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关于康熙帝杀吴良辅,是为了遮掩其生母被染指的看法,其实是电视剧看多了,史书却看少的结果。

首先纠正一下,康熙继位是时候才8岁,并没有亲政的能力。真正可以做主的是四大辅政大臣和孝庄太后,是四大辅政大臣杀的吴良辅,跟当时年幼的康熙没关系,自然不存在康熙为了遮掩生母被太监染指的看法。

而且清朝时期后宫管理森严,加上吴良辅身为皇帝身边宠信的太监,不知道多少人巴不得取他而代之,很多眼睛都盯着他呢,他也不可能跟康熙的生母发生什么的。

至于四大辅臣为什么杀吴良辅,还要结合另一件事来看,那就是吴良辅被四大辅臣杀死的同时,清朝在顺治九年设置的太监机构十三衙门也被撤销。

四大辅臣为什么要杀吴良辅,还要撤销十三衙门呢,这才是关键。背后涉及了清初的皇权、宦官、臣权三方角斗的复杂局面。

我们先来说说顺治帝设置十三衙门的历史背景

顺治帝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这位皇帝的一生可谓是相当郁闷,虽然清朝在他在位期间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但入关还有击溃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灭南明弘光和隆武政权等重大事情上,都是由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决策的,顺治帝可以说是坐享其成。

虽然顺治七年冬天多尔衮猝死,顺治八年顺治帝顺利亲政,但顺治帝还是走不出自己叔叔摄政王多尔衮的阴影,很多人也因此看低顺治帝,认为顺治帝没有什么能力。

其实顺治帝亲政以后,还是进行了不少中央集权的尝试,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无能天子。

以摄政王多尔衮擅权七年来看,清初顺治帝时期,属于是藩王威胁皇权之事。不过还好的是多尔衮大权独揽期间大力打压诸王,使诸王权力缩水,诸如当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通过类似于推选的方式,可以选出下一任皇帝,像顺治成为皇帝就是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推选出来的,但经过摄政王多尔衮打压诸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这样一来客观上使清初的诸王权力收缩。

随着多尔衮的猝死,清朝的诸王权力缩水,八旗旗主合议国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说明藩王这个因素短时间威胁不了皇权。

但各旗大臣的势力开始有所抬头,顺治帝头疼的藩王问题刚刚告一段落,就要面对这些开国的八旗大臣,远远达不到乾纲独断。

顺治帝可以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粉丝,对于中央集权也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二十四衙门,于是顺治帝在顺治九年仿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了十三衙门,顺治帝这样做,其实是想通过太监之手来打压八旗大臣,甚至将权力收回。

顺治设立十三衙门自然遭到满朝大臣的反对,因为前明刚刚亡国才几年,这些饱读经书的大臣自然明白十三衙门没那么简单,恐怕又是压制大臣的一个机构,不过顺治帝坚决不肯让步,于是十三衙门便成立了。

不过随着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英年早逝,十三衙门并没有在短暂的时间内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顺治临终时指派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担任辅政大臣,以辅佐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处理政务。

顺治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是为了避免再度出现摄政王多尔衮擅权之事,而是留下了四大臣辅政,以希望他们互相牵制。

但四大辅政并没有互相牵制,而是先一致对外。先联合起来,在顺治驾崩以后,马上撤销了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十三衙门,杀了吴良辅,再次将权力从宦官手中夺回,同时以此避免了十三衙门日后威胁他们。

本来顺治帝对十三衙门寄予厚望,试图如同明朝皇帝一般,以身边亲信太监来打压大臣回收权力。同时留下四大辅政大臣互相牵制,免得再出现藩王架空皇帝之事,但顺治帝还是小看了四大辅臣,这四人在顺治帝一死就先将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十三衙门撤销,使顺治帝留下的集权格局被打破。

而吴良辅这个十三衙门代表人物,曾是顺治帝集权的棋子,自然也因为卷入了这场权力之争,而被杀死,成为炮灰。

可以说清初的中央集权可谓是一波三折,顺治帝时期先是面对摄政王擅权,后是受制于八旗大臣势力,试图以太监势力集权,因为英年早逝还不了了之。

不过后来清朝皇帝摸索出了另一条集权之路,先是利用满汉之争来把握平衡,再慢慢集权。到了雍正帝的时候,更是成立军机处,使皇权前所未有的强大。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吴良辅之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吧?


宋安之


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康熙之母,孝康章皇后佟氏因为顺治独宠董鄂妃,担心自己和玄烨“前途堪忧”,于是选择委身吴良辅,,帮助玄烨君临天下。不过事情到最后,康熙皇帝登基以后,很快就解决了吴良辅。有人说就是因为为了遮掩佟氏的丑事,其实不然。



吴良辅的死,更多的是咎由自取,太监乱国的问题。早在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就给吏部发了一份谕旨。这份谕旨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内监吴良辅,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罪责难逃,研审情真。”,对顺治帝的这份谕旨,吏部没有掉以轻心,并最终查明吴良辅确有其史。


“交通内外官员,作弊纳贿”仅这两条,吴良辅就难逃一死。清军入关以后,有感于前明出了王振,魏忠贤等太监乱政,所以严令“内监不得干政,更不得交接外臣”的规律,吴良辅此举无疑是“玩火自焚”。

顺治皇帝没有诛杀他,是因为他还有用。然而顺治帝临死的遗诏中提到:“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算是直接给吴良辅下了死刑判决书。康熙上台以后,处死吴良辅其实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就算没有吴良辅和他母亲的那些事,吴良辅也是难逃一死。


我是头条作者围知历史,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个问题扯了三人出来,康熙,吴良辅外加一个多事的生母——佟佳氏,这三人的关系可够乱的。俺就问一句吴良辅和佟佳氏有关系,这谁造的谣,您这是把扶持了三代帝王的孝庄搁那去了。话说回来,这要是真的,要剁了吴良辅的人,这头一个一准是这孝庄,哪能轮到康熙出手。

大家伙千万别听那电视剧里说的事,那都是捕风捉影闹的。针尖大个窟窿,到了电视剧里他能给你吹出拳头大的风来,按照人家的说法这叫艺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这么一高他就和本来的事就脱了节。

所以您要是当了真,这就要闹笑话喽。

好吧,老梁今天就借着这题目来把这事掰扯清楚一点。

吴良辅和顺治

这问题咱从吴良辅下手,而要说吴良辅的话,咱就不得不提顺治和他的关系,下边咱就讲讲这俩人的关系。

吴良辅这人其实是明朝崇祯帝留在宫里的太监,满清入关把这紫禁城一占,得,这宫里的大大小小的太监就被满清给收了,当自己人的使唤。

而这吴良辅这人鸡贼的很,这兜兜转转的就转到了顺治的眼跟前。你还别说俩人确认过眼神之后,这就成了一对好搭档。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那为啥这俩人能凑一起呢?

其实也简单,当年顺治之所以能继承那龙窝,全凭运气。皇太极的儿子一共十一个,能长到成年定型的有八个,其中长子豪格你别管是论资历还是论实力,那是这八个里头首屈一指的。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皇太极走了之后,应该是这豪格上位。结果他架不住老天爷和他们爱新觉罗家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值壮年的皇太极没有啥征兆,呱唧一下就走了,连个遗诏都没有留下来。

这躲在一边原本还老实巴交的多尔衮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腿就跳了出来,想要挑战一下这皇位。

结果就是多尔衮和这豪格俩人就掰扯不清楚了,最后俩人各退一步推了幸运星顺治出来。

说穿了顺治就是个傀儡,这后边多尔衮把豪格给掐死了,捎带着和孝庄玩暧昧,这顺治就成了说话没人听的皇帝。

所以顺治和谁呆的时间久,这就不用猜了吧,那当然是太监了,而这些个太监中能守着顺治寸步不离的就是这吴良辅。

所以两人关系好,那是有原因的。

两人的关系到了啥程度

那么他俩的关系好到啥程度了呢?当年满清入关之后,满清皇帝家里那一窝子事都由一个衙门口统一管理,这衙门口叫内务府。

而这内务府都是那些个皇亲国戚来管理,这是满清的规矩。

这吴良辅瞅着内务府糟心的很,这就向顺治提出,仿照大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整个十三衙门出来,这顿整改下来,太监一个个的都蹲到了这些衙门口里当上了主管。

说实话这事整下来,太监这没茶壶嘴的家伙们,这插手的地方可就多了。就这么一档子事,您就说吧,恨他的人多不多。

俺再说一件事,1653年的时候,这吴良辅靠着顺治的信任和恩宠,这就开始往宫墙外边溜达,这一溜达就和朝堂上的官员勾搭上了。

您就说把,这太监和官员勾搭上了,还能有个好吗?

满清对这事防范的还是比较严厉的,没多久这事可就发了。这一家伙下去牵连了不老少的人,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等,这要是按规矩办,这帮人都得剁了脑袋以儆效尤。

可顺治感觉这事株连的人着实多了一点,搞了从宽处理。撑死了搞了个流放就完事了。而这吴良辅被顺治压到屁股后头,没事了,没多久又蹦跶出来瞎溜达。

所以这吴良辅和顺治那绝对是一对好哥们。

那么吴良辅是咋被干掉的呢?

当年顺治宠幸董鄂妃大家伙都知道吧!董鄂妃为顺治生下第四个皇子,把个顺治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还昭告天下“这娃是俺第一子”,瞧那意思这就有封为太子的心思。

可这孩子福薄,三个月不到这就走了,这一家伙把个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董鄂妃给整趴下了,时间到了1660年八月的时候,这就自己个走了。

董鄂妃这么一走顺治撑不住了,要死要活的要当和尚,这那成啊!孝庄怒了,这好说歹说的,把个吴良辅给踢了出来,让这货代替顺治出家。

好吧,就这么一个没有茶壶嘴的家伙,一脚丫子就跨进了寺院当和尚去了。

剃发的时候,顺治还窜过去瞧热闹,这回来没多久,也就是五天的时间,据说就得了天花,一命呜呼了。

这事闹的,不过这事的结局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这顺治其实没有死,是人家看了吴良辅当和尚的过程,这心就搁不下了,就是想当和尚,于是抛家舍业的跑五台山做了个真和尚,满清觉得这事,说出去太丢人了,所以官方统一口径说是得了天花死的。

但不管咋说,这顺治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到是真的。

这事过去没多久,康熙也登基,朝堂上还算安静,满清算是缓过气了,回手就把这蹲在寺院里当和尚的吴良辅抓了起来,转手就被刽子手给剁了脑袋,还有在他那十三衙门一并给丢到了垃圾堆里,内务府又开始在满清的地头上运作。

所以这事的前前后后和这佟佳氏没一丁点关系,您别听电视剧里瞎说,佟佳氏和吴良辅搞关系,着了康熙的恨,被康熙给剁了,根本就没这事。

而且电视剧还有一个版本,手这吴良辅认了鳌拜当干爹,康熙身边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禀报给鳌拜,这就进了康熙的眼睛里,让康熙逮住机会,一顿大板子活活打死了,这也是艺术升华得到的产物,千万别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吴良辅都当和尚了,咋还要杀他,这是为啥呀?”

首先大家伙要确定一点,要杀这吴良辅的人是谁?孝庄!

这源头找到了,咱就不难理解了。孝庄最恨的是啥事?顺治死或者当和尚,当然不管这过程是咋样,但顺治是瞅了你五天之后就没了。那么孝庄不恨你吴良辅,那叫见了鬼了。

还有顺治想当和尚,如果不是身边人的放纵,顺治能想到这茬?就算是想不到,这锅也得你吴良辅背,毕竟是你和顺治走的最近不是。顺治干点啥事,你吴良辅不知道,孝庄第一个就不信。

这还有,满清的规矩是太监不能参政,你到好督促顺治搞了十三衙门,这啥意思,这是要蹦出五指山搅和朝堂?事实上你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作为这事的最大祸端,其他人都流放了,哦!就你没事,这那说的过去,为了平息一下气愤,那么吴良辅的脑壳他也不会好好的呆在脖子上。

所以题主问题中提到的三个人,康熙和佟佳氏根本就和这问题没啥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电视剧随便发挥一下,大家也不要太当真了。山山就给大家扒拉一下吴良辅是何许人也吧。

(电视剧《少年天子》剧照)

吴良辅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太监,伺候过前朝旧主,但办事可靠,又会讨人欢心,受到了顺治的隆宠。史书上吴良辅究竟干过哪些事呢?

最有名的莫过于向皇帝建议效仿明朝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并被朝廷采纳了,算是对内务府机构的改革作出过贡献。

但是顺治十五年(1658),他以权谋私、结交外官,并且贪污受贿被人打了小报告,牵连到大学士陈之遴等人,但是顺治帝对吴良辅过于宠爱,竟然直到驾崩的前五天(1661年),顺治还跑到悯忠寺去看吴良辅剃发为僧的仪式。

但顺治死后,吴良辅还是难逃一死的命运,把他处斩了,连他推荐设立的十三衙门也恢复如初。

讲完正史讲讲野史吧

传说顺治十七年,顺治帝最爱的董鄂妃薨逝,在极度悲伤之中顺治剃掉了头发想要出家,在众人的劝说下没有得偿所愿,于是顺治就把自己最信任的太监吴良辅送到了法源寺代替自己为僧。

第二年,顺治因为过于思念董鄂妃,亲自到法源寺参加了吴良辅为董鄂妃主持的法事,回来后竟一病不起,最终一命呜呼了。据说是因为感染了天花,但不管是啥原因吧,反正吴良辅是脱不了干系了,谁知道你在法事上都干了些啥?

吴良辅因此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最终丢掉性命。

读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这显然是瞎扯,就图个一乐吧。

讲完野史再聊聊电视剧吧

电视剧《少年天子》里吴良辅和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康章皇后有染。这脑洞够大的,且不说这二位不要命了,一个太监爱上了皇上的妃子,而且这妃子还动心了,爱上又老又丑又没能力的太监?一口老血都要吐出来了。


电视剧里康熙的登基大典是吴良辅主持的,太监主持登基大典显然不可能,用纪连海的话说就是“这不等于说大清朝到这儿就没后代了吗?”

另外吴良辅是鳌拜干儿子也是杜撰的,鳌拜找个太监当干儿子,这么位高权重的人说出去都不怕丢人啊。见过清朝哪位大员找太监当干儿子?认干儿子的难道不都是那些没有后了的大太监们。

不过纪连海有一个说得不靠谱,就是吴良辅是被孝庄搞死的,责备吴良辅没有照顾好顺治,让顺治和董鄂妃天天泡在一起,导致顺治被董鄂妃传染天花而死。

这又是电视剧无疑了!顺治想和谁泡一块儿,吴良辅一个太监能管得着,再说董鄂妃死于1660年的9月,顺治死于1661年正月,差了三四个月了,感染天花的潜伏期一般是7到17天,这个天花病毒的潜伏期有点长啊!

故此,电视剧大家看着开心就好!

喜欢就请关注莫山主,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又有趣的历史知识,也欢迎批评指正,互相学习。


莫山主说青史


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竟然爱上了三阿哥玄烨的生母佟氏,上演了一出太监与妃嫔之间的狗血剧情,以致于康熙在即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不过这毕竟只是电视剧中的情节,真实历史却并非如此。吴良辅是前明宦官,清朝入关后,他被顺治帝提拔为总管太监。此外,他还是顺治朝重臣鳌拜的干儿子。顺治帝驾崩后,吴良辅便成为了辅政大臣鳌拜用于监视内廷的耳报神。

吴良辅是六宫副都太监,仗着有权有势,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训斥奶娘孙阿姆。更可恨的是,吴良辅未经请示,奉鳌拜的钧令擅自带人捉拿御前侍卫倭赫等四人。为此,年仅8岁的康熙帝大为不满,第一次与鳌拜等人公开对峙,却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败下阵来。康熙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泄,回宫途恰好遇到吴良辅偷运宫中家私孝敬干爹鳌拜。这回总算找到出气筒了,找来敬事房总管太监赵秉正,以盗窃宫中财物的罪名对吴良辅施以廷仗之刑(大板子打屁股)。没曾想,挨了板子的吴良辅痛得哭天喊地,却不向康熙求饶,反而高呼干爹鳌拜前来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里打。眼见小皇帝发怒,行刑的太监也不敢再打马虎眼,没过多久,吴良辅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鳌拜获悉干儿子被活活打死,顿时怒上心头。可吴良辅是宫中太监,宫内事务本就不是辅政大臣的管辖范围,更何况吴良辅盗窃财物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只能强忍下心头怒火。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称吴良辅广招党类、恣意妄行、变易祖宗旧制;广兴营造、糜冒钱粮、坏本朝淳朴之风俗,着即处斩。

一代阉宦,就此殒命!


历史茶坊


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竟然与玄烨的生母佟氏产生私情,不过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桥断,吴良辅作为顺治帝的贴身太监,几乎一天都是跟顺治在一起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去与佟氏培养感情?而且清朝对后宫的管理极严,再说太监早就那啥了?

吴良辅是顺治的贴身太监,顺治和董鄂妃啪啪的时候,也是站在帐子外伺候主子的。清朝入关后,他被顺治帝提拔为总管太监,因受顺治帝的庇护,继而得以专权把持朝政,一些官员贿赂他,寻求升官,他是皆来者不拒,吴良辅无恶不作,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训斥奶娘孙阿姆。

1655年顺治有圣旨:“皇宫太监不得擅自出宫,不得干政,不得结交外官等”,并做了铁牌立在后宫交泰殿,以后这道圣旨成了皇宫的祖宗家法,一旦触犯严惩不贷。

1658年清廷发生太监勾结外官、结党营私的案件,首犯正是顺治贴身太监吴良辅和前明大学士降清的陈之璘,两人按律当斩,但顺治把他自己定的祖制忘的一干二净,或者说是选择性的遗忘,陈之璘罢官流放,吴良辅免除惩罚。

经过这件事后吴良辅更加无法无天,他认顺治朝重臣鳌拜为干爹,顺治帝驾崩后,吴良辅便成为了鳌拜用于监视内廷的耳报神。

吴良辅未经请示,奉鳌拜的钧令擅自带人捉拿御前侍卫倭赫等四人。为此,年仅8岁的康熙帝虽大为不满,但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败下阵来。

怒火充心的康熙回宫途恰好遇到吴良辅偷运宫中家私孝敬干爹鳌拜。于是立即以盗窃宫中财物的罪名对吴良辅施以廷仗之刑,没曾想吴良辅痛得哭天喊地,却不向康熙求饶,反而高呼干爹鳌拜前来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里打,吴良辅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称吴良辅广招党类、恣意妄行、变易祖宗旧制;广兴营造、糜冒钱粮、坏本朝淳朴之风俗,着即处斩。


美丽青春您真痘


政治斗争永远没有单纯的原因!

众所周知,吴良辅作为一个太监,这辈子注定不可能有后代,所以那些怀疑康熙是吴良镛的儿子,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还有一点是,康熙生母或许与吴良辅有紧密关系,但是通奸一时断然是不可能的。吴良辅的死压根是一场权力争斗中的牺牲!

十三衙门

吴良辅的死在于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而他深陷漩涡的初衷便和十三衙门有密切关联。十三衙门是处理京城皇族事务的机构,为皇族提供服务,其职能与内务府大致相同。他的设立便是由吴良辅提出来并且被顺治帝采纳,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式设立十三衙门,有太监主管。吴良辅便是十三衙门中的一员。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游牧民族经过短期过渡而进入封建时代,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时期的政治形式,如贝勒议政、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等,满清早期的汉位继承是按照“有德者居之”,这就是传统游牧民族所固有的政治思想。在这种思想下过渡二来的满清封建王朝极易形成皇族势力、权臣势力与皇权的斗争,因为深入骨髓的传统给他们提供了政治可能!

顺治继位后,大清才经历两帝王,加上追谥的努尔哈赤,也才经历三代,属于“年轻时期”,各种仿效汉制的封建官僚机制尚未完全建设,皇权与权臣的斗争十分剧烈,其中权臣的代表便是依托辅政大臣等职务而崛起的满清贵族。在顺治亲政前,一直有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多尔衮时期,征伐不断,外加多尔衮掌握八旗亲军,故一度权倾朝野,旧的制度比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权力进一步集中。多尔衮死后,贵族势力抬头,顺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作为皇帝肯定想着乾纲独断,但是贵族“有依有据”的从中阻挠也确实让人头疼,于是在吴良辅的建议下,十三衙门出现了。

<strong>十三衙门看似是一个内侍机构,它是仿照明朝制度“二十四衙门”而建立,但其中的太监群体却直接成为了顺治的一笔政治资源,用来牵制满清贵族。这一点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一个官内务的怎么牵制权臣呢?因为满清贵族几乎全是满族,而十三衙门管理的是皇族极其家族事务,满族几个世家大族,凡是有公爵的大臣都会涵盖其中,这里包括谥号、赏赐等等,都由十三衙门把持,而十三衙门的顶头上司便是顺治。而且十三衙门间接成为了清朝前期的“内阁”,诸事由皇帝直接下达,通常都会借太监之手。

顺治皇帝死后,为了避免出现类似多尔衮一样的权倾朝野的人物,所以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让他们相互牵制,但是四位辅政大臣心照不宣的选择合作,将权力从十三衙门夺回来。康熙继位时尚且年幼,凡事都有孝庄做主,也可以说,杀吴良辅并不是康熙的意思,而是孝庄的意思。为什么要杀?因为四大辅政大臣咄咄逼人,皇权行使一度受到干预,吴良辅的十三衙门正好是皇权的代表机构。居然权臣势力猖獗,孝庄只能做出让步,好让新帝坐稳江山,所以就有了康熙元年(1661年)裁撤十三衙门的举动。而此时早已出家的吴良辅,又被拉回来处死,他就是孝庄为了给辅政大臣做出表态而出现的牺牲品。

吴良辅的出现对顺治帝很重要,顺治在位时曾一度保全吴良辅。1658,吴良辅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但是顺治却并没有过分处罚,这就说明吴良辅的重要地位。康熙继位之后,吴良辅一类的用来分割贵族权力的工具仍旧很重要,但是吴良辅必须死。就像你要玩一款付费游戏,必须的先交费,吴良辅的是就是交的钱。只有交了这笔钱,康熙前期的皇位才能坐得稳,才能有后期的励精图治、铲除权臣。

这就是吴良辅死亡的真实原因!

<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

武佑觻得鲜饶舌


好吧,说说吴良辅吧!其实真正杀吴良辅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康熙那时虽已继位,但尚未亲政。说什么都没用!

吴良辅和康熙生母佟妃不可能有一腿(那些桥段都是电视剧情节)。但和顺治的关系,倒是有点引人遐想!


吴良辅是顺治的贴身太监,说个不好听点的,就算顺治和董鄂妃啪啪啪的时候,吴良辅也是站在帐子外伺候的。但这也不能说顺治的取向有什么问题。

顺治一生算是从煎熬地渡过的,所以生性乖僻。年幼时傀儡的屈辱感特别重,所以只信任身边的人,因为孝庄为保皇权的一些做法,让顺治和孝庄产生了隔阂。而此刻身边的太监就更是他的依靠。

而吴良辅乃前朝宫中遗留太监,所以出生年月不详。吴良辅心思细腻,懂得利用替顺治代言,而结交朝臣,发展顺治的势力。

前期来讲吴良辅算是有功之臣。但是这个平衡从顺治9年发生了变化,因为多尔衮死了。顺治从虚权变成了实权。


这就意味着之前吴良辅如何作为,孝庄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此刻,吴良辅的所作所为变成了专权把持朝政。但是孝庄做事,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而决计不去抢夺儿孙的权力。

所以为了避免与顺治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孝庄并没有动吴良辅,只是找人给顺治上课,让他总结前朝经验,立下规矩,中官(太监)不准干政!以牵掣吴良辅。


但很显然,顺治根本没有在意这事。到了顺治15年,终于出事了,在陈之璘案中,吴良辅牵涉其中。按照顺治自己定下来的“祖制”,吴良辅必死无疑。但是顺治一想到身边人,结果免除惩罚。

这样的决定,换了其他老太太肯定不干了,你特么挑拨我们母子关系这么多年,眼看着你快成精了,好不容易你犯了天条,准备剐上一刀的时候,你忽悠我儿,竟然无罪开释!逼着儿子兑现承诺,也要杀了此人。

但是孝庄不愧为一流的政治家。她对此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都未在顺治面前提此事一个字。


她明知道顺治不会杀吴良辅,所以自己越表现出反对,结果就越适得其反,弄不好再搞个后宫干政,结果就往反向发展。

但是顺治最终还是抛弃大清而去。所以这一刻吴良辅的后台轰然倒塌了。孝庄疾如闪电,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动手了。

孝庄处理问题的方式十分老道,充满了政治智慧。

她以康熙的名义下了一道明诏,诏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列数吴良辅各种罪状,然后定其罪为“变易祖宗制度”,最终被处死刑。

很多人说,这有什么政治智慧?不都这么干的吗?其实放在情境里看,清初的环境一直不稳定。入关后,孝庄孤儿寡母进入大明的宫廷,用的是明朝的太监宫女。除了从关里带来的几万杀神,剩下的全是大明的降官降将,撑起大清江山。不容易!


所以孝庄要抓住一个核心,我培养出来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绝对优秀的!不然怎么统御四方,万民臣服?

首先,这是新皇帝康熙的诏书,虽然他只有六岁,所以我并未干政,做了个后宫不干政的好榜样,维护了皇权的神圣;

其次,满人在关外的时候是不设太监的,后来进了关,根据你们汉家的礼制设置了中官,但是先帝认识到太监不是个好东西,前朝大明也是亡于太监干政,所以定了祖制,中官不准干政,这就又把顺治的错误洗刷干净了,意思责任也不在顺治;

再次,既然责任不在顺治,那责任在谁?吴良辅本人是逃脱不了干系的,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还有的责任在谁?就在你们各部衙门。你们要是只认皇上,不认中官(太监),以后就不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所以大家要引以为戒,因为后果很严重,要杀头的!

3


厚黑啊,无耻啊!但是非常有效啊!吴良辅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差孝庄一百个等级都不止!


炒米视角


吴良辅是清朝时期的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几乎时时刻刻都跟顺治在一起的,并且吴良辅做为太监在进宫前早就已经净身,再者他应该是在康熙刚刚登基的第一年被判处死刑的。

且不说康熙继位时只有8岁,对一些事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且在清朝顺治年初期,宫中是孝庄太后把持,所以说康熙即位后怒斩吴良辅,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纯属无稽之谈。



这件事情是另有原因的,处死吴良辅的人应该是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

顺治皇帝对吴良辅是非常信任,正因为受顺治的庇护,吴良辅继而得以专权把持朝政,一些官员为了升官贿赂吴良辅,他是皆来者不拒,无恶不作,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孝庄太后和吴良辅的矛盾应该是在顺治时间就结下的。

吴良辅和外朝官员勾结,被孝庄太后及各路大臣发现了,吴良辅的问题已经严重侵犯了顺治十二年六月颁发的内监不得干政、结交外廷的政治规矩。



依照这一条本应该处死吴良辅,可顺治念及旧情网开一面,将吴良辅从宽处理,让吴良辅继续在内廷管事。

这直接惹怒了孝庄太后,可她害怕别人说她后宫干政,孝庄并没有动吴良辅,而将这份怒气埋在了心里,这也避免了与顺治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但是顺治最终还是抛弃大清而去。所以等吴良辅的后台轰然倒塌了,孝庄太后疾如闪电,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动手了。



孝庄太后以康熙的名义下了一道明诏,诏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列数吴良辅各种罪状,然后定其罪为“变易祖宗制度”,最终被处死刑。


说史听涛


吴良辅与康熙的生母,并没有不可告人之事。之所以后续会传出这些事,大多还是后续的电视剧改编的,慢慢的很多人就把它们当成了野史。然而,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且不说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作为自己的近侍,不可能给予吴良辅与后妃太多接触的机会,而在顺治皇帝去世后,吴良辅也非常迅速的被除掉,也不可能有过多与佟佳氏发展关系的可能。




康熙继位后怒斩吴良辅,更多的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决定的。一个小小的内务府的太监,依靠着顺治帝的宠爱,对内务府进行改革,自己掌握了皇家的金库。极大的触发了满清贵族的利益,一个小太监这么做就是找死。在失去顺治这个靠山后也就难逃一死。据康熙帝在处死吴良辅的诏书中说,吴良辅犯下了这几宗大罪:

第一,利用自己掌管的太监十三衙门,结党营私,恣意妄行,完全不把宫中规矩放在眼里。

第二,公然贪污宫中钱粮,打压不服从自己的太监及朝中权贵,权势震于皇宫内外。

第三,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干预内外衙门的事务,挠乱法纪。

第四,也是最严重的,那就是此人身为太监,竟然敢在顺治帝大丧期间,私自更改朝廷相关的典章制度。


其实吴良辅之所以会被判处死刑,那是因为其做了大清王朝的出头鸟。因为清朝对明朝宦官干政有所了解也有所忌惮,所以才会在祖制中加入了宦官的制约,可就在这个时候吴良辅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挑战着祖制的威严,为了以后的皇帝在处理此事中遵循祖制,不开先河,才将这个乱政的大宦官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