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啓臻:鄉村振興與鄉村價值的發現和提升

文 / 朱啟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鄉村在其成長過程中,始終沿著兩個維度發展,一個維度是適應鄉村生產,另一個維度是方便鄉村生活。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鄉村的諸如生產價值、生活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維繫著鄉村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不是要另起爐灶建設一個新村,而是要在尊重鄉村固有價值基礎上使傳統的鄉村價值得到提升。鄉村振興的各個目標,無論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還是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只有在遵循鄉村價值的基礎上才能獲得事半功倍效果,脫離鄉村價值體系的項目投入多數會因難以融入鄉村體系而成為項目“孤島”。因此,發現和科學認識鄉村價值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首先,鄉村具有的生產與經濟價值是鄉村價值體系的基礎。正是由於鄉村的存在,為耕地保護、土地綜合利用、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鄉村也是種植業養殖業、農民生產與生活能量循環的節點,有鄉村的存在,才有循環農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鄉村也為庭院經濟、鄉村手工業得以存在和發展提供空間。村落形態與格局、田園景觀、鄉村文化與村民生活連同鄉村環境一起構成重要的鄉村產業資源。近些年,鄉村旅遊、特色農業的發展,既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充分體現了鄉村的存在是產業興旺和農民生活富裕的基礎。產業興旺一定是多業並舉,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和鄉村休閒旅遊業等都只有在鄉村這個平臺上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實現真正的產業融合。

其次,鄉村具有的生態與生活價值是生態宜居的理想空間。鄉村作為完整的複合生態系統,以村落地域為空間載體,將村落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機制,綜合作用於農民的生產生活。鄉村的生態價值不僅在於鄉村坐落於青山綠水之間的怡人村落環境,更主要體現在鄉村內部所具有的生態文明系統:天人合一的理念,維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著勞動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自給性消費方式減少了人們對市場的依賴,因農民需要而維繫了生物多樣性;與大自然節拍相吻合的慢生活節奏,被認為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傳統,種養結合,生產與生活循環體系等,構成了鄉村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生態文化,凸顯著勞動人民充分利用鄉村資源的生存智慧。鄉村的宜居環境不僅包括村落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舒適的民宅建設,還包括了和諧的鄰里關係與群體閒暇活動為人們帶來了精神的愉悅;正因如此,鄉村被認為是理想的養生、養老、養心社區。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如果忽視鄉村生態價值,盲目模仿城市建設模式,就會導致循環農業鏈中斷,鄉村垃圾問題凸顯,鄉村人與環境、人與資源問題突出等問題。

其三,鄉村的文化與教化價值是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中國鄉村文化不僅表現在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田園相得益彰,更重要地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所保存的習俗和所形成的品格。特別是諸如耕作制度、農耕習俗、節日時令、地方知識和生活習慣等活態的農業文化,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傳統,是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文化資源。農事活動、熟人交往、節日慶典、民俗習慣、地方經驗、民間傳統、村落輿論、村規民約、示範與模仿等,都是維繫村落價值系統的重要載體,不斷強化著人們的行為規範,而且是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內化為行為準則。

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對鄉村特點和價值體系的認識,其結果自然是難以適應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更談不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鄉村振興要以鄉村價值系統為基礎,善於發現鄉村價值,探索提升鄉村價值的途徑。鄉村價值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過鄉村價值放大來實現,如發展地方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手工業,這種產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可複製和替代,凸顯其地方特色與品牌價值,也可以通過農業和鄉村功能的擴展,實現其經濟價值;另一方面賦予鄉村體系以新的價值和功能,如發展文旅農融合產業,把鄉村生態、生活、教育等價值轉變成財富資源,發展鄉村休閒、觀光、體驗等新興產業。鄉村振興歡迎外來力量的介入,外來人可以幫助鄉村發現其特有價值,並利用鄉村價值為鄉村造福。外來資金可以幫助鄉村做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為鄉村注入新的動力。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外來的人才還是外來資金都不能取代農民主體地位,不能削弱鄉村主體性。只有在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鄉村價值體系的基礎上,鄉村振興的各項目標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