁,成为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是一种我们难以解读的生命高度。

  怀才不遇,世不相容,心中郁结,无以宣泄,一声长啸,以畅其气也。知己相逢,有酒盈樽,千言万语,只能无语,一声长啸,以示其乐也。群山妩媚,明月相照,清风徐来,流水行舟,一声长啸,以显其快也。

所以悲也啸欣也啸,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生逢乱世,无可奈何,啸,成了名士们与世俗沟通的超然方式。嵇康也善啸,但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到底啸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只知道他的啸声尖锐悦耳,让人体验如流风回雪。“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心之忧矣,永啸长吟”,从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想像出这位帅哥吟啸徐行任达不拘的风采。

   古人啸的种类很多,有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吹口哨,有的相当于张嘴长呼。啸,虽然具有随意性,但也是合符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所以,古之善啸者其实都是音乐大师,对乐理是非常精通的。

  对于名士们来说,啸是一种潇洒的态度,又是一种旁若无人的气度,言多必失,既然如此,何不一声长啸!

3

得罪小人引来麻烦不断

嵇康早年活动,文献记载疏略得很,根据《晋书》和《世说新语》等史料记载,嵇康因为祖上与人结了仇,举家从会稽迁至谯郡,也就是从今天绍兴上虞迁到安徽宿县。

  嵇康出身寒门,祖辈中没有什么显要人物,但家里人都比较看重知识,耕读传家,算是书香门第。谯郡是曹魏发迹之地,嵇家也跟着曹操慢慢发起来。嵇康因为又帅又有才,获得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的青睐,于是离开谯郡,来到洛阳为官,站入曹魏队伍。

  曹氏与司马氏争权的日子里,本来就不喜欢官场的嵇康,索性辞了官,离开洛阳这片是非之地,来到洛阳附近的山阳,在一片竹林里,打铁为生。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嵇康遇到了一个小人,叫钟会。与这位老兄交手,嵇康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君子得罪君子,锣对锣,鼓对鼓,也许还有一条活路。君子得罪小人,暗箭难防,君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嵇康与钟会的之间,就是典型的君子与小人相斗之戏。

  钟会是个高干子弟,其父就是位高权重的书法大师钟繇。

  钟繇有两儿子,钟毓是哥哥,钟会是弟弟。有个故事,说兄弟小时偷酒喝,钟毓先行礼再喝酒,钟会呢,抱起酒坛就喝。兄弟的行为被老父撞见,钟繇问钟毓:为什么喝酒要行礼?钟毓答:饮酒要讲礼仪,当然要摆个“pose”啦。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是违反礼仪,还装什么装?看,这个钟会,从小就不按常理出牌。

  钟会二十做官,三十封侯,担任司隶校尉,后官至司徒,少年得志。这小子除了德行要打个问号外,其他水平都超一流。有个段子最能显示他的才华:司马师有一次要中书令虞松起草一篇公文,改了很多次司马师都不满意,虞秘书腿都跑断了,郁闷得一塌糊涂。钟会凑巧碰到,只帮其在原稿上动了五个字,虞秘书再拿到司马师处。领导果然满意,点头微笑。

  钟会的书法极佳,且有个绝招,模仿笔迹惟妙惟肖,不露痕迹。263年,钟会与邓艾分别被授为镇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出兵伐蜀。后来,邓艾以一千将士突穿无人之地七百里,兵临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钟会没能抢到头功,对此很妒忌。他先是串通监军卫瓘联名密报邓艾有谋反迹象,接着想法拦截邓艾和司马昭往来的书信,模仿他们的笔迹改动信件内容。他是这样改的:邓艾呈报的信,就用目空一切的语气,而司马昭的信呢,则用严厉责骂的语气,如此离间两人。果然凑效,邓艾被召回,钟会独统征西大军。

  钟会投靠司马氏集团后,在平定叛军毋丘俭、诸葛诞等事件中,屡出奇谋。他还画西蜀地图,力劝司马昭伐蜀,所以深受司马师和司马昭器重。钟会也因此飞扬跋扈。

  历史证明,飞扬跋扈的人往往不得好死。钟会后来在四川策划谋反,事情败露,被乱军射死。其实,即使不在谋反中死去,钟会也是活不长的,因为司马昭的夫人认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司马昭也早就做好了在四川结果他的准备,当钟会刚刚倒戈的时候,司马昭就立即亲率大军压过来了。所以,钟会入蜀,不管胜败,都是一条不归之路。这,也是他的悲哀。

   

  嵇康在山阳的宅子像个桃花源。周围是满满的竹园,庭中一棵古柳,枝繁叶茂,形成一个天然凉亭。嵇康围着柳树,新开一条沟,引清流而入,绕树一圈,颇有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之妙。估计当时,竹林七贤在这里聚会时,也经常搞这种戏水吟诗醉酒的活动,后来的兰亭雅集,已经不是什么原创了。

  嵇康在山阳一边打铁一边与朋友们指点江山,将清谈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主持的“竹林论坛”声名远播,天下清谈家莫不敬之。

  与嵇康年纪相若的钟会,抓了个当时很热门的题材,洋洋洒洒写成长篇论文,自以为独成一家,颇为得意。与谁分享呢,他想到了嵇康,于是飞马直奔嵇康家。跑到围墙外,又胆怯起来,想到嵇康在学问上是个喜欢为难别人的人,怕他当面提问,弄得难堪。所以隔着围墙,把书扔进了事,以为嵇康看了后,过几天会主动找他,来表扬一翻。谁知杳如黄鹤。钟会不好直问,但内心很不爽。

  过了一段日子,钟会仕途更得意了,有一天突然头脑发热想风雅一番,同时也顺便向嵇康展示一下自己的人气和权势,来镇一镇嵇康。于是,钟会带上一帮子文人政客,宝马雕车香满路,轰轰烈烈地开向山阳。

  原以为嵇康会受宠若惊,走出山门来迎接。谁知实际情况离钟会想象的相差很远。嵇康对大队人马视而不见,头也不抬,继续打他的铁。为炉火鼓风的向秀也不声不响。

  这样对峙了一个时辰,钟会东瞅瞅西瞅瞅,不发一言,嵇康更是打铁打得汗如雨下,嘴角偶尔露出鄙夷之色。钟会无趣,铁青着脸上车欲走。嵇康冷冷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恨恨地,掷下几个字:“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样的对话很像古人说禅语斗机锋。

  唉,嵇康,就是太忠于自己的心了,不愿让它受一点点的委屈,可是,如此乱世,不委屈何以成全啦。后人读到这里,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

  嵇康一点都不给面子,直接伤了钟会的自尊,小人就要开咬了。痛,在后面等着嵇康呢。

4

《与山巨源绝交书》惹得司马氏撕破脸皮

在与曹氏争权的斗争中,司马氏家族基本控制朝中大权后,司马懿明白,自己的统治离不开士人的支持,于是,采用威胁、诱惑等策略,想方设法笼络享有盛誉的名士,很多人都迫于压力,来为他服务,阮籍、山涛等人,都去朝中做了官。

  嵇康一直坚持不入仕,但名气太大了,司马氏想逼他就范。于是,他就逃走,一去就是三年。直到259年,他才回到洛阳,研究太学石碑上的经文。

  新的故事又发生了……

  竹林七贤中,山涛比较特殊,他跟司马昭是表兄弟。进入竹林,他是到此暂避动乱,以观形势。局势明朗了,山涛就主动走出竹林,来到洛阳司马氏府中求官。进入官场的山涛,谨慎勤勉,稳重可靠,深得司马家倚重,最后位居三公。

  公元261年,山涛由吏部郎迁为散骑常侍,完全成了司马昭的左膀右臂。吏部郎手握选官实权,是朝廷的要害角色,举足轻重,谁来接替自己的吏部郎职位呢?山涛想到了嵇康,于是举荐了他。

  对当时官场非常反感的嵇康这下恼了,也不管朋友不朋友,洋洋洒洒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绝交书中,嵇康对山涛说,你推荐我作官,不是真的抬举我,你是一个人感到害臊了,拉我去作伴,就像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了,拉祭司去帮忙。我是不会来惹腥膻的,我的性格散漫,脸都懒得洗,在山林放纵已久,简略失礼,朋辈虽宽容我,但官场是不会接受我的。你想相想,一只从小长在山野的小鹿,在深林丰草间跑惯了,现在让它住到宫殿里,饰之黄金,喂之珍肴,它会觉得幸福吗。

  嵇康在信中总结道,官场上他有七件事受不了:他喜欢睡懒觉,但朝廷上班不能迟到,这是其一;他喜欢在野外抱琴吟唱,猎鸟钓鱼,但做官了就身不由己,这是其二;办公要正襟危坐,裹上官服,可是他疏于洗澡老要抓痒,这是其三;他不喜欢写信应酬,而这是为官必须的,不写就犯了教伤了义,这是其四;他不喜欢吊丧之类的事,如果不参加就要遭致怨恨,违背本性去参加,他却做不到,这是其五;他不喜欢与俗人交往,但做官得同他们共事,这是其六;官事烦乱,纠缠不清,他最怕麻烦,这是其七。

接着,嵇康又说自己还有两件最容易在官场上惹祸;一是常常非难商汤、周武王,轻视周公和孔子,这会为礼教所不容。二是他有着一付刚肠,痛恨坏人坏事,心直口快,遇事就发。有这些隐患存在,嵇康觉得自己一旦做上了官,肯定没好日子过了。所以他责怪山涛不了解自己,要山涛不要逼他了。他说自己现在就希望在茅舍里教养子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满意足。如果硬逼入官场,自己肯定会疯掉。

  一封绝交书,成为了嵇康自由咨肆表达自己的宣言书,成为了他一个人畅快的迎风独舞。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嵇康与山涛之绝,非为绝情,实为绝仕。嵇康既然再不想出仕,就必标不屈之节,才能杜绝那些想要他去做官的人的嘴,名义上是绝山涛,其实是绝司马氏。

  嵇康和山涛,这对相知的兄弟,绝交书后,在形式上已形同陌路,但实质上他们的心还是在一起律动。

  山涛的可靠,嵇康心里最清楚,所以他在最后被杀头前,没有将自己的儿女交给亲哥哥嵇喜打理,却是托孤于愤书绝交的山涛。“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最后对儿子说了这句话,可见他对山涛的这份信赖是多么坚定。

我们再回头想想,为什么山涛偏偏要推荐嵇康去作官呢?其实他也是为了他的“名士集团”。山涛是名士出身,他对名士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后半生几十年的宦海浮沉里,一直是名士间的重望,成为了保护和提携名士们的首脑人物。山涛举荐嵇康,于公来说,嵇康本来就是风流人物,国之栋梁,倘他能出仕,实为国家之幸;于私来说,他们本来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嵇康在司马氏集团越来越强大的岁月里,远离司马氏集团,就是意味着对抗,这对于一个名噪一时的明星来说,是一件有生命之虞的危险事情,也许山涛这个大哥看到这个不利形势后,很想解救嵇康。

  嵇康写绝交书,不是为了绝山涛,而是为了绝当时司马氏的集权人物司马昭。那么,后来,司马昭诛嵇康,也非一定诛了这个人,而是要诛杀这种行动。所以,在嵇康“十大罪状”条条都可以夷三族的情况下,司马昭在奏本上批下:“诛嵇康,免夷族”。这个批奏不是很让人思量吗。

5

一场桃色事件引发小人陷害

嵇康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因朋友吕安而起的一场桃色风波。

   魏国镇北将军吕昭,生有二子,同父异母,长子吕巽,小子吕安。吕巽在朝中做官,与司马昭手下红人钟会是哥们,一个鼻孔出气。吕安呢,富有才气,却狂放不羁,与嵇康要好。

   兄弟二人都是嵇康的朋友,特别是吕安,跟嵇康好得有点离谱,常常千里走单骑,山东赶往河南相会。

   吕安妻子姓徐,是个可人儿,沉鱼落雁。因为徐娘子生得摄人心魄,男人一看就中蛊,吕巽早就觊觎了。

   吕安经常外出,数月不归。哥哥吕巽趁他不在时,就与徐娘子好上了,吕安很气愤,要去官府告哥哥乱伦,还想把老婆也赶出家门。嵇康了解这件事后,不同意他这样做,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于是他主动出面找吕巽,为兄弟二人调停此事。

   嵇康为这两兄弟调停时,吕巽当面还是给了嵇康的面子,答应不再把事情扩大化,与兄弟吕安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心向善的嵇康很有成就感,以为此事可以告一段落,安抚吕安一番,就又回到自己的铁匠铺,叮叮当当敲起来了。

   但事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是因为扣了绿帽子,吕安心里憋得慌,就又与吕巽闹起来;也许是吕巽实在坏,要把徐娘子占为己有,背后使阴招。反正,兄弟俩彻底反目了。

   吕安气不过,到哥哥的亲生母亲那儿讨公道,谁知,有其子必有其母,母亲只帮亲生儿子吕巽说话。吕安一激动,就打了母亲一巴掌。

   这下,让吕巽抓到了把柄,他一纸阴状通过钟会,偷偷摆到了司马昭的案前。状告什么呢?吕安大不孝,竟然打母亲的耳光。吕安因此进了大狱,被判流放。

   吕巽嘴上一套,背后一套,阴招使得蛮狠,这实在是伤了嵇康的心,也彻底激怒了嵇康。于是,嵇康大笔一挥,写下了平生第二封绝交信——《与吕长悌绝交书》。

   这封绝交书与给山涛兄弟的绝交书完全不同,彼书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虽为绝交,情义藏焉。而这书却短小无情,两百余字,情绪愤怒至极,那种味道,就如同我们生活中那种直性子,呛完两句话,甩门而去,从此永不复见。

   这封绝交书的内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吕巽啊,我真心实意跟你交朋友,特别是认识了你的弟弟后,相见恨晚,令我非常愉快。你弟弟去年跟我说,他对你的行为很气愤,想要到官府去告发你。我阻止了他,一想到你们是兄弟,二想到为了你们的门户光采,想让你们和谐过日子。你自己也答应过我,事情到此为止,绝不去害弟弟。我很相信你,宽慰你弟弟一番,让他消了气。我没想到你这么阴暗,竟然随便就背弃诺言,偷偷罗织罪名,将弟弟送进了监狱。你弟弟忍辱负重,没有跟你过不去,完全是因为听了我的话,现在反而他被关进去,这是我害了他啊。对你这种言而无信的人,我实在无话可说,觉得再也没法跟你相交了,丑话我也不想说了,一刀两断吧,我实在太气愤了。

吕巽字长悌,吕昭老先生取这个名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团结互助,吕巽的表现,真是让老先生失望。嵇康的绝交信,让吕巽更没面子,更多的报复要来了。

   

   史书记载,有个情节,说吕安流放后,给嵇康写了一封信,这信里,吕安讲到自己的愿望时写道:“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泰山令东覆。平涤九州,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这些壮志凌云的句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吕安是要卧薪尝胆,蓄势谋反,扫荡司马氏政权。所以,在这封信落到司马昭手里的时候,这位老兄,非常不高兴,把流放中的吕安追了回来,重新打入死牢,嵇康也受到牵扯。

   结果可想而知,嵇康虽然在清谈中练就了一口好辩才,但是,在权利和阴谋面前,辩才是如此脆弱。钟会举着信,在司马昭耳边轻轻地说:“当年,毋丘俭在广陵造反的时候,嵇康也想起事,但山涛阻止了他,直到现在,他还叛心不死,他喜欢演奏《广陵散》,充满杀气,听说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创作。大将军,这个人啊,是条卧龙,不能让他腾空,您不要担心天下其他人,只要防着这个人就可以了。”钟会这句话一说完,司马昭会意地笑了笑,作出了手往下劈的动作。

   有人说,吕安写给嵇康的信可能是钟会和吕巽伪造的,目的是致嵇康和吕安两人于死地,这种可能性也完全存在。不过,到底如何,历史是无从考证了。

   嵇康,最悲壮的时候就要来了。

6

乱世绝响缭绕在洛阳的天空

司马昭的屠刀要落下时,山涛还想作最后的努力。他跑到狱中,跟嵇康长谈,想说服这位老友向司马昭屈服,以保全生命。嵇康说:“我如果是因为有罪而杀,还可以争取饶命的机会,如果是因为没有罪而被杀,那就必死无疑。”嵇康把年幼的儿女委托给了山涛。

   嵇康又对哥哥嵇喜说:“我也并不是受了什么冤枉而死,这是我命中注定,我如果不死,朝廷就不得安宁,我死了,朝廷就高枕无忧了。”

   司马昭之心,嵇康其实早已看透。司马昭只是借用他的头颅来弹压名士们那些不臣服的桀骜,以安定天下。

   

   262年的秋天,枫叶染红了洛阳。

   在东市口,当时的司隶校尉钟会,布置了一个独特的舞台,嵇康要在这舞台,倾尽生命,做最后的琴艺表演。

   嵇康走来了,一袭绿袍,散发飘扬,脚踏木屐,步履从容,仙风道骨。这样的气质,应该让那些跟在他后面气势汹汹的刽子手,相形见绌了吧。

   这是洛阳的一件大事,万人空巷。

   台上,嵇康高大的身躯屹然挺立,台下,是黑压压的看客。三千太学生喊着刀下留人的口号,齐刷刷跪下,请求留下嵇康,做他们的老师。这些年轻的粉丝,尊敬嵇康之心可以理解,但他们这种刑场请愿的方式,实在是救不了嵇康的。相反,这更增加了司马昭杀人的决心。试想想,司马昭是要借嵇康之死来警告天下不合作的名士的,是要借嵇康之死来推动政令畅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会留下一个号召力实足、水平高高的对手来威胁自己吗?

   台下的喧哗,嵇康视而不见,他目视着天际,静静地立着,让自己的心慢慢地飞升。静立良久,嵇康缓缓转过身来,看了看太阳,离午时三刻就刑还有一段时间。他问身边泪流不止的哥哥:琴带来了吗?他哥哥将琴送上断头台,嵇康取过琴,调好了音,神色从容,箕坐而弹。

   美妙绝伦的《广陵散》从嵇康指间流出,时而高亢激烈,时而低沉婉转,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田。这首铮铮作响的神秘曲调,历来就被嵇康视为圣物,是不随便演奏的,这一天,他倾尽自己的生命,尽情挥洒,把一个名士最后的风流,全部注入这悲怆的音乐之中,成了千年绝响。

   曲罢,嵇康长叹一声:我死不足惜,《广陵散》从此绝矣!遂离席起身,引颈赴死,年仅39岁。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圣洁,嵇康舍弃了生命,淡定从容。同他结伴而去的,还有朋友吕安。

   嵇康的才能是让人佩服的,但更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人格,而最让人佩服的,则是他临刑前的伟岸和从容。临刑酒一杯,琴一曲,衣袂飘飘,哪像是受死,简直是演出。所以读嵇康之死,血色完全被琴声掩盖,让人觉得鲜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声中悠扬。死,充满了浪漫色彩。

   关于嵇康何以独怀《广陵散》,补充一下。《晋书》上这样编:嵇康曾经到洛阳城西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没事干,就引琴而弹。半夜,有客人闻琴声而来,自称为古人,不知其年岁,也不知其姓名。他同嵇康畅谈音律,并教给嵇康一个曲子,就是声调绝伦的《广陵散》。传完绝技,来客没说多话,只要求嵇康发誓,此曲绝不再传别人,然后就杳然而去,消失在夜幕中。

   根据嵇康的音乐造诣,这个曲子应该就是嵇康自己创作的,或者是在古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假托古人所授,意为增加曲子的文化内涵。

7

人格才情让历史千年追忆

《晋书》上面说,杀了嵇康后,司马昭也产生了悔意,这个估计是史书为了粉饰太平,刀笔吏们特意加上去的。嵇康死后,以他为首的士林集团土崩瓦解,纷纷归顺司马氏,有意见的也只敢保留在心里,真的像明末王夫之描述的情形:“嵇康死而清议绝。”司马昭对此非常满意,他肯定是很感谢嵇康的头颅的,正偷着乐呢,哪有心情来后悔。

   但历史对嵇康怀念,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断过。

   嵇康被杀多年后,王戎做了尚书令。有一天,他驾车从竹林旁的黄公酒垆经过,这里是他过去与嵇康阮籍经常醉酒欢娱的地方。睹物思人,王戎对坐在车上的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

   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是啊,邈若山河,往事如烟,一声叹息,泪已潸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酒垆就在眼前,江山无改,而那些曾经的欢笑,已是隔山隔水,远不可及。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对此情此景,谁能不伤悲?

   

   嵇康死后,向秀也迫于压力,要到朝中任职了。在去洛阳的路上,向秀特意绕道去山阳,怀念和嵇康打铁隐居的日子,深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思旧赋》。这篇短短的文字,欲言又止,忧伤淡淡,千言万语凝成数声叹息。

   当嵇康永逝,竹林散去,一切欢乐突然失去了承载,向秀也突然失去了方向,他将光茫四射的心埋葬在竹林,264年,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了洛阳。

   

   历史上,很多才女都曾为嵇康动心,东晋的谢道韫,仰慕得不得了,羡慕嵇康竹林中潇洒的人生,专门为他写诗。因此,时人称她有林下风气。东晋有名的太守袁宏,他妻子李氏也很不简单,充满才情,曾撰写文章《吊嵇中散》,她分析说,嵇康之死,是因为世之无道,其识见真不简单。嵇康不恋女色,却偏偏让心气高洁的才女们倾倒,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再后来历史中,嵇康的影响无处不在。鲁迅更是一声呐喊,跨越唐宋的天空,直承魏晋风骨,又树起了一面倔强而鲜明的旗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刚毅正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还有作品中那投枪匕首般的让人害怕的锋利气质,简直就是嵇康的翻版。

   嵇康高傲、刚毅、反叛、正直不阿与不肯随俗,从这位绍兴先哲的身上,鲁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显得特别钟爱和推崇,历时20余载,精心修订嵇康集。鲁迅还写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目很拗口,文章却十分精彩。

   

   嵇康死了,同他的广陵散一同飘去。后来的人们,传颂他的诗文,仰望他的背影,却再响不起他那种飘逸而又铮铮作响的琴声。


古古阁100


《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晋书·嵇康传》: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这是传世文献中,关于“竹林七贤”的两条记载。

长期以来,“竹林七贤”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怀疑“竹林七贤”为后世虚构者的主要依据,一是上述七人,年龄相当者固然有,但也有相差较大者;二是上述七人,政见相同者固然有之,但政见分歧较大者也存在;三是今河南焦作修武一带,并无竹林,“竹林之游”何从谈起?一直到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西善桥一座东晋到南朝刘宋时期的墓葬中,以及随后又陆续在三座南齐帝陵内,皆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体裁的墓室砖画后,怀疑与争议,始暂告平息。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仔细说说,这竹林七贤的故事。

一、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容貌出众,志气豪迈,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庄子》,嗜酒,善弹琴。

曹魏后期,阮籍听说步兵营中的厨子善酿,有贮酒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故后世称其为“阮步兵”。阮籍的一些在“正人君子”们看来都是“伤风败俗”的行为,即陆续发生于此时,以至“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一次,司法官向朝廷上奏一桩子杀其母案。阮籍闻听,脱口而出道:“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闻者皆惊怪。司马昭也好奇地问道:“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阮籍解释道:“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也。杀母,禽兽不若。”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棋。对弈者请求停止,以便他回家操办后事。阮籍坚持与对弈者下完棋,赌出胜负。棋局结束后,阮籍饮酒二斗,大声号哭,吐血数升。母将葬时,阮籍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几乎死去。

籍能为青白眼,以白眼对礼俗之士,以青眼对知己。阮籍母死,嵇喜来吊唁,籍作白眼,喜不怿。喜弟康赍酒挟琴来,籍大悦,见青眼。

阮籍的嫂子曾回娘家,阮籍与她话别。有人讽刺他,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酒店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去饮酒,醉,卧其侧,不自嫌,其夫亦不疑。

二、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zhì,今安徽宿州西南)人。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博览群书,通闻博识,长大后,喜好《老》《庄》,经常谈论养性服食事,著《养生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喜欢弹琴咏诗。后娶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拜中散大夫。故后世称其“嵇中散”。

嵇康与山涛本为莫逆之交。山涛推荐嵇康为官。嵇康写信给他,即《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其绝交。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

司马昭擅政,忌惮嵇康威望,或曰嵇康参与铲除司马氏的密谋。加之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进谗言,将嵇康比拟卧龙,欲助毌丘俭叛乱,力劝司马昭寻由铲除嵇康。司马昭遂以毁谤名教为由,杀害嵇康。

嵇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金庸曾于《笑傲江湖》中引此典故:“曲洋一声长叹,说道:‘昔日嵇康临刑,抚琴一曲,叹息《广陵散》从此绝响。嘿嘿,《广陵散》纵情精妙,又怎及得上咱们这一曲《笑傲江湖》?’”

或许出乎嵇康意料的是,他因遭司马昭猜忌被杀。他的儿子嵇绍,却在荡阴之战中,独身卫护司马昭之孙晋惠帝司马衷,被乱箭射杀!素有白痴之名的晋惠帝脱险后,没忘记嘱咐手下:毋洗此血衣,这上面是嵇侍中的鲜血!

三、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zhì)人,雅好《老》《庄》之学。注《庄子》,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之誉。可惜《注》未完成,向秀就去世了。西晋名士郭象承其余绪,完成《庄子注》,成为《庄子注》传世佳本。

郭象与《庄子注》

他与嵇康、吕安交游,关系非常深厚。“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嵇康、吕安被杀后,向秀畏惧,踏上仕途。

向秀虽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他撰写的《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等,皆为传诵后世的名篇佳作。

四、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人。性好《庄》、《老》,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山涛因与司马懿妻张氏(宣穆张皇后)为中表亲,故仕途通达,历任郡主簿、赵国相、冀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司徒之职。

他虽因荐举嵇康,遭嵇康啪啪“打脸”,“刻薄”的嵇康还撰写一篇洋洋洒洒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绝交!这条爆文迅即在“朋友圈”广为流传,阅读量瞬间突破10w+!说山涛大度、不尴尬,那都是骗鬼的话。不过,厚道的山涛深知老友的秉性,并没有恼羞成怒,反唇相讥。

嵇康对这位老友的厚道也信心满满,以至临刑前,没有将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兄长嵇喜,或其他朋友,而是托付给山涛。他告诉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涛确实没有辜负朋友的重托,将嵇绍抚养成人,终成名留青史的一代忠臣。

五、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他形貌丑陋,身长六尺,肆意放荡,嗜酒如命,被称为“醉侯”。他虽不妄交游,但与阮籍、嵇康一见如故。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从,谓曰:“死便埋我。”

一次,刘伶犯了酒瘾,求酒于妻。妻子将酒器砸毁,酒都倒掉,涕泣谏曰:“你喝酒太多了,非养生之道,必须戒酒。”刘伶说:“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你准备好祭祀鬼神的酒肉吧。”妻子信以为真,便依他准备好酒肉。刘伶跪下,向鬼神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祷毕,又引酒御肉,大快朵颐,尽兴沉醉而罢。刘伶著有《酒德颂》,被后世视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六、阮咸

阮咸(约222年—278年),字仲容,阮籍侄。叔侄二人被后世称为“大小阮”。他通晓音律,有“妙达八音”、“神解”之誉。他善弹琵琶。后世将始于唐代的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的一种弹拨乐器,以“阮咸”命名,简称“阮”。

阮咸琵琶

阮咸放达不拘,经常随心所欲地做一些违背礼仪的事情:

阮咸母亲去世后,即便在居丧期间,也纵情越礼。他与姑姑的婢女私通。姑姑回夫家时,最初答应将此婢女留给阮咸;可是启程时,却将此婢女带走了。当时,阮咸正在待客,得知此事后,遽借客马追婢。既及,与婢并骑而还。

诸阮聚饮,不复用杯觞,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亦来饮其酒,阮咸也不嫌弃,索性趴在盆上,与猪共饮。

七、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虽最小,但才智自小即非常人可比。许多朋友可能听说“王戎摘李”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位了。

年轻时的王戎,颇有清誉。15岁的王戎,竟然与父亲王浑的朋友,比自己年长20岁,且素有“青白眼”恶名的阮籍成为莫逆之交。气人的是,每次阮籍去拜访王浑,一会就离开了。去拜访王戎时,交谈很久后才离开。更气人的是:阮籍竟然对王浑说:“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王戎性至孝。母亲去世后,居丧期间,王戎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晋武帝对其有“死孝”之誉。

王戎虽无殊能,但尚算称职。西晋末年,政局诡谲动荡,王戎随时势而沉浮,可谓尸位素餐,非挽狂澜于既倒的栋梁之臣。

文史君说

上述“竹林七贤”,除山涛、王戎位居三公高位外,其他诸人,仕途皆不如人意。他们的年龄、地位、政见,也多有分歧。嵇康更是将与山涛绝交的事,闹得普天之下无人不知,千年之后,犹有传诵。搁今天,很多人是妥妥地“三观不合”!但他们却成为莫逆之交,这种可推心置腹,甚至可托孤的交友之道,较之今天的“插刀教”、“猪队友”,可谓天壤之别!值得后世深思和借鉴。

“竹林七贤”大多有济世的鸿鹄之志。如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他们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非其本性。恰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他们才是真心信仰礼教的人!他们所蔑视的“礼教”,恰恰是肆无忌惮地践踏礼教的“礼教卫道士”们,如篡位弑君的司马氏之流所极力维护的虚假“礼教”。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竹林七贤,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七个出世的“奇葩”,他们的精神放在现在被称作是“魏晋风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分别是“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虽说这七位很潇洒,独立于世人而活,但他们的命运没有太好。



嵇康,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阮籍因司马氏的强求,被迫入朝做官,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他得以善终。山涛便是个追求名利的人,他最后就主动投奔了司马氏,当上了高官。向秀因为嵇康的死,惧怕自己遭受同样的下场,也被迫为司马氏效力。王戎也是投靠司马朝廷,不过因为他在品性有不端的地方,受到世人的讥讽。阮咸是阮籍之侄, 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至于他的结局史籍没有多少记载。刘怜是个酒仙,擅长喝酒与品酒,他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在酒中寻找自己的世界,他就喜欢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的话看似放荡不羁,但那是对社会无形的反抗。他的结局也不太为世人了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


古时讲究"以酒会友“,而竹林七贤可谓是“酒肉朋友”的典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 因写意风流、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节被现代人追捧。但在战乱的魏晋年间,七人的结局大不相同,又以嵇康之死最令人唏嘘。

“悲剧之始”——嵇康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七贤中最为短命的人。他善鼓琴,以弹《广陵散》闻名。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是曹魏宗室的驸马。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但他不愿意做官,屡次拒绝征召,甚至因山涛举荐他为官而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后因卷入友人吕安、吕巽两弟兄官司,被投进监狱,钟会趁机构陷“不孝”,嵇康亲自写下的《与吕长悌绝交书》成为催命符,为司马昭所杀。

在行刑当日,有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任命他为太学老师,司马昭没有同意。而嵇康在行刑前,弹了一曲《广陵散》,曲毕,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于公元262年斩首,年仅40。


“穷途痛哭”——阮籍

阮籍与嵇康齐名。两人因“青眼以待”(阮籍的母亲死后,多人来吊唁,阮籍对前来吊唁的人一律翻白眼,直到小他13岁的嵇康带来一琴一酒时,这才露出青眼)结缘。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82首最为著名。阮籍娶曹魏公主为妻,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他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最高位至“关内侯”。

值得一提的是——阮籍三哭:一哭为母去逝,二哭为兵家女,三哭为穷途末路。

纵使司马昭对阮籍多有偏爱,却抵不过阮籍的抑郁苦闷之心。

在他写完《劝进表》后的一两月里,因心情抑郁,于公元263年冬死于家中,享年54岁。


“方得善终”——山涛

山涛,竹林七贤里的老大哥。他磊落大度,生活节俭,赤诚坦荡,雅正清明。虽与司马懿妻张氏(宣穆张皇后)为中表亲,但他40岁才任郡主簿。之后,历任赵国相、冀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司徒之职。

政事上,唯贤举用。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山涛为吏部尚书,他在职十余年,甄拔隐屈,搜访贤才30余人。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为人处事上,广受赞誉。一有“嵇绍不孤”。尽管嵇康任性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他“绝交”,但嵇康行刑前,仍旧拜托山涛照料他的儿女,并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入仕。二有曾三次举荐阮咸为吏部郎。三有 王戎赞山涛为”璞玉浑金“。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三公,请辞,以老病归家。于公元283年,安详去世,谥号“康”,享年79岁。


”隐居不仕“——向秀

向秀曾注《庄子》,有“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的评价。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与嵇康有共同打铁的经历。因此,在写下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后,于公元264年,前往洛阳隐居。

《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约公元272年卒,享年45岁。


“荷锄就埋”——刘伶

刘伶身材矮小,样貌丑陋,嗜酒不羁,在世时,就有“死便埋我”之语,有“醉侯”之称。

现存作品仅《酒德颂》和《北芒客舍》两篇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于公元300年,醉酒而卒,享年约79。


”阮咸陪葬“——阮咸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人名命为乐器名殊荣的人。生卒年不详,一说阮咸年过近百。作有《三峡流泉》一曲。死后与最爱的乐器“阮”共葬。

“宦海沉浮”——王戎

王戎是七贤中最小的一个, 也是七贤中最世俗的一位。每当七人聚会,王戎出现时,阮籍调侃:“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王戎是琅邪王氏人。世袭其父的爵位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 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私建宅院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惠帝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郏县,于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72岁,谥号“元”。


竹林七贤中仅山涛、王戎二人官至司徒,位列三公。也因仕途光明,他两人遭人诟病,称为”叛徒“。事实上,在乱世沉浮中,性格鲜明的竹林七贤能结为知己,不管最后的命运如何,都“当浮一大白!”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银翘)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青梅煮史


明天再问全真七子最后的命运如何?

后天又问江南七怪最后的命运如何?

我就想知道,这些提问跟我们的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吗?小编真想知道答案,去查史书或是问度娘不就行了。

我觉得啊,“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是老百姓的舞台,是关注当下的一个平台,里面的内容应该多接地气、多与平常生活相关联,而不是天天都整一些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之类曲高和寡的东西。


牛哥谈人生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先有七贤,再有竹林的称呼;“竹林”也并非意味着他们就是生活在竹林里面,而是一种“比喻和象征”用竹来隐晦地传达他们对时政的不满和自己的理想抱负。

竹林七贤就像是汉末魏初的建安七子的翻版:

文学方面成就:

  • 阮籍:《琴赋》《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
  • 刘伶:《酒德颂》
  • 向秀:《思旧赋》
  • 阮籍:《大人先生传》,《咏怀诗》存八十二首

竹林七贤留下文学方面的作品可能不如建安七子,可是他们的音乐方面造诣要更高一些。

七人皆擅长音乐,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如今的乐器“阮”就是以阮咸命名;阮籍会弹琴而且擅长长箫;嵇康临终弹奏广陵散,世上再无广陵散。

就和当时建安七子一样,他们中有人倾向于曹魏,有人倾向于刘汉;风水轮流转,到了他们这一辈,则有人对依附于司马氏,有人仍坚持扶持老曹家。他们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嵇康一直对司马政权不待见,后遭到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向秀被迫出仕,刘伶坚持拒绝。阮咸和阮籍叔侄虽出仕,但两人一直在政治上不作为来规避祸端;山涛等司马得势之后,主动归附,王戎则一直投靠在司马门下,竹林七贤最后各奔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