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發商老總給我的三大買房啓示!買不買房都要看!

這幾天和老同學吃了頓飯,一個千億房企的華東區營銷副總。

大徐和筆者是同學,從小一起長大,多年來一直保持聯繫。他很厲害,大學畢業後,從二手房中介做起,抓住了偶然的一次機會,背井離鄉去了杭州,進入了這家當時已小有名氣的房企。先是在售樓處當銷售員,然後是樓盤營銷負責人,再到城市負責人,十幾年來兢兢業業,一步一步坐到了今天的位置,年薪幾百萬,也算是地產界年輕有為的成功人士。筆者也在地產圈行走,所以我們會不定期聊上幾句,開發商作為樓市裡的大玩家,他們的想法,不管自己認不認可,多聽聽總是不錯的。

一个开发商老总给我的三大买房启示!买不买房都要看!

壓力

我的買房打法裡,並不是特別青睞一手房。除非有團購或者搖號這樣的套利機會,我一般不鼓勵粉絲買一手房。開發商的整體營銷,讓個人議價變得不可能,所以也不會有超額利潤。

大規模一手建倉,一般發生在二手市場並不發達的二線城市,比如重慶、長沙等。畢竟過江龍戰鬥力打七折,我們需要標準化的產品排除風險。我在上海,已經有一些年份沒有買一手房了。但是我還是會關注開發商的動態,大型房企和易居、克爾瑞、同策這些智庫的報告不難獲得,大多是官樣文章,看多、謹慎看多,缺少獨立客觀,不如找圈內熟人聊天靠譜。

沒想到這次的見面頗為不順。說好了四點半碰頭的,結果這傢伙讓我硬生生等到了六點半。如果不是看在多年的交情份上,我早就拂袖而去。見面後,大徐神色匆忙,拎了一盒楊梅。“來,這是寧波公司的特產。太抱歉了。現在每天上班就和打仗似的。一開會就開到晚上。”搞營銷還是那麼會來事哈。

想起上次見面大概是2年前,現在的大徐兩鬢多了幾根白頭髮,厚厚的鏡片後面是迷離的雙眼,接近30度的天氣,還穿著一身休閒西服,看上去的職業範,卻讓我感到有些拘謹和壓抑。和以往不同,現在的他更顯得老成,回答問題一句一頓,話術裡散發出文山會海後的疲倦。

本來約好了是喝咖啡的,現在只能直接吃晚飯了。一路上大徐主動聊起來,最近幾年的大牛市,開發商真的沒少賺錢,但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

公司在華東區一共有四、五十個項目,前幾年拿地,現在上市的都賺錢了,可是政府限價大大壓縮了他們的利潤。項目好賣,公司的土地儲備開始緊缺,而土地成本越拍越高。作為營銷總監,是需要在拍地前給到拿地團隊,這塊地的未來預測售價的。預測價格給低了,拿地團隊壓低拍地報價,根本拍不到土地,以後就沒項目可以賣,這叫等死。預測價格高了,就是挖坑給自己跳,這叫送死。權衡再三,只能儘量找土地便宜、坑比較淺的地方跳,公司這幾年在上海都沒拿地。總部在上海的開發商,華東區的營銷總監,重心竟然不是上海,而是杭州、嘉興和寧波,頗有幾分黑色幽默。

買房人拼的是膽識,開發商玩的是壓力,地產圈從來沒有躺著就能賺到錢的。

一个开发商老总给我的三大买房启示!买不买房都要看!

商業模式

大概是因為任大炮前幾年太火的原因,很多人都喜歡聽開發商講對樓市後市的看法,但其實開發商出身的專家,本質上屬於地產人,和房產還是離得比較遠的。

上海陸家嘴的世茂濱江二手房,看江樓王位置現在大概是每平米十三萬,開盤價到現在,二手房大概漲了二、三倍。但世貿老闆許榮茂在七、八年前賣光這個樓盤之後,世茂濱江漲幅就和他沒關係了,他也不會研究世茂濱江漲不漲。他關心只是他剛拿下的地塊,2年後會不會漲,好不好賣房而已。開發商關注的是把土地變成房產的一級市場。這和專注房產的買房人所在的二級市場還是不一樣的。

和大徐交流之後,讓我越發相信這一點。這幾年,開發商越來越像依靠金融輸血的製造業,依靠快週轉的打法,通過批發原材料(土地),打磨成產品(房子),零售賣出。

官媒時常敲打說,房地產不是實體經濟,可是開發商做的事情,就是徹徹底底的批發加工屌絲製造業。土地原材料越來越貴,終端產品房子越來越難賣,每個環節都要加快生產,摳出幾分利潤。只不過開發商更會玩金融而已,每個環節都有抵押物,可以依靠融資做大規模,硬生生地把低毛利做大。

像大徐他們這樣的全國TOP20的開發商,淨資產回報率也只有12%,單個項目的內部回報率(IRR)大概是20%,領導還要考核現金回款率。也就是說即便在如此的牛市下,開發商的年化收益率也只有十多個點。這和買房人動則翻倍的收益率差的也太多了吧。

開發商的商業模式是批發加工零售的快速銷售模式,而買房人的打法是長線持有的模式。開發商每一個項目,從拿地到售罄,一般不會超過3年,很難吃到一個完整的牛市週期,銷售時候也只能在樓板價和建安成本上加個一、二成作為利潤。而買房人,買入就不再售出,拿5到10年,至少2、3個牛市週期,獲利一倍是正常的。買房人賺的是負債套利的錢,是土地增值的錢。開發商賺的生產規模效應、產品研發創新的錢。

雖然開發商的利潤率和回報率都遠低於買房人,但開發商老闆還是能輕鬆秒殺任何買房人。因為土地市場是不限購的,可以輕鬆做大規模。而且開發商有土地融資、開發貸款和建築商的墊資,整個項目的槓桿極大,早就突破買房人3:7的按揭貸款和GPGD的限制,所以開發商的低毛利也能做出絕對的高利潤。最關鍵的是,樓盤開發是房地產行業裡唯一名正言順,商業正義,賺大錢的方法。

假如孫宏斌用公司名義2013年在上海黃浦江畔用單價6萬的價格買下1000套房子,屯到2017年用單價12萬出售,大賣售罄,迎接他的不是幾十億利潤,而是炒房投機倒把罪的審判。但是,如果是融創2013年黃浦江畔低價拿地,精細打磨拖到2017年上市,賣每平米12萬,大賺特賺,政治正確。這就是融創濱江壹號院的玩法。

開發商研究的是樓市,買房人琢磨的是房產,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一个开发商老总给我的三大买房启示!买不买房都要看!

資源

上次吃飯,我們邊吃邊聊,大徐和我吐起槽來。他現在住在前兩年買的虹口20年房齡老破大里(再次暴露開發商專家對房產選籌認知),不夠舒適。他一直想買上海大寧xx府,這次一手認籌又沒被抽中。不光是他,就連他的領導,託了很多關係,依舊是買不到。

因為之前西安搖號暴露出的官員關係戶事件,讓我一直以為開發商搖號都是有玄機的。但大徐告訴我,至少華東區的搖號都還是很正規的。大家都不敢作假,因為公證處都已經介入,再亂搞就是刑事責任。能搞得定搖號的至少是營銷總, 收入都不差,犯不著為了這點利益瞎搞。

但是搖號的城市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限價的城市是不搖號的。這就給了開發商很多操作空間。比如華東某三線城市,當地政府限價,開發商就讓買房人必須多花30萬買車位,才能買到房子。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限價給買房人的獲利要麼被搖號的不確定性稀釋掉,要麼就是在一層層的搭售中把利潤還給開發商。

開發商內部的小夥伴們不僅可以享受不買車位,直接買房的好處,而且還可以半年後付首付,輕鬆實現拖延流戰術,相當於多給了3%的折扣。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在不搖號城市,搞定開發商的話,的確會有豐厚收益的。

一个开发商老总给我的三大买房启示!买不买房都要看!

一些想法

吃完飯,大徐就匆匆忙忙地打車走了,我回家的時候,一路都在想,這些來自開發商的認知又能給我的買房體系裡帶來什麼增益呢。

一、買房只聽開發商是不靠譜的

就像碼農不懂互聯網,銀行不懂信貸,開發商是不太懂買房的。開發商每個項目在拿地後二、三年後變現,只追求不多的利潤,依靠多個項目、高併發賺錢。更關鍵的是開發商大多是上市公司,有業績穩定需要,所以不管是牛市、靜淡市,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開發商都要不停的拿地。

因為只有拿地才能做出產品變現。有這樣的滾動開發要求,開發商在時機的掌握上不可能像買房人這麼從容。對開發商來說,即便是有個別項目砸在手上了,也不影響全局。

這點和買房人有本質不同。為了房產長持,我們用盡心思探索研究選籌、信貸、裝修、出租,每一個環節優化提升最終利潤率,這些開發商都是不關心的。大部分買房人一生最多買五、六套房產,每一套收益率不僅影響了一生總收益,還影響了後市的信心和家族的支持。一旦買錯一套,很有可能一步錯,步步錯。

所以,買房人要有自己的計劃,不要被開發商帶錯節奏。落地到實操上就是,不要因為開發商拍了地王就去追漲,不要因為開發商降價就去殺跌,不要因為品牌項目開盤就盲目買入。早年的順馳,當年的綠城,最近的華夏幸福都有過對樓市的錯判。記住,不要讓銷售專家,來指導投資。

二、開發商的資源

開發商對城市規劃的理解,和對板塊發展的預見是優於買房人的。開發商在拿地的時候,會有大量投研團隊,幫助分析地區和板塊的發展。而且他們也能得到一些只有內部人士才可能知道的遠期規劃信息。這也就是為什麼開發商敢拿新區的土地。

開發商對產品創新的理解,也是優於買房人的,120平米的4房,90平米的三房且戶型方正,正在慢慢變成主流。另外開發商在限價不搖號的城市有很多資源和變通手段,就看你的關係夠不夠硬了。

對城市板塊和住宅產品的研究,倒是可以看看開發商的佈局。宏觀大勢部分就不用看了。

三、開發商和買房人都很缺錢

不管是地產還是房產,都是資金驅動的行業,買房人靠貸款,開發商靠融資。資金和信貸是決定樓市週期的根本原因。牛市高峰期,開始壓制信貸,買房人收縮購買力,開發商難賣房,牛市就逐漸冷卻下來。

伴隨著開發商資金緊張,拿地變少,住房供給減少,慢慢地樓市築底,又開始價格蓄力,準備新一輪信貸擴張時的起步。現在正處於一樓牛市的尾聲,無論是買房人的信貸,還是開發商的融資,都遇到了很大的限制,接下來的一、二年,是比拼資金實力的時候。

隨著二、三線城市樓市的迴歸冷靜,有錢的開發商和買房人一樣,會有更多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