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吳良輔,真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嗎?



關於康熙帝殺吳良輔,是為了遮掩其生母被染指的看法,其實是電視劇看多了,史書卻看少的結果。

首先糾正一下,康熙繼位是時候才8歲,並沒有親政的能力。真正可以做主的是四大輔政大臣和孝莊太后,是四大輔政大臣殺的吳良輔,跟當時年幼的康熙沒關係,自然不存在康熙為了遮掩生母被太監染指的看法。

而且清朝時期後宮管理森嚴,加上吳良輔身為皇帝身邊寵信的太監,不知道多少人巴不得取他而代之,很多眼睛都盯著他呢,他也不可能跟康熙的生母發生什麼的。

至於四大輔臣為什麼殺吳良輔,還要結合另一件事來看,那就是吳良輔被四大輔臣殺死的同時,清朝在順治九年設置的太監機構十三衙門也被撤銷。

四大輔臣為什麼要殺吳良輔,還要撤銷十三衙門呢,這才是關鍵。背後涉及了清初的皇權、宦官、臣權三方角鬥的複雜局面。

我們先來說說順治帝設置十三衙門的歷史背景

順治帝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這位皇帝的一生可謂是相當鬱悶,雖然清朝在他在位期間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但入關還有擊潰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滅南明弘光和隆武政權等重大事情上,都是由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決策的,順治帝可以說是坐享其成。

雖然順治七年冬天多爾袞猝死,順治八年順治帝順利親政,但順治帝還是走不出自己叔叔攝政王多爾袞的陰影,很多人也因此看低順治帝,認為順治帝沒有什麼能力。

其實順治帝親政以後,還是進行了不少中央集權的嘗試,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無能天子。

以攝政王多爾袞擅權七年來看,清初順治帝時期,屬於是藩王威脅皇權之事。不過還好的是多爾袞大權獨攬期間大力打壓諸王,使諸王權力縮水,諸如當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很大,通過類似於推選的方式,可以選出下一任皇帝,像順治成為皇帝就是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形式推選出來的,但經過攝政王多爾袞打壓諸王,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這樣一來客觀上使清初的諸王權力收縮。

隨著多爾袞的猝死,清朝的諸王權力縮水,八旗旗主合議國政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說明藩王這個因素短時間威脅不了皇權。

但各旗大臣的勢力開始有所抬頭,順治帝頭疼的藩王問題剛剛告一段落,就要面對這些開國的八旗大臣,遠遠達不到乾綱獨斷。

順治帝可以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粉絲,對於中央集權也有自己的獨特方法。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二十四衙門,於是順治帝在順治九年仿明朝二十四衙門設立了十三衙門,順治帝這樣做,其實是想通過太監之手來打壓八旗大臣,甚至將權力收回。

順治設立十三衙門自然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因為前明剛剛亡國才幾年,這些飽讀經書的大臣自然明白十三衙門沒那麼簡單,恐怕又是壓制大臣的一個機構,不過順治帝堅決不肯讓步,於是十三衙門便成立了。

不過隨著順治帝在順治十八年英年早逝,十三衙門並沒有在短暫的時間內發揮出該有的作用。

順治臨終時指派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擔任輔政大臣,以輔佐年僅八歲的康熙帝處理政務。

順治為什麼這樣安排呢,是為了避免再度出現攝政王多爾袞擅權之事,而是留下了四大臣輔政,以希望他們互相牽制。

但四大輔政並沒有互相牽制,而是先一致對外。先聯合起來,在順治駕崩以後,馬上撤銷了他們視為眼中釘的十三衙門,殺了吳良輔,再次將權力從宦官手中奪回,同時以此避免了十三衙門日後威脅他們。

本來順治帝對十三衙門寄予厚望,試圖如同明朝皇帝一般,以身邊親信太監來打壓大臣回收權力。同時留下四大輔政大臣互相牽制,免得再出現藩王架空皇帝之事,但順治帝還是小看了四大輔臣,這四人在順治帝一死就先將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十三衙門撤銷,使順治帝留下的集權格局被打破。

而吳良輔這個十三衙門代表人物,曾是順治帝集權的棋子,自然也因為捲入了這場權力之爭,而被殺死,成為炮灰。

可以說清初的中央集權可謂是一波三折,順治帝時期先是面對攝政王擅權,後是受制於八旗大臣勢力,試圖以太監勢力集權,因為英年早逝還不了了之。

不過後來清朝皇帝摸索出了另一條集權之路,先是利用滿漢之爭來把握平衡,再慢慢集權。到了雍正帝的時候,更是成立軍機處,使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大。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吳良輔之死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了吧?


宋安之


在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康熙之母,孝康章皇后佟氏因為順治獨寵董鄂妃,擔心自己和玄燁“前途堪憂”,於是選擇委身吳良輔,,幫助玄燁君臨天下。不過事情到最後,康熙皇帝登基以後,很快就解決了吳良輔。有人說就是因為為了遮掩佟氏的醜事,其實不然。



吳良輔的死,更多的是咎由自取,太監亂國的問題。早在順治十五年,順治皇帝就給吏部發了一份諭旨。這份諭旨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內監吳良輔,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罪責難逃,研審情真。”,對順治帝的這份諭旨,吏部沒有掉以輕心,並最終查明吳良輔確有其史。


“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僅這兩條,吳良輔就難逃一死。清軍入關以後,有感於前明出了王振,魏忠賢等太監亂政,所以嚴令“內監不得干政,更不得交接外臣”的規律,吳良輔此舉無疑是“玩火自焚”。

順治皇帝沒有誅殺他,是因為他還有用。然而順治帝臨死的遺詔中提到:“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算是直接給吳良輔下了死刑判決書。康熙上臺以後,處死吳良輔其實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就算沒有吳良輔和他母親的那些事,吳良輔也是難逃一死。


我是頭條作者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一個問題扯了三人出來,康熙,吳良輔外加一個多事的生母——佟佳氏,這三人的關係可夠亂的。俺就問一句吳良輔和佟佳氏有關係,這誰造的謠,您這是把扶持了三代帝王的孝莊擱那去了。話說回來,這要是真的,要剁了吳良輔的人,這頭一個一準是這孝莊,哪能輪到康熙出手。

大傢伙千萬別聽那電視劇裡說的事,那都是捕風捉影鬧的。針尖大個窟窿,到了電視劇裡他能給你吹出拳頭大的風來,按照人家的說法這叫藝術來源與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這麼一高他就和本來的事就脫了節。

所以您要是當了真,這就要鬧笑話嘍。

好吧,老梁今天就藉著這題目來把這事掰扯清楚一點。

吳良輔和順治

這問題咱從吳良輔下手,而要說吳良輔的話,咱就不得不提順治和他的關係,下邊咱就講講這倆人的關係。

吳良輔這人其實是明朝崇禎帝留在宮裡的太監,滿清入關把這紫禁城一佔,得,這宮裡的大大小小的太監就被滿清給收了,當自己人的使喚。

而這吳良輔這人雞賊的很,這兜兜轉轉的就轉到了順治的眼跟前。你還別說倆人確認過眼神之後,這就成了一對好搭檔。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那為啥這倆人能湊一起呢?

其實也簡單,當年順治之所以能繼承那龍窩,全憑運氣。皇太極的兒子一共十一個,能長到成年定型的有八個,其中長子豪格你別管是論資歷還是論實力,那是這八個裡頭首屈一指的。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況,皇太極走了之後,應該是這豪格上位。結果他架不住老天爺和他們愛新覺羅家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值壯年的皇太極沒有啥徵兆,呱唧一下就走了,連個遺詔都沒有留下來。

這躲在一邊原本還老實巴交的多爾袞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腿就跳了出來,想要挑戰一下這皇位。

結果就是多爾袞和這豪格倆人就掰扯不清楚了,最後倆人各退一步推了幸運星順治出來。

說穿了順治就是個傀儡,這後邊多爾袞把豪格給掐死了,捎帶著和孝莊玩曖昧,這順治就成了說話沒人聽的皇帝。

所以順治和誰呆的時間久,這就不用猜了吧,那當然是太監了,而這些個太監中能守著順治寸步不離的就是這吳良輔。

所以兩人關係好,那是有原因的。

兩人的關係到了啥程度

那麼他倆的關係好到啥程度了呢?當年滿清入關之後,滿清皇帝家裡那一窩子事都由一個衙門口統一管理,這衙門口叫內務府。

而這內務府都是那些個皇親國戚來管理,這是滿清的規矩。

這吳良輔瞅著內務府糟心的很,這就向順治提出,仿照大明朝的二十四衙門整個十三衙門出來,這頓整改下來,太監一個個的都蹲到了這些衙門口裡當上了主管。

說實話這事整下來,太監這沒茶壺嘴的傢伙們,這插手的地方可就多了。就這麼一檔子事,您就說吧,恨他的人多不多。

俺再說一件事,1653年的時候,這吳良輔靠著順治的信任和恩寵,這就開始往宮牆外邊溜達,這一溜達就和朝堂上的官員勾搭上了。

您就說把,這太監和官員勾搭上了,還能有個好嗎?

滿清對這事防範的還是比較嚴厲的,沒多久這事可就發了。這一傢伙下去牽連了不老少的人,大學士陳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綱、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等等,這要是按規矩辦,這幫人都得剁了腦袋以儆效尤。

可順治感覺這事株連的人著實多了一點,搞了從寬處理。撐死了搞了個流放就完事了。而這吳良輔被順治壓到屁股後頭,沒事了,沒多久又蹦躂出來瞎溜達。

所以這吳良輔和順治那絕對是一對好哥們。

那麼吳良輔是咋被幹掉的呢?

當年順治寵幸董鄂妃大傢伙都知道吧!董鄂妃為順治生下第四個皇子,把個順治高興的屁顛屁顛的,還昭告天下“這娃是俺第一子”,瞧那意思這就有封為太子的心思。

可這孩子福薄,三個月不到這就走了,這一傢伙把個本來就體弱多病的董鄂妃給整趴下了,時間到了1660年八月的時候,這就自己個走了。

董鄂妃這麼一走順治撐不住了,要死要活的要當和尚,這那成啊!孝莊怒了,這好說歹說的,把個吳良輔給踢了出來,讓這貨代替順治出家。

好吧,就這麼一個沒有茶壺嘴的傢伙,一腳丫子就跨進了寺院當和尚去了。

剃髮的時候,順治還竄過去瞧熱鬧,這回來沒多久,也就是五天的時間,據說就得了天花,一命嗚呼了。

這事鬧的,不過這事的結局還有另一個版本,說這順治其實沒有死,是人家看了吳良輔當和尚的過程,這心就擱不下了,就是想當和尚,於是拋家舍業的跑五臺山做了個真和尚,滿清覺得這事,說出去太丟人了,所以官方統一口徑說是得了天花死的。

但不管咋說,這順治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這到是真的。

這事過去沒多久,康熙也登基,朝堂上還算安靜,滿清算是緩過氣了,回手就把這蹲在寺院裡當和尚的吳良輔抓了起來,轉手就被劊子手給剁了腦袋,還有在他那十三衙門一併給丟到了垃圾堆裡,內務府又開始在滿清的地頭上運作。

所以這事的前前後後和這佟佳氏沒一丁點關係,您別聽電視劇裡瞎說,佟佳氏和吳良輔搞關係,著了康熙的恨,被康熙給剁了,根本就沒這事。

而且電視劇還有一個版本,手這吳良輔認了鰲拜當乾爹,康熙身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稟報給鰲拜,這就進了康熙的眼睛裡,讓康熙逮住機會,一頓大板子活活打死了,這也是藝術昇華得到的產物,千萬別信。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吳良輔都當和尚了,咋還要殺他,這是為啥呀?”

首先大傢伙要確定一點,要殺這吳良輔的人是誰?孝莊!

這源頭找到了,咱就不難理解了。孝莊最恨的是啥事?順治死或者當和尚,當然不管這過程是咋樣,但順治是瞅了你五天之後就沒了。那麼孝莊不恨你吳良輔,那叫見了鬼了。

還有順治想當和尚,如果不是身邊人的放縱,順治能想到這茬?就算是想不到,這鍋也得你吳良輔背,畢竟是你和順治走的最近不是。順治乾點啥事,你吳良輔不知道,孝莊第一個就不信。

這還有,滿清的規矩是太監不能參政,你到好督促順治搞了十三衙門,這啥意思,這是要蹦出五指山攪和朝堂?事實上你確實也是這麼幹的。

作為這事的最大禍端,其他人都流放了,哦!就你沒事,這那說的過去,為了平息一下氣憤,那麼吳良輔的腦殼他也不會好好的呆在脖子上。

所以題主問題中提到的三個人,康熙和佟佳氏根本就和這問題沒啥關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電視劇隨便發揮一下,大家也不要太當真了。山山就給大家扒拉一下吳良輔是何許人也吧。

(電視劇《少年天子》劇照)

吳良輔是明朝遺留下來的太監,伺候過前朝舊主,但辦事可靠,又會討人歡心,受到了順治的隆寵。史書上吳良輔究竟幹過哪些事呢?

最有名的莫過於向皇帝建議效仿明朝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並被朝廷採納了,算是對內務府機構的改革作出過貢獻。

但是順治十五年(1658),他以權謀私、結交外官,並且貪汙受賄被人打了小報告,牽連到大學士陳之遴等人,但是順治帝對吳良輔過於寵愛,竟然直到駕崩的前五天(1661年),順治還跑到憫忠寺去看吳良輔剃髮為僧的儀式。

但順治死後,吳良輔還是難逃一死的命運,把他處斬了,連他推薦設立的十三衙門也恢復如初。

講完正史講講野史吧

傳說順治十七年,順治帝最愛的董鄂妃薨逝,在極度悲傷之中順治剃掉了頭髮想要出家,在眾人的勸說下沒有得償所願,於是順治就把自己最信任的太監吳良輔送到了法源寺代替自己為僧。

第二年,順治因為過於思念董鄂妃,親自到法源寺參加了吳良輔為董鄂妃主持的法事,回來後竟一病不起,最終一命嗚呼了。據說是因為感染了天花,但不管是啥原因吧,反正吳良輔是脫不了干係了,誰知道你在法事上都幹了些啥?

吳良輔因此被認為是罪魁禍首,最終丟掉性命。

讀到這裡大家也明白了,這顯然是瞎扯,就圖個一樂吧。

講完野史再聊聊電視劇吧

電視劇《少年天子》裡吳良輔和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也就是後來的孝康章皇后有染。這腦洞夠大的,且不說這二位不要命了,一個太監愛上了皇上的妃子,而且這妃子還動心了,愛上又老又醜又沒能力的太監?一口老血都要吐出來了。


電視劇裡康熙的登基大典是吳良輔主持的,太監主持登基大典顯然不可能,用紀連海的話說就是“這不等於說大清朝到這兒就沒後代了嗎?”

另外吳良輔是鰲拜乾兒子也是杜撰的,鰲拜找個太監當乾兒子,這麼位高權重的人說出去都不怕丟人啊。見過清朝哪位大員找太監當乾兒子?認乾兒子的難道不都是那些沒有後了的大太監們。

不過紀連海有一個說得不靠譜,就是吳良輔是被孝莊搞死的,責備吳良輔沒有照顧好順治,讓順治和董鄂妃天天泡在一起,導致順治被董鄂妃傳染天花而死。

這又是電視劇無疑了!順治想和誰泡一塊兒,吳良輔一個太監能管得著,再說董鄂妃死於1660年的9月,順治死於1661年正月,差了三四個月了,感染天花的潛伏期一般是7到17天,這個天花病毒的潛伏期有點長啊!

故此,電視劇大家看著開心就好!

喜歡就請關注莫山主,每日為您提供專業又有趣的歷史知識,也歡迎批評指正,互相學習。


莫山主說青史


吳良輔是順治皇帝的貼身太監,在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太監吳良輔竟然愛上了三阿哥玄燁的生母佟氏,上演了一出太監與妃嬪之間的狗血劇情,以致於康熙在即位後不久便處死了吳良輔,以洩心頭之恨。不過這畢竟只是電視劇中的情節,真實歷史卻並非如此。吳良輔是前明宦官,清朝入關後,他被順治帝提拔為總管太監。此外,他還是順治朝重臣鰲拜的乾兒子。順治帝駕崩後,吳良輔便成為了輔政大臣鰲拜用於監視內廷的耳報神。

吳良輔是六宮副都太監,仗著有權有勢,肆意責罰其它太監和宮女,甚至當著康熙帝的面訓斥奶孃孫阿姆。更可恨的是,吳良輔未經請示,奉鰲拜的鈞令擅自帶人捉拿御前侍衛倭赫等四人。為此,年僅8歲的康熙帝大為不滿,第一次與鰲拜等人公開對峙,卻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敗下陣來。康熙窩了一肚子火沒處發洩,回宮途恰好遇到吳良輔偷運宮中傢俬孝敬乾爹鰲拜。這回總算找到出氣筒了,找來敬事房總管太監趙秉正,以盜竊宮中財物的罪名對吳良輔施以廷仗之刑(大板子打屁股)。沒曾想,捱了板子的吳良輔痛得哭天喊地,卻不向康熙求饒,反而高呼乾爹鰲拜前來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裡打。眼見小皇帝發怒,行刑的太監也不敢再打馬虎眼,沒過多久,吳良輔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鰲拜獲悉乾兒子被活活打死,頓時怒上心頭。可吳良輔是宮中太監,宮內事務本就不是輔政大臣的管轄範圍,更何況吳良輔盜竊財物證據確鑿,無可辯駁,只能強忍下心頭怒火。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頒發詔旨,稱吳良輔廣招黨類、恣意妄行、變易祖宗舊制;廣興營造、糜冒錢糧、壞本朝淳樸之風俗,著即處斬。

一代閹宦,就此殞命!


歷史茶坊


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太監吳良輔竟然與玄燁的生母佟氏產生私情,不過這只是電視劇中的橋斷,吳良輔作為順治帝的貼身太監,幾乎一天都是跟順治在一起的,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與佟氏培養感情?而且清朝對後宮的管理極嚴,再說太監早就那啥了?

吳良輔是順治的貼身太監,順治和董鄂妃啪啪的時候,也是站在帳子外伺候主子的。清朝入關後,他被順治帝提拔為總管太監,因受順治帝的庇護,繼而得以專權把持朝政,一些官員賄賂他,尋求升官,他是皆來者不拒,吳良輔無惡不作,肆意責罰其它太監和宮女,甚至當著康熙帝的面訓斥奶孃孫阿姆。

1655年順治有聖旨:“皇宮太監不得擅自出宮,不得干政,不得結交外官等”,並做了鐵牌立在後宮交泰殿,以後這道聖旨成了皇宮的祖宗家法,一旦觸犯嚴懲不貸。

1658年清廷發生太監勾結外官、結黨營私的案件,首犯正是順治貼身太監吳良輔和前明大學士降清的陳之璘,兩人按律當斬,但順治把他自己定的祖制忘的一乾二淨,或者說是選擇性的遺忘,陳之璘罷官流放,吳良輔免除懲罰。

經過這件事後吳良輔更加無法無天,他認順治朝重臣鰲拜為乾爹,順治帝駕崩後,吳良輔便成為了鰲拜用於監視內廷的耳報神。

吳良輔未經請示,奉鰲拜的鈞令擅自帶人捉拿御前侍衛倭赫等四人。為此,年僅8歲的康熙帝雖大為不滿,但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敗下陣來。

怒火充心的康熙回宮途恰好遇到吳良輔偷運宮中傢俬孝敬乾爹鰲拜。於是立即以盜竊宮中財物的罪名對吳良輔施以廷仗之刑,沒曾想吳良輔痛得哭天喊地,卻不向康熙求饒,反而高呼乾爹鰲拜前來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裡打,吳良輔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頒發詔旨,稱吳良輔廣招黨類、恣意妄行、變易祖宗舊制;廣興營造、糜冒錢糧、壞本朝淳樸之風俗,著即處斬。


美麗青春您真痘


政治鬥爭永遠沒有單純的原因!

眾所周知,吳良輔作為一個太監,這輩子註定不可能有後代,所以那些懷疑康熙是吳良鏞的兒子,這簡直是無稽之談。還有一點是,康熙生母或許與吳良輔有緊密關係,但是通姦一時斷然是不可能的。吳良輔的死壓根是一場權力爭鬥中的犧牲!

十三衙門

吳良輔的死在於其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而他深陷漩渦的初衷便和十三衙門有密切關聯。十三衙門是處理京城皇族事務的機構,為皇族提供服務,其職能與內務府大致相同。他的設立便是由吳良輔提出來並且被順治帝採納,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正式設立十三衙門,有太監主管。吳良輔便是十三衙門中的一員。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遊牧民族經過短期過渡而進入封建時代,其中保留了大量的遊牧民族時期的政治形式,如貝勒議政、議政王大臣會議等等,滿清早期的漢位繼承是按照“有德者居之”,這就是傳統遊牧民族所固有的政治思想。在這種思想下過渡二來的滿清封建王朝極易形成皇族勢力、權臣勢力與皇權的鬥爭,因為深入骨髓的傳統給他們提供了政治可能!

順治繼位後,大清才經歷兩帝王,加上追諡的努爾哈赤,也才經歷三代,屬於“年輕時期”,各種仿效漢制的封建官僚機制尚未完全建設,皇權與權臣的鬥爭十分劇烈,其中權臣的代表便是依託輔政大臣等職務而崛起的滿清貴族。在順治親政前,一直有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多爾袞時期,征伐不斷,外加多爾袞掌握八旗親軍,故一度權傾朝野,舊的制度比如“議政王大臣會議”形同虛設,權力進一步集中。多爾袞死後,貴族勢力抬頭,順治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作為皇帝肯定想著乾綱獨斷,但是貴族“有依有據”的從中阻撓也確實讓人頭疼,於是在吳良輔的建議下,十三衙門出現了。

<strong>十三衙門看似是一個內侍機構,它是仿照明朝制度“二十四衙門”而建立,但其中的太監群體卻直接成為了順治的一筆政治資源,用來牽制滿清貴族。這一點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一個官內務的怎麼牽制權臣呢?因為滿清貴族幾乎全是滿族,而十三衙門管理的是皇族極其家族事務,滿族幾個世家大族,凡是有公爵的大臣都會涵蓋其中,這裡包括諡號、賞賜等等,都由十三衙門把持,而十三衙門的頂頭上司便是順治。而且十三衙門間接成為了清朝前期的“內閣”,諸事由皇帝直接下達,通常都會借太監之手。

順治皇帝死後,為了避免出現類似多爾袞一樣的權傾朝野的人物,所以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讓他們相互牽制,但是四位輔政大臣心照不宣的選擇合作,將權力從十三衙門奪回來。康熙繼位時尚且年幼,凡事都有孝莊做主,也可以說,殺吳良輔並不是康熙的意思,而是孝莊的意思。為什麼要殺?因為四大輔政大臣咄咄逼人,皇權行使一度受到干預,吳良輔的十三衙門正好是皇權的代表機構。居然權臣勢力猖獗,孝莊只能做出讓步,好讓新帝坐穩江山,所以就有了康熙元年(1661年)裁撤十三衙門的舉動。而此時早已出家的吳良輔,又被拉回來處死,他就是孝莊為了給輔政大臣做出表態而出現的犧牲品。

吳良輔的出現對順治帝很重要,順治在位時曾一度保全吳良輔。1658,吳良輔以權謀私,交結外官,納賄作弊,但是順治卻並沒有過分處罰,這就說明吳良輔的重要地位。康熙繼位之後,吳良輔一類的用來分割貴族權力的工具仍舊很重要,但是吳良輔必須死。就像你要玩一款付費遊戲,必須的先交費,吳良輔的是就是交的錢。只有交了這筆錢,康熙前期的皇位才能坐得穩,才能有後期的勵精圖治、剷除權臣。

這就是吳良輔死亡的真實原因!

<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

武佑觻得鮮饒舌


好吧,說說吳良輔吧!其實真正殺吳良輔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莊。康熙那時雖已繼位,但尚未親政。說什麼都沒用!

吳良輔和康熙生母佟妃不可能有一腿(那些橋段都是電視劇情節)。但和順治的關係,倒是有點引人遐想!


吳良輔是順治的貼身太監,說個不好聽點的,就算順治和董鄂妃啪啪啪的時候,吳良輔也是站在帳子外伺候的。但這也不能說順治的取向有什麼問題。

順治一生算是從煎熬地渡過的,所以生性乖僻。年幼時傀儡的屈辱感特別重,所以只信任身邊的人,因為孝莊為保皇權的一些做法,讓順治和孝莊產生了隔閡。而此刻身邊的太監就更是他的依靠。

而吳良輔乃前朝宮中遺留太監,所以出生年月不詳。吳良輔心思細膩,懂得利用替順治代言,而結交朝臣,發展順治的勢力。

前期來講吳良輔算是有功之臣。但是這個平衡從順治9年發生了變化,因為多爾袞死了。順治從虛權變成了實權。


這就意味著之前吳良輔如何作為,孝莊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此刻,吳良輔的所作所為變成了專權把持朝政。但是孝莊做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而決計不去搶奪兒孫的權力。

所以為了避免與順治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孝莊並沒有動吳良輔,只是找人給順治上課,讓他總結前朝經驗,立下規矩,中官(太監)不準干政!以牽掣吳良輔。


但很顯然,順治根本沒有在意這事。到了順治15年,終於出事了,在陳之璘案中,吳良輔牽涉其中。按照順治自己定下來的“祖制”,吳良輔必死無疑。但是順治一想到身邊人,結果免除懲罰。

這樣的決定,換了其他老太太肯定不幹了,你特麼挑撥我們母子關係這麼多年,眼看著你快成精了,好不容易你犯了天條,準備剮上一刀的時候,你忽悠我兒,竟然無罪開釋!逼著兒子兌現承諾,也要殺了此人。

但是孝莊不愧為一流的政治家。她對此事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甚至都未在順治面前提此事一個字。


她明知道順治不會殺吳良輔,所以自己越表現出反對,結果就越適得其反,弄不好再搞個後宮干政,結果就往反向發展。

但是順治最終還是拋棄大清而去。所以這一刻吳良輔的後臺轟然倒塌了。孝莊疾如閃電,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動手了。

孝莊處理問題的方式十分老道,充滿了政治智慧。

她以康熙的名義下了一道明詔,詔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門,列數吳良輔各種罪狀,然後定其罪為“變易祖宗制度”,最終被處死刑。

很多人說,這有什麼政治智慧?不都這麼幹的嗎?其實放在情境裡看,清初的環境一直不穩定。入關後,孝莊孤兒寡母進入大明的宮廷,用的是明朝的太監宮女。除了從關裡帶來的幾萬殺神,剩下的全是大明的降官降將,撐起大清江山。不容易!


所以孝莊要抓住一個核心,我培養出來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絕對優秀的!不然怎麼統御四方,萬民臣服?

首先,這是新皇帝康熙的詔書,雖然他只有六歲,所以我並未干政,做了個後宮不幹政的好榜樣,維護了皇權的神聖;

其次,滿人在關外的時候是不設太監的,後來進了關,根據你們漢家的禮制設置了中官,但是先帝認識到太監不是個好東西,前朝大明也是亡於太監干政,所以定了祖制,中官不準干政,這就又把順治的錯誤洗刷乾淨了,意思責任也不在順治;

再次,既然責任不在順治,那責任在誰?吳良輔本人是逃脫不了干係的,一個巴掌拍不響,那麼還有的責任在誰?就在你們各部衙門。你們要是隻認皇上,不認中官(太監),以後就不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所以大家要引以為戒,因為後果很嚴重,要殺頭的!

3


厚黑啊,無恥啊!但是非常有效啊!吳良輔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差孝莊一百個等級都不止!


炒米視角


吳良輔是清朝時期的順治皇帝的貼身太監,幾乎時時刻刻都跟順治在一起的,並且吳良輔做為太監在進宮前早就已經淨身,再者他應該是在康熙剛剛登基的第一年被判處死刑的。

且不說康熙繼位時只有8歲,對一些事情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且在清朝順治年初期,宮中是孝莊太后把持,所以說康熙即位後怒斬吳良輔,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純屬無稽之談。



這件事情是另有原因的,處死吳良輔的人應該是康熙背後的孝莊太后。

順治皇帝對吳良輔是非常信任,正因為受順治的庇護,吳良輔繼而得以專權把持朝政,一些官員為了升官賄賂吳良輔,他是皆來者不拒,無惡不作,肆意責罰其它太監和宮女,孝莊太后和吳良輔的矛盾應該是在順治時間就結下的。

吳良輔和外朝官員勾結,被孝莊太后及各路大臣發現了,吳良輔的問題已經嚴重侵犯了順治十二年六月頒發的內監不得干政、結交外廷的政治規矩。



依照這一條本應該處死吳良輔,可順治念及舊情網開一面,將吳良輔從寬處理,讓吳良輔繼續在內廷管事。

這直接惹怒了孝莊太后,可她害怕別人說她後宮干政,孝莊並沒有動吳良輔,而將這份怒氣埋在了心裡,這也避免了與順治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但是順治最終還是拋棄大清而去。所以等吳良輔的後臺轟然倒塌了,孝莊太后疾如閃電,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動手了。



孝莊太后以康熙的名義下了一道明詔,詔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門,列數吳良輔各種罪狀,然後定其罪為“變易祖宗制度”,最終被處死刑。


說史聽濤


吳良輔與康熙的生母,並沒有不可告人之事。之所以後續會傳出這些事,大多還是後續的電視劇改編的,慢慢的很多人就把它們當成了野史。然而,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且不說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作為自己的近侍,不可能給予吳良輔與后妃太多接觸的機會,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吳良輔也非常迅速的被除掉,也不可能有過多與佟佳氏發展關係的可能。




康熙繼位後怒斬吳良輔,更多的還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決定的。一個小小的內務府的太監,依靠著順治帝的寵愛,對內務府進行改革,自己掌握了皇家的金庫。極大的觸發了滿清貴族的利益,一個小太監這麼做就是找死。在失去順治這個靠山後也就難逃一死。據康熙帝在處死吳良輔的詔書中說,吳良輔犯下了這幾宗大罪:

第一,利用自己掌管的太監十三衙門,結黨營私,恣意妄行,完全不把宮中規矩放在眼裡。

第二,公然貪汙宮中錢糧,打壓不服從自己的太監及朝中權貴,權勢震於皇宮內外。

第三,利用自己獨特的身份,干預內外衙門的事務,撓亂法紀。

第四,也是最嚴重的,那就是此人身為太監,竟然敢在順治帝大喪期間,私自更改朝廷相關的典章制度。


其實吳良輔之所以會被判處死刑,那是因為其做了大清王朝的出頭鳥。因為清朝對明朝宦官干政有所瞭解也有所忌憚,所以才會在祖制中加入了宦官的制約,可就在這個時候吳良輔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挑戰著祖制的威嚴,為了以後的皇帝在處理此事中遵循祖制,不開先河,才將這個亂政的大宦官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